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穎分享 之 處理「小」發熱的「大」學問——普通小兒發熱如何規範、正確治療

產科醫生鄒麗穎 發佈 2020-08-25T03:16:41+00:00

最近感冒發燒的孩子特別多,所以我今天給大家分享一篇來自《中國醫學論壇報》的文章,其內容是關於孩子發燒時遇到的一些常見問題,希望家長們在面對孩子發燒時,可以正確處理,從容應對。

最近感冒發燒的孩子特別多,所以我今天給大家分享一篇來自《中國醫學論壇報》的文章,其內容是關於孩子發燒時遇到的一些常見問題,希望家長們在面對孩子發燒時,可以正確處理,從容應對。

普通發熱是兒童常見疾病,一些家長與醫生對小兒發熱的處理方式存在很多誤區。其實,除非是超高熱,發熱本身並不會對孩子造成傷害,反而在對抗感染中發揮重要作用。一些引起發熱的疾病(比如嚴重的細菌感染)需要針對病因進行治療。

發熱的治療目標是緩解症狀、改善孩子的整體舒適度。必要時,對乙醯氨基酚和布洛芬這兩種藥是目前公認的兒童退熱的首選藥物。

案例分析

患兒男,5歲,因「發熱5天」來診。患兒5天前受涼後出現發熱,熱峰溫度38.3℃,伴咳嗽、輕度鼻塞,社區醫院查血常規結果正常,但家長堅決要求輸液治療,於是外院先後給予頭孢菌素和阿奇黴素等抗生素靜脈輸注3天,然而患兒體溫不但未見下降,反而越來越高,最高可達39.0℃,故來北京協和醫院兒科門診就醫。患兒雖然發熱近1周,但精神好,食慾無明顯減退,經仔細查體也未見陽性體徵,考慮持續發熱可能與多種藥物的使用有關,即予暫時停用全部抗生素,密切觀察。停藥第二天,患兒體溫即恢復正常。

小兒發熱處理的常見誤區

家長在對待和處理小兒發熱時常存在一些誤區,甚至有些醫生對這些誤區也不能正確認識,在此作以說明提請醫生注意,以便在診療時及時向家長做好科普教育。

誤區1:一定要把孩子的體溫降到正常

誤區

解析

有些家長認為必須維持孩子「正常」的體溫,在孩子稍有發熱或根本沒發燒時就給予退熱藥。

對於普通感冒的孩子,中等程度的發熱可以調動機體免疫力,同時抑制微生物的生長和繁殖,有利於機體殺滅病菌和最終康復。因此,治療兒童發熱首要的原則是提高孩子的整體舒適度,而不是把重心放在維持正常體溫上。

當然,如果體溫過高( 如38.59℃以上),也可能產生一些不良反應,如大腦興奮性增加引起小兒驚厥、消化功能下降導致食欲不振等。我們建議,在孩子的體溫超過38.5℃時服用退熱藥。

誤區2:對嬰幼兒採用一些物理降溫方法

誤區

解析

酒精浴

小兒皮膚很嫩,皮下毛細血管比較豐富,體表面積又相對較大,全身酒精浴可能帶來中毒隱患。

額頭貼

只作用於額頭等一小片體表面積,且額頭下毛細血管很細,帶走的熱量很少,起不到散熱作用,還可能給孩子造成不舒服。

冰袋敷

用冰袋敷頸部、腋下、腹股溝等大血管通過的部位的確能帶走一些熱量,起到物理降溫的作用。但患兒身體本來很熱,忽然接觸過涼的冰袋會引起寒顫,這時肌肉收縮產生的熱量不一定比冷敷帶走的熱量少,而且此時患兒會感到非常不舒服。

誤區3:盲目對待抗菌素

現在家長對待抗菌素有兩個極端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誤區

解析

一部分家長特別喜歡用抗菌素,孩子只要一感冒發燒,家長就想給使用抗菌素。

其實大部分發燒都是病毒感染引起的,抗菌素無效,不需要使用,會無端增加一些不良反應讓孩子更加不適。

另一部分家長過分擔心抗菌素的不良反應,在醫生診斷細菌性感染、建議應用抗菌素後,仍不遵醫囑給孩子服藥,或僅用藥1~2天,退燒後就立即停藥。

這種做法會導致患兒體內的感染不能得到有效控制而遷延不愈,甚至可能造成一些不必要的併發症。醫生在處方時應告知遵醫囑合理使用抗菌素至足夠的劑量和療程的必要性。

誤區4:將糖皮質激素作為退熱藥

誤區

解析

糖皮質激素有很好的退熱作用,部分家長和醫生將其用作常規退熱藥。

糖皮質激素可用於嚴重感染導致的炎症反應,但不能作為退熱藥來應用。糖皮質激素對體內免疫功能有抑制作用,如果孩子僅僅是病毒感染,應用後可能會使病程拖得更長。

發熱的生物學機制

人體最主要的體溫調節中樞位於下丘腦,其中的溫敏神經元與冷敏神經元發揮著控制體溫調定點的作用。一般情況下,機體會通過「產熱」和「散熱」之間的平衡來保持人體體溫的恆定。當體溫略有升高,超過了調定點時,骨骼肌的緊張度下降,產熱減少,同時血管擴張,皮膚血流量增加,汗腺分泌,散熱增加,使體溫回降到正常調定點水平;而當體溫略有降低,低於調定點時,骨骼肌緊張度增加以致出現寒顫等反應,產熱增加,同時血管收縮,皮膚血流量減少,汗腺停止分泌,使體溫回到正常調定點水平。

小兒發熱最主要的原因是感染,例如感染了病毒、細菌以及細菌產生的內毒素,這些物質都會作用於下丘腦的體溫調節中樞,使之設定一個更高的體溫調定點,隨後通過寒顫等動作使身體產熱相應增加,於是患兒體溫很快升高,孩子就「發燒」了。

引起小兒發熱的常見原因

除了常見的普通感冒、流感,兒童發熱最常伴發於呼吸系統疾病,例如扁桃體炎、皰疹性咽峽炎、咽結合膜熱、喉炎、支氣管炎、肺炎等。發熱也可能和腸道感染、尿路感染、敗血症、腦膜炎及其他病毒或細菌性感染等同時發生。一些免疫性疾病(如關節炎、川崎病等)以及腫瘤性疾病等也可能造成兒童發熱,但發生幾率相對較低。

同時,有些不伴有器質性疾病的發熱同樣需要認識,例如一些心理因素(缺乏自信、不想上學等)導致的體溫波動。

規範化處理及用藥方法

如果孩子體溫在38.5℃以下,無需過分處理,多喝水就可以了。

如果體溫超過38.5℃,最有效的處理就是通過服用退熱藥,讓體溫調定點下降。例如患兒發熱時體溫調定點是39.5℃,通過退熱藥作用於體溫中樞,可以將體溫調定點降低至38.5℃,這時機體便會通過散熱(如出汗)使體溫下降。

退熱藥的選用

關於兒童可用的退熱藥,目前國際公認的有兩種——對乙醯氨基酚和布洛芬,都可以短期應用。

現有證據顯示,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對乙醯氨基酚和布洛芬無論是在有效性還是在安全性方面,都沒有實質性差別。有證據表明交替使用這兩種退熱藥比單用其中一種效果更好,但是目前不主張交替用藥,不是說不可以交替用藥,而是說如果交替用藥容易導致孩子吃更多的藥,所以一般情況下我們是不主張的。

中成藥的應用

一些中成藥在治療小兒發熱時具有臨床意義,中藥里的柴胡、生石膏等都有很好的退熱作用。但如果只是普通病毒感染引起的發熱,目前觀點(包括美國兒科學會、英國國家衛生與臨床優化研究所等發布的指南)傾向於認為,保證孩子的舒適感很重要。如果有些患兒不願意吃中藥,不主張一定要開具中成藥處方,造成孩子每次感冒發燒都有不愉快的經歷。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