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抗疫「日記」⑨ | 疫苗!疫苗

科學畫報 發佈 2020-06-10T18:33:53+00:00

2020年4月12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陳薇院士團隊研發的腺病毒載體重組新冠病毒疫苗,於12日開展了二期臨床試驗,這是全球目前唯一進入二期臨床試驗的新冠病毒疫苗。與一期臨床試驗相比,腺病毒載體重組新冠病毒疫苗二期臨床試驗放開了年齡上限,讓一部分60歲以上的高齡志願者加入其中。

2020年4月12日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陳薇院士團隊研發的腺病毒載體重組新冠病毒疫苗,於12日開展了二期臨床試驗,這是全球目前唯一進入二期臨床試驗的新冠病毒疫苗。

與一期臨床試驗相比,腺病毒載體重組新冠病毒疫苗二期臨床試驗放開了年齡上限,讓一部分60歲以上的高齡志願者加入其中。陳薇院士稱,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中高齡人群較多,疫苗必須能為他們提供安全屏障。腺病毒載體重組新冠病毒疫苗二期臨床試驗將招募500名志願者參加,並引入安慰劑對照組,進一步評價疫苗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


2020年4月13日

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聯合國藥集團研發的全球首款新冠病毒滅活疫苗獲批進入臨床試驗,河南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負責實施該疫苗的臨床研究。

研究團隊依託武漢病毒研究所高等級生物安全實驗室平台,完成了新冠病毒疫苗生產毒株的純化,並建立了病毒大規模培養、滅活、濃縮、純化等生產工藝,隨後篩選了滅活疫苗製劑配方,製備出多批次申報註冊和臨床試驗的候選疫苗。


2020年4月14日

新冠肺炎的重症患者體內經常發生細胞因子風暴。細胞因子是一類小分子蛋白,作用類似免疫細胞的「衝鋒號」。面對嚴重感染,免疫系統被過度激活,細胞因子大量生成形成「風暴」。

華中科技大學黃波團隊研究發現,炎性巨噬細胞(釋放炎性因子的巨噬細胞)糖原代謝處於活躍狀態,巨噬細胞一方面利用糖原代謝維持存活,另一方面利用該代謝中間產物尿苷二磷酸葡萄糖(UDPG)作為核心信號分子調控巨噬細胞炎性激活。這說明UDPG是其中關鍵的分子,它能被分泌到細胞外,和細胞膜上的受體結合來啟動炎性信號的轉入,啟動細胞產生炎性因子。通過糖原代謝調控,可直接調控細胞因子的產生,對細胞因子風暴的「攔阻工作」做到了前面,更加治本。


2020年4月16日

香港大學劉浩然發表的一項模型研究指出,新冠肺炎患者可能在出現初始症狀的兩三天前便開始排出或分泌新冠病毒。

劉浩然及同事對廣州市第八人民醫院94名新冠肺炎患者的病毒排出時間模式進行調查,從這些患者一開始出現症狀到之後的32天內,他們採集、分析了414份咽拭子,發現患者的病毒載量在其症狀初發時最高。此外,他們還利用來自公開數據的另外77個「傳播對」信息,對新冠肺炎的傳染力特徵進行建模。研究者根據模型研究推斷,在新冠肺炎症狀出現前的兩三天,感染就已經開始,在症狀出現前的0.7天達到峰值。他們估計,44%的繼發病例是在症狀出現前的階段被感染的,並且預計病毒傳染力在7天內快速下降。


2020年4月19日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蘭娟團隊發表論文指出,新冠病毒已經出現了能夠切實影響致病性的突變,目前團隊已找到新冠病毒19個致病性新突變。

研究人員從浙江大學附屬醫院收治的11名新冠病毒感染者身上分離出了病毒,並對病毒分離株進行了超深度測序,並且同資料庫中1 111個基因組序列進行比較。他們從這11位患者身上分離出的病毒中共發現33個突變,其中19個是首次發現的新突變。

研究人員稱,新冠病毒毒株的變異和多樣性或被大大低估,不同變異毒株在細胞病變效應和病毒載量方面差異可達270倍。另外,與近期報導的「糞便中沒有分離出活病毒」相反,此項研究中的3份病毒分離株就來自患者的糞便樣本,這表明新冠病毒的確有在糞便中複製的能力。




本文選自《科學畫報》

頭條號發表時有改動

轉載請保留作者,註明轉載自科學畫報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