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合理用藥指南》推薦的中成藥通心絡膠囊有哪些獨特優勢?

劉藥師話用藥 發佈 2020-06-22T05:16:25+00:00

提高 PCI 術後1個月 P2Y12 反應單位達標率,降低出血風險,改善患者術後6 個月的預後,降低臨床不良事件發生率。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是指由於冠狀動脈粥樣硬化使管腔狹窄或閉塞導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壞死而引發的心臟病,簡稱冠心病。


根據全球疾病負擔國際合作研究2017 年發布的報導,冠心病是全球第一位的死亡原因。全球因冠心病死亡人數估計為892 萬,2013 年中國冠心病死亡總人數為139.4 萬,較1990年冠心病死亡人數增加了90%。而且隨著老齡化進程的加劇,我國冠心病的發病和死亡人數將持續增加。


冠心病的危險因素

研究發現,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是冠心病的高危因素,而且冠心病和吸菸、肥胖和超重、不良飲食習慣、心理因素密切相關。因此,生活方式的干預對於提高冠心病的治療效果非常重要。


冠心病治療的西藥

除了生活方式干預之外,藥物治療仍是目前最常用的基本手段。指南推薦的冠心病治療的西藥主要有兩類:

一類是改善心肌缺血、減輕症狀的藥物,如硝酸酯類(硝酸異山梨酯、單硝酸異山梨酯)、洛爾類藥物(也叫β 受體阻滯劑,如美托洛爾、比索洛爾等)、鈣通道阻滯劑(氨氯地平、地爾硫卓等)。

另一類是預防心肌梗死,改善預後的藥物,如抗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的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格瑞洛等;還有延緩斑塊進展、穩定斑塊及抗炎作用的他汀類藥物(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匹伐他汀等)。


上述指南推薦的治療冠心病的西藥起效快,療效可靠,循證證據充分。但長期用藥存在機體耐受,如硝酸酯類藥物用藥一段時間後,機體會產生耐受,療效降低;氯吡格雷會發生抵抗。這些藥物還存在不同程度的副作用


中醫藥治療冠心病的理論基礎

祖國傳統中醫藥博大精深,在冠心病改善症狀以及治療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補充作用。冠心病在祖國中醫領域被定義為「胸痹心痛」的範疇。中醫學認為素體心腎陽氣不足,導致胸陽不振;七情內傷導致氣滯;飲食不節,勞傷過度,損傷脾胃,釀生痰濁;寒邪外襲,導致寒凝心脈。中國《冠心病合理用藥指南》第2版關於冠心病的藥物治療也推薦了部分中成藥。通心絡就是指南推薦的中成藥品種之一。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醫絡病學學科創立者吳以嶺認為,遍布全身的「脈絡- 血管系統病」有共同的發病機制和病理演變規律,因其所處部位不同而分別表現為心、腦、周圍血管等不同疾病,中醫均稱之為「絡病」。通心絡是根據中醫絡病學理論研製而成的中藥複方製劑,為「脈絡-血管系統病」的代表方藥,治中有防,防中有治,防治結合,開闢了不同於活血化瘀防治心腦血管病的新途徑。


通心絡的組方及藥理作用


通心絡由人參、土鱉蟲、水蛭、全 蠍、蜈蚣、蟬蛻、降香、赤芍、冰片等藥物組成,集中應用絡虛通補藥、蟲類化瘀通絡藥、蟲類搜風通絡藥和辛味通絡藥組方,具有益氣活血,搜風通絡的作用。現代醫學研究表明,通心絡主要通過以下三方面的機制發揮防治冠心病的藥理作用:

①調脂抗炎抗凝,保護血管內皮 ;

②穩定逆轉斑塊,解除血管痙攣 ;

③保護微小血管,改善心腦缺血。


通心絡治療冠心病的循證證據

通心絡在臨床應用20多年,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在臨床積累了較多的循證研究證據。周忠冉在《中國循證醫學雜誌》發表的《通心絡膠囊治療冠心病療效及安全性的系統評價》一文得出結論,現有證據顯示,通心絡膠囊治療冠心病的臨床療效及心電圖改善優於單用西藥硝酸酯類藥物,且不良反應發生率較低,其胃腸道不適反應較輕,不需要藥物治療。


另外,通心絡和一些治療冠心病的西藥聯用還能夠起到協同增效的作用。韓雅玲院士對通心絡改善急性冠脈綜合徵患者氯吡格雷抵抗的隨機、雙盲、多中心臨床研究顯示,通心絡可以顯著減緩雙重抗血小板治療過程中的氯吡格雷抵抗。提高 PCI 術後1個月 P2Y12 反應單位達標率,降低出血風險,改善患者術後6 個月的預後,降低臨床不良事件發生率。

研究還發現,通心絡膠囊和阿托伐他汀聯用可以顯著降低支架內再狹窄、重大心血管疾病發生率及術後炎性因子水平


通心絡獲指南推薦

正因為通心絡在冠心病的治療中的獨特表現,才多次獲獎並為指南所推薦。「通心絡膠囊治療冠心病的研究」榮獲2000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通心絡膠囊被《冠心病合理用藥指南》《冠狀動脈微血管疾病診斷和治療的中國專家共識》《急性心肌梗死中西醫結合診療指南》等收錄,成為推薦用藥。


綜上所述,相信在未來的心血管疾病防治方面,祖國傳統中醫藥憑其借其獨特的臨床價值和優勢將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通心絡也會使更多冠心病患者受益。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