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中國醫科大學航空總醫院神經外科癲癇專家張光明教授

航空總醫院癲癇張光明 發佈 2020-06-10T04:55:17+00:00

近日,一則癲癇患者母親的《感謝信》先在微信圈被網友點讚,引發許多網友感慨、流淚。一些熱心人士編輯後轉發、熱評。微信來自一位癲癇患者的母親,大致內容說,孩子的生日,媽媽非常激動,她的孩子終於可以像正常孩子一樣過生日、學習、健康成長。

近日,一則癲癇患者母親的《感謝信》先在微信圈被網友點讚,引發許多網友感慨、流淚。一些熱心人士編輯後轉發、熱評。

微信來自一位癲癇患者的母親,大致內容說,孩子的生日,媽媽非常激動,她的孩子終於可以像正常孩子一樣過生日、學習、健康成長。14年的求醫路如同昨夜的一場噩夢,14年壓在心頭的沉重烏雲,如今已煙消雲散了。因此,她激動欣喜,通過微信給遠在北京的張光明教授寫了《感謝信》,並公開發到微信圈。是什麼能讓這位母親如此激動?患者14年的癲癇病又是如何治癒的呢?難道北京那麼多大醫院沒有治好的「頑固癲癇」,他有「靈丹妙藥」或治療「秘籍」?

張光明 主任醫師、教授,中國醫科大學航空總醫院神經外科癲癇病區主任,國內著名癲癇病專家。擅長治療癲癇,包括藥物治療、難治性癲癇的術前評估,顳葉癲癇的外科手術,兒童「羊角風」、成人繼發性癲癇、癲癇綜合徵等的治療。

張教授看上去大約40多歲,儘管工作很忙,但精力充沛,剛聊10分鐘就有病房的患者打來電話詢問,張教授先給患者解答然後再跟我們交談。在他的心裡,患者是第一位,患者的問題他都第一時間迅速解決。因而,他的工作效率很高,講話的聲音洪亮,語速也較快,不做「羊角風」疾病知識的功課預習,很難跟上他的思路。聽不懂的地方,我就二次詢問,張教授會耐心解釋。

14年癲癇藥物為啥治不好,看病要找對醫生和醫院

據張教授介紹,癲癇即俗稱的「羊癲風」或「羊角風」,是由於大腦神經元突發性異常放電,而導致短暫的大腦功能障礙的一種慢性疾病。在過去西醫不發達年代,比如清朝、民國以前,中國人看病主要是看中醫,或找個中醫郎中開個藥方,到藥店抓幾付中成藥煎藥湯,一些小病或功能性疾病,療效較好。而很多病由於無法檢查,不清楚病因,也就很難用明確的方法治療。而腦手術在那個年代,簡直是「天方夜譚。」人得了癲癇吃中藥治不好,很多就瘋掉或死掉,也因此稱「不治之症」。一些頑固性癲癇中藥幾乎不起作用,主要服用西藥治療。服用抗癲癇藥物治療,一般需要3年左右觀察。正規醫院多數抗癲癇藥物是安全的。通過正規藥物治療,約70%的患者可以獲得治癒。但約30%左右的患者因藥物不能徹底控制或沒有得到正確的診斷治療,轉變成頑固性「羊角風」。藥物不能治療的,可以通過手術治療。

「頑固性或者不能耐受藥物副作用的患者需要考慮手術治療,通過術前評估,其中70%—80%左右可以手術治療,手術的患者中約70%可以獲得治癒。但不少頑固性癲癇患者因害怕手術的風險轉而求助於各種非正規治療,因而造成累年復發。」張光明說。

精準定位,癲癇 「想跑都難」一次摘除病變

這位寫《感謝信》的是患者母親。據張教授回憶,患者15歲,內蒙人。2017年4月15日下午來院,據患者家屬,也就是患者的媽媽口述,孩子13年前2歲時高燒38攝氏度左右出現抽搐,退燒後正常,4個月後再次發病。表現為雙眼向右斜視,頭右側偏斜、口吐白沫、右側肢體抽搐強直,伴隨意識喪失,腦電圖及頭顱核磁均未見異常。根據患者症狀考慮癲癇發作,藥物治療4年未見發作,後減藥1年再次發作,隨即就診於當地省城某醫院,這次發作出現癲癇持續,服用抗癲癇藥物2年未見發作。家屬帶患者2011年在北京某醫院進行幹細胞移植術並配合藥物治療,服藥6個月後再次發病,症狀同前述,伴有咂嘴、不自主吞咽、口吐白沫等,持續5-6小時經搶救緩解,發病後出現噁心、嘔吐、胡言亂語、不自主摸索、大小便失禁等,此後就診北京某大醫院,服藥後病發作明顯比以前頻繁,每天出現十餘次症狀表現。後就診於北京某大學附屬醫院,調整藥物後患者每年發作一次,來本院前幾個月,發病頻繁並服用藥物,入院前1小時發作一次,急診以癲癇收入院。左額部幹細胞移植術,母親高血壓,父親健康,無病史。

張教授說,患者吃了這麼多年癲癇藥物而不見好轉,原因是癲癇已轉為「頑固性癲癇」,這時藥物不能很好控制發作。就頑固性癲癇來說,手術治療是唯一有機會徹底治癒的方法。但手術治療的難題在癲癇灶的準確定位。因為癲癇的一系列症狀,是病變神經的異常放電引起,放出的「電波」傳到哪兒,哪兒的腦神經就會異常「活躍」,處於興奮狀態。表現出相應的症狀。中央區癲癇是目前國際上公認的最難治的,絕大多數醫院不治或治不了。航空總醫院能做這種手術的根本原因,在於我們神經外科自主研發的「立體定向腦電圖系統」,能把發病神經精準「定位」,然後微創切除。SEEG技術可以大大降低頑固性癲癇術前定位創傷,明顯提高頑固性癲癇的治癒率,得到了國內外許多癲癇病學專家的高度評價。

2016年8月4日,航空總醫院神經外科手術治療的一例中央後回起源的頑固性癲癇。表現為左臉麻,左上肢麻,然後左上肢抽搐、強直,有時繼發「大發作」。 經SEEG顱內電極置入確定為中央後回起源。手術幾乎全部切除中央後回,患者清醒後左側肢體肌力5級,輕度麻木,經過康復治療基本可恢復。

「我們有全世界最多的中央區羊角風的手術病例」,張教授說。

人腦「GPS導航」SEEG技術,為什麼能精準定位病灶?

2014年6月,「我國自主研發的立體定向腦電圖系統」在北京航空總醫院研製成功,這項技術的主要研究者,正是張光明教授。

2014年12月17日,中國醫科大學航空總醫院神經外科成功實施一例立體定向腦電圖(SEEG)下顱內電極置入手術。患者電極置入術後反應輕微,第二天與正常人一樣活動自如,經過近一周的128導高清視頻腦電圖監測,準確定位了顱內癲癇灶,再通過開顱手術切除病灶。患者術後無癲癇發作,順利出院。家屬為表達感謝之情,特意為中心贈送了匾牌。SEEG技術目前已經為數百例患者準確定位「羊角風」灶,與國外同類設備相比更安全,更具優勢。

SEEG技術在某些特殊患者中具有獨特的優勢。患者33歲,9歲開始癲癇發作,發作性肢體抽搐,意識喪失24年,2007年曾進行了評估,雙額開顱埋藏了顱內電極,術後發現起源於左側中央前回下部,屬於初級運動區,切除範圍如果稍大,就會術後偏癱和失語。小範圍切除中央前回下部皮質,術後無效,但無偏癱,無失語。至2014年仍然每天數十次發作,在航空總醫院神經外科評估。認為癲癇灶左側Broca區,由於以前做過兩次手術,顱內有嚴重粘連,無法再次開顱埋藏電極,只能運用SEEG技術埋藏顱內電極。在SEEG的幫助下,精確定位癲癇灶(Broca和初級運動區),切除癲癇灶後發作消失,無偏癱。術後有經皮質運動性失語,術後逐步恢復。術後一個月左右基本恢復正常語言對話。這個病例如果沒有SEEG技術的輔助,是沒有辦法再次手術的。

SEEG系統的安全性與國外相當,但可靠性更高。因為ROSA是基於神經導航,而SEEG是基於LEKSELL立體定向頭框。可靠性和精度要明顯高於ROSA。而且SEEG使用便捷,可以全頭部置入電極,雙側前後均可,優於ROSA。

我是醫生,「患者健康開心的笑容」是最好的獎勵

在談到張教授每天除了門診、手術外,還要回復患者諮詢,還要擠時間參加學術研討會或社會公益活動,是否感到勞累。張教授坦言一笑,既然選擇了醫生職業,就應當成自己的事業,全身心投入為患者服務。說實話,每天晚上回到家,坐下就不想起來,幾乎很少看電視。只要有患者電話或急診,馬上就來了精神,立即奔赴崗位。他說「患者經他治癒,健康開心的笑容」給了他無窮的力量。

2016年8月一位來自貴州山區的患者,自十多歲就患有癲癇。18年的漫漫治療路,輾轉多地,嘗試過手術、各種藥物以及種種偏方,均不見療效。病痛的折磨,錢財精力的損耗,更讓這個家庭雪上加霜,治療的巨額費用,幾乎扼殺了這個普通家庭。她千里迢迢乘車38小時來到北京,進入航空總醫院接受治療。終於將困擾了18年的癲癇陰霾驅散。她十幾年的堅持不放棄,實在是癲癇患者中的榜樣!如今已經結婚生子,找回了人生幸福。


28歲的郭先生來院複查時,雖然還很年輕,但已是一位癲癇疾病「老患者」。在12年前不明原因出現了抽搐,得了癲癇病。曾先後服用十多種抗癲癇藥物,但效果均不佳……

去年經患者介紹,抱著試試看的心理來到航空總醫院神經外科就診。張光明教授認為小郭顳葉癲癇診斷明確,發作起源為右側顳葉,但由於病史很長,左側顳葉也有一定程度的累及,如再得不到有效治療,將來很可能發展成雙側顳葉癲癇。實施了右側標準前顳葉切除術,手術獲得成功。術後小郭的癲癇發作症狀消失,一周左右便出院回家。術後半年已無癲癇發作,來院複查顯示雙側顳葉放電都消失,腦電圖基本恢復正常。生活的希望重新點燃……

顳葉癲癇一般是指顳葉內側癲癇,起源於顳葉內側結構,是局限性癲癇的代表,也是臨床上最為常見的癲癇綜合徵,有特徵性臨床和腦電圖表現。「藥物治療效果普遍不佳,病情一旦達到頑固性癲癇的標準,需儘早接受手術,治癒率一般可達80%以上。」

張光明教授近20年的癲癇臨床,累計完成各型頑固性癲癇手術數千餘例,絕大多數得到了很好治癒。他認為患者癲癇病史太久很可能發展成複雜的癲癇類型,給治療增加難度,降低治癒率,許多病人和家屬由於不願接受手術,常常因反覆嘗試各種小廣告所謂包治百病的「微創」手術,包括「納米」、「神經肽」、「離子導路」、「基因晶片」等手段而貽誤病情。

(此處已添加醫療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