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鑑別,關節疼痛,是骨性關節炎還是類風濕?

貴陽風濕免疫科王主任 發佈 2020-07-16T05:25:17+00:00

關節腫脹和變形是骨性關節病變的基本表現,有這些表現的可能是骨性關節炎,也可能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繼發性骨關節炎是指因某種已知原因,例如膝關節脫位、骨折、半月板損傷、膝內外翻畸形、膝關節慢性炎症等疾病之後,由於關節面摩擦或壓力不平衡等因素而造成關節面的退行性變。

關節腫脹和變形是骨性關節病變的基本表現,有這些表現的可能是骨性關節炎,也可能是類風濕性關節炎。雖然這兩種都是關節病變,但是二者的意義卻完全不一樣。弄錯了這兩種病,你可能自己瞎吃一堆藥,不僅沒效果,還傷身體。所以鑑別好二者很有必要。下面小編就為大家鑑別。

骨性關節炎

骨性關節炎是一種很常見的疾病,以關節軟骨退行性病變及繼發性骨質增生為主要改變的慢性關節疾病,所以老年人和長時間運動的運動員更會容易患上。好發於膝、髖、手、足、脊柱等負重或活動較多的關節。病理可見滑膜增生、關節積液。

骨性關節炎表現

骨性關節炎的主要表現是關節疼痛,疼痛的關節一般是大關節,並且不會出現對稱疼痛的情況,或者說出現的機率相對比較小。疼痛劇烈並且炎症活動期的時候,可能會出現關節腔積液,所以這個時候關節會腫脹,如果關節炎長時間不治療,那麼軟骨面會慢慢的被腐蝕掉,骨性關節炎正式形成,這個時候的關節可能會出現腫脹。

臨床症狀:

(1)發生速度:發病緩慢,數年後出現臨床症狀。

(2)關節症狀:關節不適、緊張,而腫脹並不明顯

(3)晨僵:多在20分鐘內緩解

(4)關節外症狀:幾乎不會出現關節外症狀

誘發因素:

根據有無局部和全身致病因素,將骨關節炎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大類。繼發性骨關節炎是指因某種已知原因,例如膝關節脫位、骨折、半月板損傷、膝內外翻畸形、膝關節慢性炎症等疾病之後,由於關節面摩擦或壓力不平衡等因素而造成關節面的退行性變。原發性骨關節炎的發病原因尚不明確,可能為多種因素所致,是一種非特異性關節炎症。

發病人群特點:

(1)患病率:25歲以上:13.9%,65歲以上:33.6%。

(2)性別比:女性略高於男性,尤其是50歲後。

(3)發病年齡:45歲以後發病,年紀越大發生率越高。

類風濕性關節炎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慢性、以炎性滑膜炎為主的系統性疾病。其特徵是手、足多個小關節的對稱性、侵襲性關節炎症,經常伴有關節外器官受累及血清類風濕因子陽性,可以導致關節畸形及功能喪失。

類風濕性關節炎表現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腫脹類型很有特點,類風濕只要腫脹的關節基本上都是小關節,比如手關節,足趾關節等等,關節炎腫脹疼痛往往是對稱的,並且能出現腫脹和變形,這種變形是不可以恢復的。

臨床症狀:

(1)發生速度:發病較快,數周至數月起病。

(2)關節症狀:關節紅腫熱痛,腫脹非常明顯。

(3)晨僵:持續時間>45分鐘。

(4)關節外症狀:疲勞常見、體重減輕或高燒,多系統器官受累。

誘發因素: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發病因素可能與病人居住環境、內分泌、代謝、營養、職業、心理和社會環境的差異、細菌和病毒感染及遺傳因索等方面有關係。

發病人群特點:

(1)患病率:總體人群患病率0.4-1.3%。

(2)性別比:女:男約等於3 : 1。

(3)發病年齡:中年多見,高峰期為30-50歲。

骨性關節炎和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區別

1、X線表現不同

類風濕性關節炎呈軟組織腫脹,骨質侵蝕、關節變形或半脫位;骨關節炎呈現骨贅,可見關節間隙變窄。

2、實驗室檢查不同

類風濕性關節炎可以出現包括類風濕因子在內的許多自身抗體;骨關節炎一般無特異性的血液學變化。

3、關節表現不同

骨性關節炎就是單一的大關節的腫脹變形,很少對稱,而類風濕主要集中在小關節的對稱腫脹。‍

4、晨僵時長不同

患有類風濕性關節炎、骨性關節炎的人都會有晨僵的出現。類風濕性關節炎晨僵時間大約在半小時到一小時之間,而骨性關節炎晨僵則一般小於半小時。這是和骨性關性節炎比較明顯的區別。‍

所以關節痛,還是要去看醫生。如果是患上類風濕,不早發現早治療的話往往會出現關節畸形,有的時候還會影響到其他的內臟。另外,一定要進行正規治療,不要一味的追求「偏方」、「秘方」。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