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你手上有沒有,六大罕見光緒元寶!擁有一個你中彩票了

愛叨叨的地主婆 發佈 2020-06-10T12:22:15+00:00

共有十九個省局鑄造,除中央戶部,地方省所鑄銅元,皆在其正面上緣鐫寫省名,背文為滿文記局名,也有星月紋,字有寶河、寶真、寶津、寶雲、寶黔等,還有銘「千字文」者。

光緒元寶,是清朝光緒年間流通的貨幣之一。由兩廣總督張之洞率先引進英國鑄幣機器鑄造銀元和銅元,之後各省紛紛仿效。共有十九個省局鑄造,除中央戶部,地方省所鑄銅元,皆在其正面上緣鐫寫省名,背文為滿文記局名,也有星月紋,字有寶河、寶真、寶津、寶雲、寶黔等,還有銘「千字文」者(即上各見「千字文」中一字,為宇、宙、日、月、往來等字)。

銀幣光緒元寶1898年發行,成色為91%。正面鑄有銘文,頂部鑄楷體「XX省造」或「造幣總廠」,底部鑄貨幣價值如:「庫平一錢四分四厘」,中心直讀「光緒元寶」四字,幣中心為滿文「光緒元寶」。銀幣背面外圈頂部用小號英文標準字體銘「XX省造」或「造幣總廠」字樣,下面為英文貨幣價值,內圈鑄有中心為蟠龍圖,品相精緻,其審美風格獨特。錢幣雖小,也可管窺社會文化一斑。

湖北「本省」銀幣,清光緒二十二至二十三年(1896-1897)湖北省鑄幣。與普通湖北光緒銀幣不同,此類幣背面龍圖兩側加鑄「本省」兩字。這在中國鑄幣中唯此一例,殊為奪目,其幣名也由此而得。 除此之外,再加之其稀見異常,故歷來被藏界視作中國珍稀銀幣中的大名譽品,久享尊寵。

據錢幣界新近考證研究揭示,此種特別銀幣的的問世,系緣於市場的特殊之需而鑄。

清光緒年間,自咸豐朝以來的銅原料供給緊缺愈加顯現,致使銅鑄制錢與白銀的兌換比價動盪不穩,並急速向「錢貴銀賤」的趨勢發展。據史料記載,光緒二十年至二十二年(1894-1896),僅歷時兩年,銀幣一元從可換制錢一千二百文陡降至八百四十文。這種情況,造成了流通領域的混亂和不安。對此,在時任湖廣總督張之洞的主持下,湖北省造幣廠鑄發了此種背面有「本省」兩字的特殊銀幣,用於平抑湖北境內的錢、銀兌價。

史料顯示,當時用行政命令的形式強制規定,新鑄的「本省」銀幣一元折制錢一千文,所有本地的官項收支必須使用此種銀幣。商民應繳各項稅賦,須以制錢一千比一的兌換率到官方專設機構兌換成「本省」銀元,再行稅賦繳納。這項行政措施,主旨在於,通過官方制定的銀元與制錢的統一定價來帶動民間的比價穩定。 然而,由於當時銀、錢比價的起伏動盪,不僅是銀、錢本位幣制的先天缺陷,同時也是全國性、乃至世界性的銀、銅原料供需變化所造成的。一地一域的強制行政干預是不能奏效的。所以,此項政令的推行,遭到了民間的強烈抵制,人們用種種理由不去兌換定價高估二成的「本省」銀元,以致此項地方性的法規在推行不久便告擱淺。而與之配套合的湖北「本省」銀元,也在滯難行的情況下,被大量回收熔化。世間散落,寥寥無幾。

湖北「本省」銀幣,傳世所見有三等面值,分別為一元、二角、一角。均極稀見。其中,二角者尤以二角最為罕見。按史料所顯,當時應有一元、五角、二角、一角、五分共五等面值的成套發行,但至今未有五角、五分這兩種面值的發現。故錢幣界歷來都以一元、二角、一角這三等幣值來作為「本省」銀幣的全套概念。由於其二角幣稀見難覓,故銀幣藏家能集齊全套者,據計,自有藏以來未過三者,可見難度極大。

湖北「本省」一元銀幣,傳世所見,多有戳記。其成因,長期為藏界所困惑。現據史料印證,似可釋解:此類幣系應特殊之用而鑄,其定價高於普通銀元,故須謹防偽造。而官設機構於收兌時,須經專門檢驗,並蓋以戳記,以示驗訖,既為承擔者,又可藉以取得信用。此法為古代銀兩流通中所常用,或也為此幣多有戳記之緣由。

上世紀四十年代,上海錢商平玉麟曾先後有三版此一元幣的偽造。前兩版因程度較淺而廢棄。惟第三版,系與造幣廠職員串通,在造幣廠中,利用專業機械及湖北光緒一元普通幣廢模,加字改造,程度極高,幾可亂真。據錢界大師馬定祥經驗,其偽品,背面後加「省」字與幣面之「省」微有不合,而真品面、背兩「省」字形神相合。且「本省」銀幣真品,唯有一版,別無二致者。另外,由於舊時未見有不蓋戳記的此幣真品,而平氏所偽是無戳記的,故而,有無戳記也為其辨偽之參考。

2007年秋拍中,展示了一枚全品「本省」一元銀幣,使人們幸得細加觀摩之緣。此品為難得一見的無真品,而當時創紀錄的成交價,恰也表達了藏界對其獨具特質的認知。

正由於「本省」銀幣的珍罕,十多年前又現新仿造偽,並屢以所謂「全品本省」混跡於近年市間。由於其採用真幣翻模駁樣,故也形神兼具,難於辨識。只是因制模工藝與真品不同,故偽品圖紋細部交代不清,且文字、圖案與底板接口常顯軟弱含糊,缺乏真品的刀鑿雕刻的明確、利落感。對此,若以真偽相形比對,應可意會。

1900年福建官局造光緒元寶七錢二分銀幣一枚

1900年福建官局造光緒元寶七錢二分銀幣一枚,重量:27克,鑄額不多而流通日久,留存至今罕見,現收藏家直接得自於近代錢幣鑑藏家張璜,張氏認為此銀幣留存於世甚少,完美品相者寥若晨星,此枚雖品相差強人意,但存世數量極度稀少,仍不失為中國機制幣中的頂級珍品,國內拍賣會首次出現,徵集自香港重要收藏家,美品

「光緒年間閩省所需銀元均由粵省供應,因路途遙遠,往返費時,運匯多費,勞民傷財。閩督准商人孫利用集股購機,就在閩地試鑄。未幾奉戶部令,不准商人附搭股本或自行鑄造。後擬委派閩籍浙江候補知縣孫葆辦理,由善後局、鹽道籌款續鑄。後因局庫支絀,無款撥給而作罷。乃於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具奏續由官督紳辦,是一時權宜之計,窒礙甚多,必須改為官辦,以符政體。於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委藩司張曾、鹽法道楊文鼎督辦局務,辦理接受機器廠房、物料等事宜。其鼓鑄費用均由該司、道設法籌款。鑄成後發商用。閩省自接辦後改為「福建銀元局」。往後所鑄銀元,其幣上端均書「福建官局造」,與他省截然不同。閩省習用銀角,庫平一錢四分四厘、七分二厘及三分六厘流通極廣,其主幣七錢二分鑄額不多,留存至今絕少。

光緒十六年(1890年)廣東省造光緒元寶「七三反版 」樣幣(proof)共二套十枚

光緒十六年(1890年)廣東省造光緒元寶「七三反版 」樣幣(proof)共二套十枚,英國倫敦造幣廠打制,置於精美樣品盒內,此套錢幣圖樣依面值共分四種,正面中心為「光緒元寶」四字,外邊環繞一圈英文,背面中間為蟠龍,上為「廣東省造」,下為面值分別為「庫平七錢三分」,「三錢六分五厘」,「一錢四分六厘」,「七分三厘」。和日後我國各省所鑄龍詳圖樣正面全為中文,英文在龍圖這面正好相反,故錢幣學家稱之為「七三反版」,另有試鑄機制制錢一種二枚。此樣幣是喜敦造幣廠為廣東錢局雕模鑄造的全部幣種,保存極好,甚為難得,存世僅見此例,極珍罕,完全未使用

喜敦造幣廠鋼模刻成?曾試鑄鏡面精鑄幣(proof)10套,除自留二套存檔外,其緇送往中國廣東錢局作為樣幣。二次世界大戰中,喜敦廠為德軍所炸,業務中斷,一批鑄幣鋼模和珍貴樣幣在50年代流入市面,掀起錢幣收藏家的搶購熱潮。廣東省造「七三反版」銀幣是我國第一套的機鑄銀圓,本來就鑄造量稀少,流通時間短暫,早就是我國銀幣中的大珍品,享譽中外。

十九世紀末期,我國清朝國力積弱,西歐各國列強挾其工業革命成功,技術上的優勢,大舉入侵中國,搜刮經濟利益,我國沿海各省民間流通的銀幣,大部分都是外國銀元,如墨西哥鷹洋、日本龍銀、英國貿易銀和美國銀幣。光緒十三年(西元1887年)正月,時任兩廣總督的張之洞有見於此,乃上奏朝廷,提議在廣東率先設立錢局,後推行全國,用機器鑄錢,製造銀幣,抵制外國銀幣壟斷我國內之流通。光緒十五年,清廷批准,廣東錢局正式成立,其造幣所需的機器設備,全部需由外國進口。當時有德、英兩國的造幣廠爭取這筆生意,最後由英國最大的私人造幣公司伯明罕地區的倫敦造幣廠獲得。喜敦廠除售予廣東錢局整廠造幣設備外,並代設計錢幣圖樣,雕刻鋼模和技術的移轉,從此我國正式進入機器鑄幣時代。

此套廣東七三反版精鑄樣幣徵集自日本,就是英國喜敦造幣廠的存檔原物及原配錦盒,英文金字燙金,排列一正一反,五彩銹色色漿,全套銀幣保存極為完美,鑄工精美絕倫,真是中國銀幣中最為重要的一套樣幣,是國寶中的國寶,全國各大公、私立博物館和私人藏家中皆未見收藏,獨一無二,泉界瑰寶,名貴非凡。

1908年戊申吉林造光緒元寶中心「11」庫平七錢二分銀幣一枚

1908年戊申吉林造光緒元寶中心「11」庫平七錢二分銀幣一枚,1908年吉林省鑄幣,是吉林省干支年號系列銀幣中,版別最稀少的品種之一,此枚鑄造規整,原味包漿均勻,光澤溫潤,狀態極佳,集稀少版別與上佳品相於一身,甚為難得,PCGS AU58+,目前位列該公司評級分數的第二名;光緒二十五年(己亥年,1899年)之後,吉林省所鑄銀元均加鑄干支年號,中心圖案或花籃、或太極圖。戊申年(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時,版式更改為中心花籃、中心滿文「吉寶」以及中心數字「11」。至此,吉林干支系列銀幣前後共鑄行十個年份版別。戊申當年,吉林銀元局奉旨停辦,與奉天銀元製造總局合併,成立「東三省製造銀元總局」。此後,再無採用吉林省名的銀元。其系列銀元中,以戊申中心滿文、中心「11」最為珍稀。;由於吉林省所鑄之銀角成色較低,無法以一兌十,所以戊申年新鑄銀元時,將幣面中心加鑄數字「11」,意為以十一枚庫平七分二厘銀角兌換一枚庫平七錢二分銀元。幣背面的滿文,讀作「大清國」,鑄額無多。

1890年廣東省造光緒元寶七錢三分銀質樣幣

1890年廣東省造光緒元寶七錢三分銀質樣幣(LM123),俗稱「七三反版」,NGC評定為AU58

「劣幣驅逐良幣」是經濟學上的一個有名的理論,意思是說在兩種實際價值不同而面額價值相同的通貨同時流通的情況下,實際價值較高的通貨(所謂良幣)必然會被人們熔化、收藏從而退出流通領域;而實際價值較低的通貨(所謂劣幣)反而會充斥市場。

這個理論是16世紀英國政治家湯姆斯·格雷欣在給英國女王的改鑄鑄幣的建議中提出來的。後來被英國經濟學家麥克勞德命名為「格雷欣法則」。

在現實世界,「劣幣驅逐良幣」的例子比比皆是,廣東省造七錢三分銀幣,是兩廣總督張之洞開設廣東錢局後所鑄的第一版機制銀元,也是中國近代第一枚正規發行的機制銀元,它從產生到消失,其跌宕的身世正是對「格雷欣法則」最好的詮釋。

光緒十三年(1887年)兩廣總督張之洞看到大量外國銀幣流入中國,充斥市場,擾亂經濟,遂奏請朝廷自鑄銀幣,以謀抵制。光緒十五年(1889年)清政府批准由廣東銀元局試鑄銀幣,光緒16年(1890)廣東錢局首鑄庫平七錢三分銀幣,幣文出自當朝金石書法名家吳大澄之手,銀幣正面書光緒元寶,外以英文環繞,背面鑄龍紋,外以中文環繞。這種英文、中文的配置方式與往後各省所鑄的銀元正好相反,故而俗稱「七三反版」。

「七三反版」銀幣的鑄造工藝極精湛,主幣的分量也加重一分,本意是希望此幣能受到民眾的歡迎,逐漸驅逐外幣,抵制外銀。但因其重量超過一分,有厚利可圖,多被民間收藏私毀,大部分均遭落爐的命運,反而不能進入正常流通領域。因此很快停鑄,改鑄七錢二分銀洋。

廣東省造光緒元寶三錢六分

此幣系光緒十五年廣東造幣廠設廠時由英國喜爾登伯明罕造幣廠雕模試製之樣幣,為我國第一種機制龍洋銀圓幣,因此種試製樣幣將英文省名等文字安置於幣面,並繞於中間的漢文「光緒元寶」周圍,被認為有損國體,故未被清廷接受,七二反版銀幣存世極其稀罕,被泉界稱之銀幣中的「大名譽品」。

光緒元寶鑄造精良,造型美觀,況且銀色和重量都達到了標準程度,市場流通後,倍受各商家的歡迎,但由於鑄造時間短,流通於市面的錢幣並不多,但這也正是此幣的尊貴之處,在民國期間就有錢幣收藏家對其進行收藏,足見其珍貴。

隨著收藏投資熱的不斷升溫,古錢幣在錢幣市場中異常火爆,光緒元寶今後極大可能成為收藏投資領域中的一匹「黑馬」。

泉藏古藏論古今,不管唐宋元明清,方圓之間天地大,古往今來歲月明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其中王朝數不勝數,其貨幣種類更是繁多,

如今古玩市場的興起,人們求之若鶩,有的錢幣收藏家苦尋十年幾十年才得到。物以稀為貴。有的幾十萬元,上千萬一枚。

其中更以清代的光緒元寶為貴,光緒元寶的文化價值與歷史價值都非常的高,光緒元寶作為清晚期光緒年間的一種流通貨幣。

光緒元寶的製作流程十分複雜,

作為貨幣,光緒元寶本身更是記錄著清朝末期至民國早期的經濟情況,加上清晚期外國文化的摻雜,更是為它精緻的外披上了一層神秘的西方色彩。其本身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更是難以估量。但是由於清晚期與民國早起戰亂不斷,民國期間仿製品數不勝數等原因,真正流傳下來的光緒元寶真品十分的少。所以才會導致光緒元寶在古錢幣甚至古玩市場的火爆。

017年春拍,成交的光緒元寶更是達到了百分之九十,成交價基本在百萬以上。甚至有一枚浙江省光緒元寶黃銅幣更是拍出了3400萬的天價。如果你手上也有藏品想要出手,給您操作出一個滿意的價格。

光緒元寶因其製造工藝精美,文化價值,歷史價值頗高,存世量非常之少的原因,拍出天價也不足為奇。最後,小編附上一副光緒元寶的價格成績表。供大家參考。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