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西藏,必須了解的美食

舌尖上的美食攻略 發佈 2020-06-18T01:30:33+00:00

玩轉西藏帶你了解不一樣的西藏。因為如果過於細滑的話,則無法產生充分的附著,吃起來湯是湯、面是面,就脫離了藏面的意趣了。

玩轉西藏帶你了解不一樣的西藏



小吃:由「瑕疵」生美味


藏面無疑是西藏最普及也是最地道的小吃。


藏面的口感跟平原地區的任何面種都不一樣。首先從外觀上看,藏面比一般麵條要粗好幾倍,盤踞在亮晶晶的金屬碗裡,非常倔強的樣子。


對於第一次品嘗藏面的人來說, 幾乎都會產生同樣的懷疑:「裡面好像是夾生的!」。這恰恰是藏面最獨到的地方。而且和很多人想像的不一樣,藏面並不是青稞製品,而是以本地出產的小麥為原料製作的。



據史料記載,西藏地區從六七千年前就開始種植春小麥。但由於氣候條件的限制,小麥在西藏地區的質量始終不是很高。在西藏,老鄉們會用他們獨有的幽默對本地出產的小麥麵粉進行吐槽:「包包子露餡兒,做成饅頭又粘牙」。



但是在這樣的條件下,藏面卻偏偏成為雪域高原最為美味的小吃,沒有「之一」。很多從西藏回到家鄉的遊客,最念念不忘的,往往就是這口感奇特的藏面。今天的西藏,便利的交通使得優質的小麥麵粉隨處可得,但藏面卻依然占據不可替代的位置。



在任何一家藏麵館里,廚師都會提醒你,「一定要把湯喝了啊」。藏面的精髓,正在於它的湯。一碗好的麵湯,色澤呈淺咖啡色但是卻清可見底,這是脂肪含量極少的緣故。你甚至可以看到湯水中漂浮的絮狀骨髓。而這樣的極品湯頭,恰恰需要粗糙質感的麵條來作為載體。因為如果過於細滑的話,則無法產生充分的附著,吃起來湯是湯、面是面,就脫離了藏面的意趣了。



人們常說,美食最能反映一個民族的生活智慧。藏民族正是在接受小麥麵粉這種天然「瑕疵」的前提下,找到了一種最能揚長避短的烹飪方式,從而實現了化腐朽為神奇的創造。



在隆冬的清晨,人們往手裡哈著熱氣,撩開厚重的藏式門帘進到藏麵館里。此時湯已入碗,而面已入湯,撒上嫩綠的小蔥花,配上一碟粉紅的酸蘿蔔絲,任何人都能充分地體會到生活在高寒地區的幸福。


主食:糌粑酥油 歲月久長


酥油和糌粑,是西藏絕對的主食。藏族諺語中有這麼一句:「紅糖再香,不如酥油糌粑久長」。這句諺語自然是個比喻,老一輩也經常用它來告誡孩子要踏實本分、腳踏實地。在過去交通不便的年月里,產自異鄉的紅糖對老百姓來說是難得的奢侈品。而酥油與糌粑的「黃金組合」,在極其有限的條件下為人們提供熱量、蛋白質與膳食纖維。



大麥類的青稞,是西藏高原的主要農作物,常見的有白青稞、紫青稞兩種。


青稞皮薄粒大,呈琥珀色,形體可愛如同珠寶。將青稞曬乾炒熟,放入水磨磨成粉,便成了藏族人的主食糌粑。炒青稞的過程非常複雜,也最有特色、最有情趣,甚至帶些舞蹈動作。



糌粑的良伴是酥油。酥油是從牛奶、羊奶中提煉出來的黃油,因系土法製造,內含水分雜質較多,營養也更為豐富。在碗裡盛適量酥油茶,擱一片酥油使之溶化,再摻入糌粑攪拌而成「瑪巴」。



抓糌粑時,大拇指扣住碗沿,其餘四指不停地轉動,待酥油與糌粑拌勻便捏成小團而食。酥油加麵疙瘩、奶渣、紅糖炒成的食品叫「帕查麻枯」(酥油麵疙瘩),酸酥甜美,非常可口。酥油拌米飯、人參果、紅糖稱為「卓瑪折松」(人參果米飯),在喜慶或隆重的場合才食用,在過去的新年盛宴上常用來賞賜貴族官員,現在早已出現在老百姓的餐桌上了。



酥油和糌粑成為藏族群眾的第一主食,還因為它們具有非常方便的特質。出門時,一袋糌粑、一盒酥油、一塊茶、一口鍋,遇到有牛糞、有泉水並且背風向陽的地方,隨處可以燒茶進食。千百年來, 無論是游居放牧,還是遠行經商,這種簡單的食品組合讓藏族人的足跡延伸至了最不可想像的地方。



酒宴:味蕾的狂歡


在喜歡熱鬧、熱情好客的藏民族中非常盛行酒宴。西藏的酒宴,不僅為人們提供了社交與娛樂的平台,更主要的是在尋常的飲食體驗中創造了一些難得的驚喜。



過去,貴族每年都要舉行幾次盛大的宴會。現在,老百姓在節日裡或者遇到喜慶之事,也有舉辦酒宴的習俗,並逐步盛行開來。宴席食品的烹飪方法,菜餚的多少、擺席的方法,與主人的地位、財力以及賓客的身份有很大的關係。過去,西藏地方政府的大型慶典和新年宴會有葷宴、素宴之分,還有盤中敬餐、手遞敬餐、餐巾敬餐的傳統方法。



酒宴主要飲料是青稞酒,酒用青稞釀成。喝青稞酒講究「三口一杯」,即先喝一口,斟滿;再喝一口,再斟滿;喝上第三口,斟滿干一杯。一般酒宴上,男主人和女主人都要唱著祝酒歌敬酒,盛大宴會上專門有敬酒的女郎,藏語稱為「沖雄瑪」。她們身著最華貴的服飾,唱著最迷人的酒歌,輪番勸飲,直至賓客醉倒為止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