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一杯水果香氣濃郁,酸甜平衡的淺度烘焙咖啡如何製作?

咖啡小課堂 發佈 2020-07-01T03:48:38+00:00

大咖拿了幾包剛烘焙好的咖啡豆,有巴拿馬的瑰夏、衣索比亞的耶加雪啡,還有一款是哥倫比亞的咖啡豆讓我和朋友先試試口感。

2014年夏天,應朋友之邀一起拜訪當地一位本行業的大咖。「同行間的交流往往是從一杯咖啡開始」。大咖拿了幾包剛烘焙好的咖啡豆,有巴拿馬的瑰夏、衣索比亞的耶加雪啡,還有一款是哥倫比亞的咖啡豆讓我和朋友先試試口感。這些咖啡豆都有一個共同點:烘焙度很淺。

朋友調整了下磨豆機,便開始沖煮了一壺耶加雪啡,結果風味不佳,水感很足。抱著「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精神,自己將研磨度調的更細,採用94℃的水溫,三段低速注水的方式沖煮。結果,第二段注水後咖啡粉就堵塞在了濾杯,一臉尷尬。最終咖啡滴完的時間是4分30秒。(正常情況下一杯手沖咖啡全部滴完的時間在2-3分鐘),口感可想而知:劇苦無比,難以下咽。

大咖並沒有說我們沖煮方式哪裡錯了,而是委婉地笑著說:看來咖啡豆也認人啊,我來試試看。大咖的沖煮參數與朋友所使用的類似,比白砂糖稍細的研磨度,92℃的水溫。在燜蒸階段,大咖採用一種我們平時不常見的手法:雖然同時三段注水,但在燜蒸階段卻使用勺子對咖啡粉短暫地攪拌。剛開始我心中默念,這肯定會過度萃取吧。但入口之後:真香!

如何做好一杯淺度烘焙的咖啡呢?


什麼是淺度烘焙?

咖啡豆生豆在烘焙的過程中,是藉由熱源對內部含水的空間做均勻的加熱。持續的加熱,會讓咖啡生豆內部的水分慢慢沸騰產生蒸汽,最終衝破生豆的細胞壁將蒸汽散出,此時就會聽到一陣清亮的爆裂聲,這就是咖啡豆的一爆。一爆之後熱能會再次持續的進入生豆內部,因此也會發生第二次爆裂。

  • 一爆中段至一爆剛結束,這個烘焙區間稱為「淺度烘焙」;
  • 一爆結束至二爆開始,這個烘焙區間稱為「中度烘焙」;
  • 二爆開始至二爆結束,這個烘焙區間稱為「深度烘焙」。

點擊下方卡片,搜索「咖啡烘焙」,查看關於咖啡烘焙的資料與視頻。

1.淺度烘焙咖啡的風味特點

淺度烘焙咖啡豆的香氣與滋味非常容易辨識,以低分子化合物居多。芳香物以花果酸香、草本、肉桂、豆蔻為主,質量最輕所以揮發性最高,香氣濃郁且非常容易聞到。

2.淺度烘焙咖啡豆的特性

每顆咖啡豆可以被脫水的比例約為10%-30%之間,無法100%完全脫干,這樣咖啡豆就完全碳化成灰。深度烘焙咖啡豆的失水率在18%以上,而淺度烘焙咖啡豆大約在10%左右。

失水率的差異讓淺度烘焙的咖啡豆擁有更加堅硬的質地。相比中度與深度烘焙咖啡豆,淺度烘焙咖啡豆可溶性滋味物的萃取會更慢。


淺度烘焙咖啡如何沖煮?

1.從數據上講:濃度、萃取率要合適

咖啡的萃取率影響著咖啡豆中可溶性物質萃取的量,也就是最終能喝到多少風味。

比如:咖啡風味卡上寫著該款咖啡擁有「茉莉花、檸檬、水蜜桃、香草」的風味,最終如何我們僅僅只品嘗到淡淡地類似檸檬酸甜的風味,那就是萃取不足。咖啡如果萃取過度,就會產生很雜的不良風味。

咖啡的濃度影響咖啡的口感輕重,也就會最終喝的咖啡味道是否濃郁。

比如:製作的咖啡,口感上非常清淡,出現」水感「,那就是濃度過低;相反,如果出現苦澀、焦苦的口感,那是濃度過高導致。

  • 咖啡萃取率的標準區間:18%-22%
  • 咖啡濃度的標準區間:1.15%-1.55%

點擊下方卡片,搜索「咖啡金杯理論」,查看更多關於萃取率與濃度的知識。

2.從風味上講:酸度與甜度要平衡

淺度烘焙咖啡豆風味是以酸度與甜度為主,如果萃取不充分,甜感不強,咖啡就不會好喝;如果沖煮出來的淺度烘焙咖啡醇厚度很高,那風味就不會細緻,沒有層次感。所以在沖煮淺度烘焙豆時一定要充分萃取,突出咖啡的香氣,做到酸甜平衡,避免尖酸或其他雜味。


淺度烘焙咖啡豆沖煮策略

  • 咖啡豆:15g(淺度烘焙紅標瑰夏)
  • 研磨度:偏細(比白砂糖稍細)
  • 沖煮溫水:94℃
  • 注水量:250ml
  • 總時間:2分20秒-2分40秒
  • 目標:香氣濃郁、酸甜感佳、風味乾淨

注水方式採用三段注水,並在燜蒸時進行攪拌。

1.第一段注水:燜蒸,短暫攪拌,時間30秒;

2.第二段注水:採用大水流小圈的方式注水80ml;

3.第三段注水:採用大水流大圈的方式注水130ml;


沖煮過程

1.摺疊並打濕濾紙

(1)摺疊濾紙

技巧:沿著虛線摺疊濾紙後,再將濾杯貼合,輕微用手按下,會增加濾紙的貼合度。

(2)打濕濾紙

使用少量熱水,從濾紙中心向外快速畫圈澆濕濾紙。

目的有兩個:一是去除濾紙的紙味;二是溫熱濾杯與分享壺;

2.第一次注水:40ml

(1)燜蒸

燜蒸重點:輕、少、快。

  • 輕:就像在咖啡粉上「鋪水」一樣輕;
  • 少:燜蒸的最佳水量為咖啡粉的1-2倍,此次因為是使用攪拌法,燜蒸時的水量為40ml;
  • 快:燜蒸時使用手沖壺注水快速繞圈即可,3-4圈即要打濕所有咖啡粉;

(2)攪拌

使用勺子或者攪拌棒,在粉水混合物的中央部分,輕微來回攪拌4-6下,然後等待30秒。

淺度烘焙咖啡豆的可溶性物質萃取速度本身就慢,前期的略微攪拌並不會導致咖啡的過度萃取。

3.第二次注水:80ml

大水流以硬幣大小持續在中心畫圈注水80ml。(電子秤顯示水量為120ml時停止)

等待第二次注完水的高度下降2/3時,就可以開始第三段注水,大約1分20秒左右。

4.第三次注水:130ml

大水流以餅乾大小持續在中心畫圈注水130ml。(電子秤顯示水量為250ml時停止)

注完水後時間顯示是在1分40秒,2分30秒濾杯中的所有水滴完。

當我們注完水後,會看到濾杯中的水下降的很慢。這是因為咖啡粉吸水已接近飽和狀態,正面的可溶性物質都被萃取出,所以會持續下降從而逐漸堵塞濾孔。此時,我們只要等待濾杯中的水滴完即可。

5.萃取率與濃度計算

注水總量:250ml

總用時:2分30秒

咖啡液量:223ml(咖啡粉會吸收自身重量1-2倍的水)

  • 咖啡濃度:1.37%(符合1.15%-1.55%的黃金濃度區間)
  • 咖啡萃取率:21.24%(符合15%-22%的黃金萃取率區間)

咖啡風味:此次使用的是衣索比亞瑰夏村的蜜處理紅標瑰夏咖啡豆,屬於精品咖啡豆。風味以洋甘菊、杏、楊梅、蜂蜜為主。

實際風味:蜜處理咖啡豆的酸度偏低,但甜度很高(蜂蜜甜感),兩種滋味共同營造一種「水果般」的酸甜感;整體口感乾淨,香氣明顯。輕微的攪拌並沒有出現雜味,反而增強了水果的風味調性,餘韻感持久。整體來說,是一杯符合期望的淺度烘焙的咖啡。


淺度烘焙咖啡豆燜蒸時沒有鼓包,是不是說明這個咖啡豆不好

咖啡生豆在烘焙的過程中,會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烘焙程度越深,二氧化碳含量越多。新鮮烘焙的深度烘焙咖啡豆在燜蒸階段,會出現一個很鼓的「帳篷」,這是因為深度烘焙咖啡豆內部含水量較低,二氧化碳含量多。而二氧化碳不溶於水,在咖啡粉與熱水接觸時,就會向外「膨脹」造成。

淺度烘焙咖啡豆二氧化碳含量較低,所以在燜蒸以及後續的沖煮階段,不會產生太大的鼓包。鼓包說明了咖啡豆的烘焙度較深與新鮮度很好,並不能代表咖啡豆的品質高低。


製作手沖咖啡時,大水流、細研磨、高水溫,伴隨攪拌咖啡粉的方式使用較多的是歐美地區,主要原因在於歐美咖啡館普遍生意很好,一天出品百杯以上為常態,側重點在於製作時的效率;我國的獨立咖啡館手沖咖啡普遍很難達到一天出品20杯以上,手沖咖啡文化主要來源於台灣和日本,講究「慢工出細活」。

攪拌法更加適合沖煮淺度以及中度烘焙的咖啡豆,深度烘焙咖啡豆使用攪拌法非常容易過度萃取讓咖啡產生焦苦風味。淺度烘焙咖啡豆擁有更加堅硬的纖維質,適量的攪拌可以讓萃取更加快速與充分,所以不必擔心適量的攪拌會讓咖啡過度萃取的問題。

但無論是哪種沖煮方法,淺度烘焙咖啡豆因為失水率低,在沖煮的後段很容易沉積在濾杯底部,而讓濾杯中的水下降緩慢的現象是無法避免的。所以在沖煮過程中,要特別注意水位下降的速度,只要水位下降緩慢,就要及時注水,避免讓咖啡粉在濾杯中處於靜止狀態,防止萃取出過多的雜味與澀味。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