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炎症反覆發作的人,試試這麼吃,能慢慢緩解

樂約健康 發佈 2020-07-30T22:53:22+00:00

很多人經常受到各種炎症的困擾,不是這裡就是那裡,總有瘙癢、紅腫、脹痛甚至發燒的炎症表現。日子長了,也習慣了,早就學會了和炎症「和平共處」。

毛囊炎、痘痘發炎、慢性咽炎、鼻炎、眼睛發炎……只要名字裡帶「炎」這個字,就是炎性病症。


很多人經常受到各種炎症的困擾,不是這裡就是那裡,總有瘙癢、紅腫、脹痛甚至發燒的炎症表現。日子長了,也習慣了,早就學會了和炎症「和平共處」。


小到痘痘發炎、鼻炎,大到非典、新冠、伊波拉,本質都是因細菌或病毒感染引起的炎症反應,只是嚴重程度、影響器官和症狀天差地別而已。



炎症是身體抵抗外界細菌、病毒等刺激的自動防禦反應。如果身體素質好,或治療方法正確及時,身體能快速戰勝外界刺激,炎症隨之消除,也就無大礙。


但如果身體底子差,敵不過外界細菌、病毒等侵擾,刺激因素會一直在體內猖狂惹事,要麼不及時治療,要麼一有炎症就吃抗生素,導致抗生素耐受。


這些做法,不僅消不掉炎症,還會拖成慢性炎症,反覆發作,讓身體長期處於亞健康狀態。



當慢性炎症累積到一定程度,患上三高、心臟病、中風、老年痴呆、癌症等疾病的機會就會大大增加。


比如胃癌與導致慢性胃炎的幽門螺旋桿菌有關,肝癌與肝炎病毒感染有關。


有慢性炎症的中年男子,如果不加以治療,3年後,他患上心臟病的機率是沒有慢性炎症同性的的3倍之多。


而常年有慢性炎症的女性,患上糖尿病的風險則遠超健康同性16倍。


導致炎症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感染了細菌或病毒、運動太少、吃得不合理、壓力太大等等。


這其中最容易被忽視、但影響時間最長的,就是飲食。


炎症與主食的關係


經常吃精米精面或餅乾、蛋糕、糖果等甜食,會增加炎症反應。


吃完精米精面或甜食,血糖會快速升高,胰島素分泌減少,這種波動會使免疫力降低,身體更容易對外界刺激有反應,產生炎症。本身就有慢性炎症的人,症狀會更明顯,也會慢慢往全身蔓延。



炎症與脂肪的關係


在脂肪中,ω-6脂肪酸、飽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容易引起炎症。


玉米、玉米油、大豆、大豆油、油炸食物、豬牛羊肉里,ω-6脂肪酸含量多。


飽和脂肪酸則常見於牛油、奶油、黃油、豬油等動物性脂肪,瓜子、花生等堅果,椰子油、可可油和棕櫚油等油類中。


炸雞、薯條等油炸食品,或配料表中含有氫化植物油、代可可脂、人造奶油、起酥油、植物奶油、人造酥油等成分的食物,反式脂肪酸爆表。


ω-3脂肪酸能降低炎症反應,海魚、海蝦、豆類、魚油、亞麻籽油富含ω-3脂肪酸。



想降低身體炎症發作的頻率,可以試試下面的「抗炎飲食」,堅持一段時間就會有改變。


多吃蔬果,儘量吃出「一道彩虹」


這是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但在控制炎症方面,多吃蔬果確實有用。而且每天吃的蔬果顏色越豐富,抗炎效果越好。


蔬果里豐富的維生素C、多酚類和黃酮類物質,能消除自由基,有抗氧化、抗炎的作用,而且顏色越深,抗氧化能力越強。


少吃精米精面


白粥、大米飯、大白饅頭再香,也要控制住,吃完這些食物,血糖飆升,長期下去炎症反覆發作的機率會高很多。


可以用燕麥、蕎麥、紫米、藜麥等升糖慢的粗糧、雜糧取代一部分主食,能降低發生炎症的風險。



多吃有抗炎作用的優質油脂


很多人家裡常年大豆油、花生油、玉米油輪著吃,這些油里ω-6脂肪酸含量比較高,會刺激炎症。


和亞麻籽油、火麻子油、紫蘇籽油等油類換著吃,就能避免ω-6脂肪酸攝入過多的問題。


少吃豬、牛、羊等紅肉,以及動物油脂製品,比如黃油小餅乾、奶油小饅頭、豬油渣渣等,少吃燒烤和熏制的食物,少吃含有人造奶油、起酥油、植物奶油、代可可脂等成分的甜品或零食。


多喝抗氧化的飲品


比如綠茶、紅茶、烏龍茶以及各種花茶,或者咖啡和紅葡萄酒,都有優秀的抗氧化能力。


只不過,咖啡和酒喝多了都有副作用,所以要適量,每天喝一小杯就行。


減少添加糖的攝入


能不吃甜食就不吃,如果實在忍不住,可以找到添加代糖的食物來替代,比如無糖雪碧、無糖可樂、木糖醇小蛋糕。常見的代糖包括山梨醇、甘露醇、木糖醇、甜菊糖、蔗糖素、阿斯巴甜等,能幫你「甜得很健康」。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