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在再也沒有金庸古龍這樣的武俠小說家了?因為時代不同了

悠然布衣 發佈 2020-08-30T04:25:44+00:00

小說這種體裁的作品,可以說是現在我們很多人都離不開的一種文學作品了,就連我父母學會使用智能機以後,現在都會在網上去看小說了。

小說這種體裁的作品,可以說是現在我們很多人都離不開的一種文學作品了,就連我父母學會使用智能機以後,現在都會在網上去看小說了。而小說這種題材的作品是起源於什麼時候呢?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唐詩宋詞元曲明小說的說法。不過小說雖然是興盛於明朝時期,但是他們起源則是要比明朝要早得多。

小說作家,最早應該是起源於春秋時期諸子百家當中的小說家,這也是當時九流十家當中的一家,雖然是屬於不入流的。在漢·班固的《漢書·藝文志》當中有這麼一句記載【小說家者流,蓋出於稗官;街談巷語,道聽途說者之所造也。】這句話的意思大概就是說:小說家這些人,原來是出自於周朝時期所設置的一個官職,叫作稗官,他們的工作就是記錄一些在民間流傳的街談巷語傳報給官方上級。不過這個工作實質意義太過小道,不被人所重視,在後面的王朝當中,這個職位就逐漸消亡了。


但是民間的學者自己會去撰寫一些奇聞軼事成為了一種傳統,而這些題材也就成為了一種體裁,在晉唐時期逐漸成形,而在明清時期開始興盛。雖然說明清時期興盛起來的小說和春秋諸子百家的小說家並沒有繼承關係,但是也可以說是從他們起源,逐漸的變化衍生出來的體裁。不過小說一直以來都不被人所重視,為文人所不屑,認為太過粗俗淺顯,所以一直難以興盛。到了明清時期,資本主義萌芽,市民階層興起,小說才有了崛起的契機。

雖然在明清時期小說得到了文人的認同,但是並非說所有的小說都能得到文學界的認同一樣,就好比打油詩不被人認為是文學作品一樣。武俠小說在以前,也是不被文學界認可的,認為那種也是沒有文學素養的作品。武俠是華人界特有的一種文化元素,和諸子百家當中的儒家、道家、墨家有著扯不清的關係。司馬遷在《史記·刺客列傳》當中的描寫可以算是武俠的雛形,而明代的《水滸傳》可以說是武俠小說的萌芽,清代中期的《三俠五義》則可以算做的第一篇古代長篇武俠小說。

到了民國時期,武俠小說又有了新的發展,如還珠樓主的《蜀山劍俠傳》、常傑淼的《雍正劍俠圖》,這些被我們現在稱作是舊派武俠,將它們分成神怪武俠、社會武俠、技擊武俠、言情武俠四種類型,不過還是屬於古典武俠的範疇之內。後來因為特殊時期,武俠小說在大陸銷聲匿跡了,但是卻在港台地區開始興盛起來,新派武俠出現了,梁羽生、古龍、金庸,三位新派武俠的宗師,奠定了新武俠流派的基礎,也將武俠帶入了文學的殿堂,將其上升到了文學藝術的高度。特別是金庸,對於武俠小說的影響可以說是無人可以替代的。梁羽生將歷史觀引入武俠,古龍將推理學引入武俠,更金庸將武俠升華和超越,賦予其更高的社會地位和社會價值。


在金庸之前,所謂的俠,更多說的是任俠,指的是快意恩仇,自在逍遙,以武犯禁,就像《水滸傳》當中的武松一般。這種體裁的作品適合市井階層茶餘飯後消遣,但是其社會價值不高,難登大雅之堂。而金庸則不同,他將歷史與武俠將結合,將民族精神融入小說之中,《飛狐外傳》當中趙半山說道:【一個人所以學武,若不能衛國禦侮,精忠報國,也當行俠仗義、濟危扶困。如果以武濟惡,那還不如作個尋常農夫,種田過活了。】這是金庸對於武俠小說隱隱的一種摸索和提升,個人情懷與家國相聯繫。《神鵰俠侶》當中郭靖更是直接說道:【俠之大者,為國為民。】,使得武俠小說的戲劇性、思想性和社會價值大大的提升。


而在港台新武俠之後,武俠小說也並沒有停止發展的腳步,大陸新武俠隨之興起。新生代的武俠作家鳳歌、滄月、方白羽、步非煙、時未寒也依舊有著不小的影響力。而網絡小說當中也興起了不少的優秀作品例如《死人經》《雪中悍刀行》《大唐行鏢》等等也有不少網友為之沉迷。


但是現在的武俠小說作者也再也沒有梁羽生、古龍、金庸那樣的影響力了。是因為新生代武俠小說作者的文筆構思之類的不如這三位宗師嗎?或許有一點是這個,但是文筆構思總是在成長的。更多的原因大概是時代不同了,歷史背景、文化環境等等因素造就了武俠小說,也成就了金庸等武俠宗師。


我高中老師曾經說過,他以前是躲在被窩裡,打著手電筒把金庸的小說給看完了。而到了我們這一代其實能夠把金庸14篇長篇小說都看完的不多,更多的應該是追著電視劇把金庸古龍的小說給看完了。而到了下一代,再下一代,他們的娛樂方式更豐富了,可以選擇觀看的小說題材也更多了,武俠小說不過是千百種選擇當中的一個,所以武俠小說受眾也在減少。所以現在的武俠小說作者很難再造就以前的輝煌了。

圖片:網際網路

​文字:悠然布衣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