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微鏡下的萬花世界——走進病理學

好醫網 發佈 2020-07-09T00:32:45+00:00

大家平時看病問診都是直面接觸於門診、臨床醫生,其實醫院中還有這樣一個群體,他們結合自己的專業知識,應用病理切片、顯微鏡等做出病理診斷報告,以此來與臨床醫生和患者們進行溝通,他們就是病理醫師。

大家平時看病問診都是直面接觸於門診、臨床醫生,其實醫院中還有這樣一個群體,他們結合自己的專業知識,應用病理切片、顯微鏡等做出病理診斷報告,以此來與臨床醫生和患者們進行溝通,他們就是病理醫師


病理診斷報告就是疾病確診的證據,沒有病理診斷,疾病的及早發現與確認將會困難很多。


什麼是病理學?


病理學的作用、任務是什麼?


病理診斷報告是怎樣產生的?



武漢興圖病理首席專家姜茗教授「好醫7周年,大師公開課」直播間為大家進行了解答。


紐約布魯克戴爾大學醫院及

醫療中病理學副教授

美國AGI Medical等六家醫療機構的

臨床醫學檢驗及病理診斷實驗室醫務主任

美國臨床病理醫師

擅長外科病理,腫瘤外科病理

軟組織腫瘤病理,消化道病理

1983年畢業於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臨床醫學專業;畢業後任衛生部北京醫院骨外科醫生;1992至1994就讀於美國克利夫蘭州立大學生物(Department of Biology, Cleveland State University) 博士研究生班。

2001年,在美國克里夫蘭凱斯西儲大學(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附屬大都會醫學中心完成外科病理學及臨床檢驗學住院醫師規培。

規培期間曾在華盛頓DC美國空軍病理所(American Registry of Pathology/Armed Forces of Pathology,AFIP) 完成軟組織腫瘤病理亞專業強化培訓;之後又在美國巴羅羅斯維爾帕克癌症中心(Roswell Park Cancer Center)接受腫瘤外科高級亞專業病理的強化培訓。

1996年通過考核獲得美國國外醫學畢業生醫師執照考試委員會資格證書 (ECFMG);2006年通過病理科特考文憑(解剖/外科病理和臨床病理/檢驗(Combined Anatomic and Clinical Pathology),並於2015年通過再認證特考。

持有國內臨床執業醫師執照及美國多個州的醫師專業執照(紐約州,密西根州,密蘇里州,俄亥俄州)。

從2007年至今任紐約布魯克戴爾大學醫院及醫療中心(Brookdale University Hospital and Medical Center)病理學副教授;創辦併兼任紐約建聯醫療集團(JANLIAN MEDICAL GROUP),美國AGI Medical等六家醫療機構的臨床醫學檢驗及病理診斷實驗室醫務主任。

美國醫學會AMA會員;美國病理學院CAP專家會員 (FCAP);美國臨床病理學會ASCP專家會員(FASCP),美國加拿大病理學會USCA會員,美國華人醫師會ACAP終身會員和病理分會前副主委,中美醫師協會CAIPA會員,全美華人病理學會CAPA終身會員,中國非公立機構協會病理專業委員會常委。


我國病理學的發展簡史


病理學的發展史既是人類對自身疾病認識的歷史和醫學的發展史。


我國有著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大約在周秦時期就有《黃帝內經》問世,其中有疾病的發生和死後解剖等記載。



隋唐時期巢元方的證候學專著——《諸病源候總論》,又名《巢氏病源》,撰於大業六年(610年),是我國第一部論述各種疾病的病因、病機、病理和證候的專著。



南宋時期著名法醫學家宋慈的《洗冤集錄》,對屍體解剖、傷痕病變、中毒等都有比較詳細的記載,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法醫學著作,對病理學和解剖學的發展有著重大貢獻。


現代病理學真正在中國發揮作用,還不足100年光景,解放後才有了充分的發展。


中山醫學院梁伯強、北京協和醫院胡正祥、上海第一醫院谷鏡研、同濟醫學院楊述祖等,這些前輩們一同開拓了我國的現代病理學體系。


在中國幾代病理學家的帶領和努力下,中國病理學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發展迅速。


於80年代後期達到了一個相當高的水平,為中國醫學診療水平的提高作出了巨大貢獻。


如今,中國病理學科已有較完整的體系,承擔著教學、科研和醫療服務這3大功能。


以這3大功能為基礎,病理系(科)分為:


  • 承擔醫教研3大功能的大學病理系;
  • 僅承擔教研的大學病理系;
  • 承擔醫療和科研的大醫院病理科;
  • 僅承擔醫療任務的中小醫院病理科;
  • 第三方獨立病理實驗室。



自經濟轉軌以來,在我國醫學發展階段中,病理學卻未得到足夠的重視。


病理醫師人數少,任務重。


人體病理學家卞修武院士曾在2018-2019年的全國兩會上呼籲,重視醫學體系中弱勢主幹學科的建設。


病理醫師僅約占醫師總數的1%,總計約2萬餘人。


如果,以醫師與技術員1:1的比例測算,整個病理隊伍約4-5萬人。


但按每100張床配1位病理醫師來算,病理醫師隊伍的缺口仍然很大。


西方病理學的發展簡史


古希臘名醫希波克拉底被西方尊為「醫學之父」,首創體液病理學,主張外界因素促使體內四種體液(血液、粘液、黃膽汁、黑膽汁)配合失常,從而引起疾病。



18世紀中葉,義大利醫學家、解剖學家和病理學家莫爾加尼,將病理解剖發展為一門精確的科學,根據屍體解剖所積累的資料,創立了器官病理學,這是病理形態學的開端,他也被譽為現代病理解剖學之父。



19世紀中葉,德國病理學家魏爾嘯在顯微鏡的幫助下通過病變組織、細胞的深入觀察,創立了細胞病理學,認為細胞的改變和功能障礙是一切疾病的基礎,該學說至今還繼續影響著現代醫學的理論和實踐。



在上世紀初的美國和加拿大,多數名列前茅的醫科院校已經建校,並都設立了病理學系或病理與細菌學系。(如美國的紐約、波士頓、費城、華盛頓、芝加哥和舊金山等地都有較強的病理學專業,並對現代病理學的發展做出了一定貢獻。)


脫落細胞學之父——喬治·巴帕尼古拉,1913年開始在紐約康奈爾大學研究室從事醫學研究,他於1941年發現了檢測宮頸癌早期篩查的塗片檢查法,也就是「巴氏塗片法」。



可以篩查出早期的子宮頸癌細胞及癌前病變細胞,使子宮頸癌從一種惡性腫瘤,變成了一種可以提前預防和治療的疾病。


巴氏塗片法是早期人類對抗癌症的強有力武器,在廣泛使用40年後,美國的子宮頸癌死亡率降低了70-80%,致死人數從2萬降低至4千人



什麼是病理學?


病理學是研究疾病發生、發展的過程和原理,包括病理解剖學病理生理學兩部分。


研究在致病因子和機體反應功能的作用下,機體相關部分的形態結構,包括組織細胞乃至分子結構改變(病理解剖學),及相應代謝和功能發生的種種改變(病理生理學)。


進而揭示疾病的本質,闡明疾病的發生、發展規律,為疾病預防、診斷和治療提供科學的理論基礎。


病理學既是醫學基礎學科,又是實踐性很強的具有臨床性質的學科,因此它是聯繫醫學基礎學科和臨床學科的橋樑



病理學的主要任務是研究:


1、病因學,即疾病發生的原因,包括內因、外因及其相互關係;


2、發病學,即在病因作用下導致疾病發生、發展的具體環節、機制和過程;


3、病理變化,即在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中,機體的功能、代謝和形態結構的變化以及這些變化與臨床表現(症狀和體徵)之間的關係——臨床病理聯繫;


4、疾病的轉歸,預後和結局等。



病理學在醫學中的地位:


臨床醫療方面:

在疾病診斷中,儘管有各種輔助診斷方法,但病理診斷更具有直觀性和客觀性,能為臨床的最後診斷提供可靠的依據,實際上病理診斷在很多疾病中起到了最後確診的作用。因此一名臨床醫生有必要系統地學習和掌握病理學的基本理論知識。


醫學教育方面:

病理學以解剖學,組織胚胎學,生理學,生物化學以及病原生物學和免疫學等為基礎,探討機體在疾病狀態下形態結構、功能及代謝的改變,這些改變又回答了臨床上出現的症狀、體徵等種種問題,因此病理學在醫學基礎與醫學臨床課程之間起到了「橋樑」作用。


科學研究:


病理學研究揭示疾病的規律和本質,從而為疾病的診斷、預防、治療提供科學理論。臨床醫學中一些症狀和體徵、新病種的發現和預防以及敏感藥物的篩選,新藥物的研製和毒副作用等都離不開病理學的鑑定和解釋。


病理學在早癌篩查中的作用:


▲一旦在體檢篩查中發現出了異常問題,下一步就需要進行活檢,然後將取到的樣本交給病理醫生來診斷,根據病理診斷報告來進行後續治療。


病理學的診斷及研究方法:


屍檢

目的在於確定診斷,查明死因,協助臨床醫生總結在診斷和治療過程中的經驗、教訓,有利於提高醫療質量和診治水平;


完成事故鑑定明確責任;


及時發現和確診某些傳染病、地方病和新發生的疾病,為採取相關防治措施提供依據;


積累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生命的疾病的人體病理材料,以便深入研究這些疾病和提出防治措施;


收集各種疾病的病理標本,供培養未來醫護人才的教學所用。


不要認為病理醫生都是一手拿著申請單,一手拿著顯微鏡看看,病理診斷的報告就出來了,病理醫生的工作當然不會就這麼簡單。


活檢

是「活體組織檢查」的簡稱,根據臨床需要鉗取或穿刺等取出病變組織,進行病理學檢查的技術。


它是診斷病理學中最重要的部分,對絕大多數送檢病例都能做出明確的組織病理學診斷,被作為臨床的最後診斷。


病理診斷常用方法


大體檢查-肉眼觀察



組織學檢查


病變組織製成厚約數微米的切片,通常用蘇木精·伊紅染色(HE染色),或其他方法染色後,用光學顯微鏡觀察其微細病變。


到目前為止,傳統的HE染色組織學觀察方法仍然是病理學診斷和研究最基本的方法,還沒有其他方法能夠取代。



▲所以組織病理切片的製作流程,耗時較長,為了診斷準確,真的快不了


術中快速冷凍切片病理診斷法


在15-20分鐘時間內進行快速病理診斷(主要診斷良、惡性病變),為臨床醫生決定手術範圍提供依據。(僅初步診斷)


細胞學檢查


脫落細胞或細針穿刺吸取(FNA)細胞製成細胞學塗片,進行顯微鏡觀察,以了解病變性質。



電子顯微鏡


運用透射電子顯微鏡或掃描電子顯微鏡觀察細胞超微結構。



特殊組織化學染色(PAS、AFB等)



免疫組織化學染色


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免疫組化技術就應用於病理診斷,對於腫瘤的診斷、分類及判斷預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同時也擴展了人們對於各種疾病及腫瘤形成過程的認識,提高了病理診斷與研究水平。


目前免疫組化技術應用於臨床主要以下幾個方面:


  • 腫瘤良惡性的判斷
  • 確定腫瘤分期
  • 判定細胞屬性,確定腫瘤來源
  • 確定來源不明的轉移瘤的原發部位
  • 對「未分化」惡性腫瘤的分類
  • 及時準確的發現微小轉移灶
  • 與治療和預後有關的免疫組化標記物幫助選擇治療方案和判斷預後



免疫組化的局限性


目前沒有一種能完全滿足高靈敏度、精確性和特異性這些標準的理想腫瘤標記物


腫瘤檢查中應選用一組抗體而非單一抗體,在腫瘤診斷中評估免疫組化的局限性,主要在抗體特異性和解釋方面。


臨床醫生應充分認識這些缺陷和不足,避免給診斷帶來誤區。



分子生物技術病理學的運用


核酸純化

核酸測序

下一代基因測序

聚合酶鏈反應

原位雜交

微陣列

其它:放射自顯影技術、顯微分光光度技術、流式細胞技術、圖像分析技術新的研究手段和方法


聚合酶鏈反應


英文縮寫是PCR,這是一種分子生物學技術,用於放大特定的DNA片段。




螢光原位雜交


定義:用於顯示染色體缺失、擴增、結構重排和識別整條染色體


優勢:樣品製備和分析相對容易,特異性高,不要求細胞分裂,可在福馬林固定的石蠟包埋樣品上進行。(允許將探針雜交模式與組織學進行比較)


應用:產前診斷和遺傳諮詢、腫瘤學(特別是染色體易位)、基礎研究、基因定位、病原體種類鑑定。



人類對疾病的認知


外表體徵:紅腫熱痛,探脈象,問望觸叩聽

大體結構:解剖,器官(動物、人體)肉眼可見

顯微結構:顯微鏡可看到組織的細胞

超微結構:細胞器,電子顯微鏡可見細胞核

大分子成分:蛋白質、粘液、脂膜等——組織化學(特染),免疫組化

分子病理:染色體(基因),核酸(DNA、RNA)


病理學是臨床學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病理學也有自己的局限性。


病理學的發展有賴於技術進步和其他學科的支持。


期待病理學人才與其他學科一起共同努力推動病理學步上新台階。


答疑解惑


問:病理醫生是否有專業方向區分,比如消化科、泌尿科、呼吸科等?


美國的亞臨床專業學生在培訓時期會於各個科室輪轉一次,有的人會根據志向做專門的培訓,比如他只看消化道的病理,泌尿科也有人專門只看腎臟的病理,所以是有專業區分的。但國內的病理醫生相對較少,目前有的大醫院也開始走亞專業化的道路,看不同器官、腫瘤等是不同的病理醫生。對於中小醫院也不太可能要求本就少的病理醫生進行亞專業化。一位病理醫生也許10-20年都很難被培養出來,對於亞專業化所需時間就更長了。


問:臨床醫生的工作總面對病人,但病理醫生好像都是面對圖片,如何克服枯燥感?


工作中其實不會覺得枯燥,就像小時候玩的萬花筒看到的都是五彩斑斕的畫面,顯微鏡下看到的也是千變萬化、五彩斑斕的世界。有良性、惡性、癌前病變,做出來一個正確的病理診斷,是非常有成就感的事情。



問:美國病理學的發展有哪些值得我們學習的經驗?


首先需要增加對病理學的重視,在我國病理醫師僅占所有醫師的1%,大醫院一天做那麼多台手術,檢查疾病標本的病理醫師如何足夠?人數如此少,工作量如此大的情況下,病理診斷報告的精準度可想而知。國內的病理醫師無論是工作環境還是經濟待遇都有待提高,大眾對病理醫師的認知更需有待提高,並不是「給了一個標本能看出良性還是惡性」就是病理醫師的全部工作,後面還有很多路可走。另外提升對病理醫師的培訓也很重要,建議病理醫師掌握好英文,儘量所有文獻教材都學習原著,避免理解上的誤差。


問:作為患者,拿到自己的疾病標本後,需要多久送到興圖病理?國內有哪些醫院可以取到自己的活檢?


一般有條件做外科手術的醫院都可以取活檢,取出後需直接放入固定液中,之後任何時間送到興圖病理都可以,只要固定好就不受時間限制。只有冰凍切片的標本才需取出後的10-20分鐘內就送來做病理診斷。



問:中國的病理診斷報告經常出現「疑似」二字,美國的病理報告也經常出現這個詞嗎?中美的病理報告有什麼差異?


病理學也受技術條件限制,在出病理診斷報告時也儘量提高準確率,但是目前的科技無法達到100%的準確度,臨床病理出報告不能完全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只能有一個傾向性的意見,加「疑似」可為後續的臨床診斷和治療留有餘地。國外的病理報告同樣也會出現這種說法。對於中外病理診斷報告的差異,我國只有「病理診斷」,但美國包括興圖病理出具的病理診斷報告還多了一項「大體所見」和備註,會告訴患者我們收到了一份什麼樣的標本,是一塊組織還是多塊組織,大小是多少,對診斷還會做出注釋,也是病理醫師對臨床醫生的溝通交流,解釋做出這樣診斷的原因,報告會更加詳細,起到一定的指導作用。(國內有些醫院將此部分內容放在了會診報告中)


問:取活檢一定需要開刀做手術嗎?


對於有的活檢可以用無痛穿刺技術取出,有微創手術等。這也是病理醫師的局限性,不像外科、臨床醫生那樣可以直接面對患者。當然患者可以拿著病理報告和活檢來找病理醫師,我們是很樂意為患者答疑解惑的。


- End -


  • 圖片來源:姜茗教授、興圖病理、pexels


本文為好醫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