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病患者這樣吃蛋白質更健康

徐浩大夫 發佈 2020-08-03T10:14:12+00:00

新型冠狀肺炎病毒以海鮮市場作為根據地,攻破了人類的防線,在近期又再一次將魔爪伸向我們日常生活中水產禽畜這些重要的食物來源,不禁使人在飯桌前惴惴不安,也讓一部分人開始反思人類與動物的關係。

新型冠狀肺炎病毒以海鮮市場作為根據地,攻破了人類的防線,在近期又再一次將魔爪伸向我們日常生活中水產禽畜這些重要的食物來源,不禁使人在飯桌前惴惴不安,也讓一部分人開始反思人類與動物的關係。肉類無疑是重要的熱量和蛋白質來源,但它們真的是完全不可取代的嗎?對於有更高營養管理需求的人群,如心血管病、糖尿病、腎病患者等,它們真的是最好的蛋白質來源嗎?

1.動物蛋白VS植物蛋白

從蛋白質含量來說,禽畜瘦肉、魚肉、貝類所含的蛋白質一般在15-25%,蔬菜類和穀物類的蛋白質含量較低,但豆類和堅果類的蛋白質含量在15-30%,大豆的蛋白質含量可達40%。從蛋白質的吸收來說,動物蛋白質因組成和胺基酸比例與人體蛋白質相似,比植物蛋白質有更好的吸收率和利用率。但是動物蛋白質的攝入伴隨著更多的飽和脂肪攝入,而攝入植物蛋白質可同時增加膳食纖維和不飽和脂肪酸的攝入,因此對於心血管健康更有益。

2.蛋白質來源金字塔

近期,國際血脂專家組(ILEP)在期刊Clinical Nutrition上發文,針對降低心血管風險提出了「蛋白質來源金字塔」,將植物來源的蛋白質(主要為大豆、其他豆類和堅果)列於金字塔的頂端,其次依次為魚類、蛋類和奶製品、禽類、未經加工過的紅肉(包括豬肉、牛肉、羊肉等),位於金字塔最低端的則是經加工過的紅肉。在文中,專家組指出,將日常攝入的紅肉替換為植物來源蛋白質或魚類、蛋奶或禽類能夠降低心血管風險,具體包括改善血壓、血脂、體重、胰島素抵抗等等。

文章建議,健康的一般成人應每日攝入0.8g/kg左右的蛋白質,兒童和孕婦則為0.85-1.1g/kg。對於有較高心血管風險的人來說,每日攝入的蛋白質組成,應有50%以上為植物來源,並儘可能地減少紅肉的攝入(每周不超過三次,每次不超過100千卡的熱量),並儘量替換為其他肉類來源。研究證據顯示,將紅肉替換為魚類可降低24%的心血管風險,替換為禽類或低脂奶製品,亦可以分別降低風險達19%和13%。

最後,讓我們來看看一些主要食物的蛋白質含量吧!讓心血管病患者吃得更健康!

撰稿:賴潤民 徐浩

美編:劉啟予


本頭條號已開通私信輸入關鍵詞自動回復功能,歡迎在私信對話框中輸入「冠心病」、「高血壓」、「高脂血症」、「心力衰竭」、「早搏」、「房顫」、「心梗」、「心動過緩」、「心肌炎」、「神經官能症」、「頸動脈斑塊」、「動脈硬化」、「糖尿病」、「眩暈」、「心悸」、「亞健康」、「穴位」、「檢查」、「用藥」、「中藥」、「預防」、「飲食」、「養生」、「運動」、「睡眠」、「住院」、「就診」、「挂號」等關鍵詞,查看往期精彩內容或相關提示信息。

注意:諮詢具體病情的問題,因涉及病史、症狀、檢查、用藥、診療經過等詳細資料,故不能在此處回復,請在徐浩大夫網站(https://drxuhao.haodf.com)上傳相關病歷資料後諮詢,謝謝您的理解!

關注「徐浩大夫」今日頭條,了解更多健康科普!

專 家 簡 介

徐浩,醫學博士,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現為中國中醫科學院心血管研究所副所長,西苑醫院心血管一科主任,兼任世界中聯心血管專業委員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循證醫學專業委員會副主委,活血化瘀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等職務。入選第三批全國優秀中醫臨床人才,榮獲百千萬人才國家級人選,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等榮譽稱號,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擅長:中西醫結合治療冠心病、高血壓、心衰、早搏、心動過緩、陣發房顫、心肌炎後遺症、高脂血症、動脈硬化斑塊、心臟神經官能症等;失眠、頭痛、眩暈、咳喘、胃痛、便秘、自汗盜汗等內科雜症及亞健康狀態的中藥調理。

出診時間:中國中醫科學院 西苑醫院

  • 專家門診:周一上午 周三下午
  • 特需門診:周四下午

(註:特需門診可通過好大夫在線網站(https://drxuhao.haodf.com)申請預約加號)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