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力矯正要科學

光明網 發佈 2020-07-19T03:29:58+00:00

中國35歲以上有該問題的人占比56.9%,達3.9億人。老視是一種生理現象,隨著年齡增長,晶狀體彈性減弱,睫狀肌收縮能力降低而致調節減退,近點遠移,故發生近距離視物困難。

「看得清紅綠燈,就看不清儀錶盤;看得清儀錶盤,又看不清紅綠燈……」以上情形正是近視加老視患者的日常。「老視」,也就是俗稱的「老花眼」。最新數據顯示:目前,全球有近18億老視患者;中國35歲以上有該問題的人占比56.9%,達3.9億人。「由於認知缺失,國內老視患者較少矯正,將導致晶體加速老化。」相關專家在接受經濟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老視的矯正可以通過驗光配鏡與手術方式開展,越早治療效果越好。

老視是一種生理現象,隨著年齡增長,晶狀體彈性減弱,睫狀肌收縮能力降低而致調節減退,近點遠移,故發生近距離視物困難。通常,老視在38歲左右出現,幾乎所有人在52歲左右出現症狀,發病率近100%。《國民視覺健康報告》指出,視力缺陷已成為我國重大公共衛生問題,白內障與老視更是當下威脅國民視覺健康的重要因素。

原國家衛生部發布的《準分子雷射角膜屈光手術質量控制》行業標準牽頭起草人、中國醫師協會眼科醫師分會屈光手術專委會副主任委員、博士生導師王錚教授強調:「錯誤的應對方式將使眼睛長期處於疲勞狀態——在發展中國家,94%的未矯正視力損傷由老視引發。」

最新數據顯示,我國50歲及以上網民規模超1.5億,「中老年低頭族」正在形成——而他們常因老花眼看不清手機螢幕。「50歲以上網民群體恰好老視發病率較高,只能採取戴鏡或手術方式解決。」四川省眼科專委會委員、愛爾眼科醫院集團四川省區副總院長周進教授指出,「而佩戴老花鏡無法解決患者自身的晶狀體功能減退、視覺質量下降問題。」

事實上,患者通過手術能取得很好療效。知名調研機構益普索發布《40歲以上職場人群視近困難發生率及全程視力重要性調研報告》顯示,超九成受訪者近距離閱讀困難;約86%的受訪者表示願意通過多樣化矯治方法改善視近困難。

「如果同時患有近視或散光,患者需要多副眼鏡不停『切換』,以實現遠、中、近全程視力。」周進教授說,「對於這部分患者,建議採取手術方式,以免視力進一步降低。」

「晶狀體置換手術能幫助患者一次矯正近視、遠視、散光、老視,還能避免白內障發生。白內障是晶狀體渾濁所致,手術將自然晶狀體置換成人工晶體後,白內障就不會再形成。」中國醫師協會常務委員、愛爾眼科醫院集團遼寧省區總院長張勁松教授介紹,目前,我國已擁有與國際同步的相關眼科手術技術,能讓國內患者通過手術矯正實現遠、中、近全程視力需求。

作者:本報記者 吳佳佳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