處暑養生營養師推薦:應該注意以下細節,推薦五一二健康生活方式

兒童營養師黃廷偉 發佈 2020-08-22T01:09:10+00:00

處暑秋凍適增衣,重在養陰護陽氣,早睡早起調情緒,氣候變數濕熱雨,登高練操除濁氣,清熱安神銀耳蜜。

處暑秋凍適增衣,

重在養陰護陽氣,

早睡早起調情緒,

氣候變數濕熱雨,

登高練操除濁氣,

清熱安神銀耳蜜。

1原文解釋

處暑以後天氣逐漸變涼快,這時候我們重點在於養陰護陽,在生活上應該注意早睡早起,早晚適當的添加衣服,飲食方面多應該多吃一些滋陰潤肺,清熱安神食物,比如銀耳,蜂蜜,通過爬山和運動,來排除夏季鬱積的濕熱。

雖然是處暑,標誌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但是,盛夏的餘熱沒有退去,這時候天氣依舊炎熱。這就是我們民間說的「秋老虎」,同時也是秋天轉涼的標誌。陽氣漸收,陰氣漸長,自然界萬物開始由『生長」向『收藏」轉變。

處暑養生注意

一、心態平和,少些憂傷

有首歌,這樣唱:就讓秋風帶走我的思念,帶走我的愁……是的進入秋季,憂傷和悲傷的情志困擾著我們,從五行來看,秋季與悲傷的情志是相對應。所以,我們就讓歌聲帶走你的思念,你的憂傷,我們可以通過爬山,書法,聽音樂來提升我們的自己的情緒,讓我們少些憂傷。

適當秋凍,早睡早起

雖然已經處暑了,有一點秋風的涼爽,但天氣和盛夏沒有什麼變化。只是早晚溫差變化有點大。因此我們在穿衣服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氣溫的變化。這時候很容易感冒,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春捂秋凍」就是這個意思。當然,不要一度的追求所謂的風度,把自己的肚臍天天量在外面。這樣很容易導致脾胃受損,腸道受涼引起腹瀉。所以,我一定要保護好我們肚臍。

處暑以後我們的起居要做到早睡早起,這樣可以讓我們肺部的舒展,防止收斂。睡覺最佳時間22點入睡,早晨6點起床為宜。

五一二方式

增加水和流食的攝入量,提倡採用「五一二」的方法:「五一」的意思是5個1杯,即早晨起床後喝1杯白開水、早餐時喝1杯豆漿、午餐時喝1碗湯、晚餐時喝1碗粥、睡前半小時喝1杯牛奶;「二」的意思是上下午各喝2杯茶。

食酸斂肺,養陰潤燥

秋季食材選擇

進入秋季《黃帝內經·髒氣法時論》說:中醫認為酸味收斂肺氣,辛味發散瀉肺,由於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儘量少吃蔥、姜等辛味之品,適當多食酸味果蔬。另外,秋時肺金當令,肺金太旺則克肝木,故《金匱要略》又有『秋不食肺」之說,因此秋天來了當少吃動物肺臟。

當心流感,調理脾胃

秋季食材選擇

進入秋季後氣候的主要特點,就是乾燥為主,所以我們在飲食不要吃的過於乾燥,比如餅乾,炒花生,炒瓜子等。加上處暑之後,晝夜溫差大,氣候乾燥,就會出現咽干舌燥,皮膚乾燥疹癢、乾咳少痰等『秋燥」的症狀。這時應多喝水,注重滋陰潤肺,減輕秋燥對人體的傷害。從養生的原則應該多攝入一些以清熱化濕,健脾潤肺為主。、

這樣可以減少,在秋季容易出現的呼吸道疾病,多開窗透氣。保持室內空氣流通,用冷水洗臉洗鼻,有助於預防感冒。

另外,立秋後很長一段時間裡,氣溫還是較高的,再經過苦夏的煎熬,很多人往往有乏力、食欲不振等脾胃虛弱的臨床表現,在初秋的這段時間,應該通過清熱、利濕、健脾等方法調理脾胃,以排出體內的濕熱之邪,促進脾胃功能的恢復,為冬季養生做好準備。

這些食物應該滋陰潤肺的作用,如粳米、糯米、南瓜、蘿蔔、蜂蜜、芝麻、百合、銀耳、梨等,少吃煎炸、辛辣等食物。初秋時節,肺氣過盛,而肝氣受制,在飲食上要『增酸減辛」,以助肝氣,因此可以多吃些像蘋果、葡萄、檸檬、山植等酸味食品。

這裡需要值得注意的進入秋天以後,我們要注意當大量的吃一些瓜類,水果的時候,針對腸道不適的朋友就很容易導致腹瀉,所以在這個時候吃水果也是一件值得講究的事情。

蓮子

進入處暑以後,很多在夜間依舊夜臥貪涼,很容易導致腸胃受涼,引起腹瀉腹脹,補脾止瀉,養心安神、厚益腸胃。睡眠不好,脾胃不蓮子可以清心醒脾。

百合

處暑以後,秋天的乾燥會損傷人體肺陰,這是很多呼吸道疾病開始不請而來,咳嗽多痰

百合的藥用及食用價值頗高,中醫認為其具有養陰潤肺,清心安神的保健功效,可搭配蓮子服用,效果更佳。

蜂蜜蓮子百合粥:百合30克,蓮子30克,粳米50克,蜂蜜適量。將蓮子洗凈,泡開。百合、粳米分別洗乾淨,與蓮子一同放入鍋內,加水適量,先用旺火燒開,再用小火熬煮,粥粘稠即可,待溫後加入適量蜂蜜。

舒展筋骨,注意防寒

經過炎熱的夏季,運動的減少。立秋天氣變涼爽了,我們應該多增加戶外運動量,多去戶外進行運動,運動也要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適合自己身體的運動項目,比如健身操,慢跑,武術。增強我們血液循環,改善我們心肺功能和血液供給。

雖然,已經立秋了,但是還未過秋老虎,所以在炎熱的白天,我們儘量不要劇烈運動,這樣會導致我們傷及陽氣和損傷筋骨,在運動的時候我們要注意防護,避免出現中暑,脫水的事情發生,然後注意多喝水。

處暑以後我們一定注意我們情緒和飲食起居。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