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為何容易招致「濕邪」?真相在這裡

北京東城中醫 發佈 2020-07-01T20:15:19+00:00

在夏季,不少人會出現如食欲不振、身體乏力等「苦夏」症狀,這些情況多半與「濕氣重」有關。中醫認為,濕邪不除,後患無窮。

在夏季,不少人會出現如食欲不振、身體乏力等「苦夏」症狀,這些情況多半與「濕氣重」有關。中醫認為,濕邪不除,後患無窮。且高血脂、癌症、痛風等疾病都和濕氣有密切聯繫。那麼,體內的濕邪是如何來的呢?我們又該如何正確祛濕呢?

中醫解讀「濕邪」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天有四時五行,以生長收藏,以生寒暑燥濕風」。「濕」本為自然界陰陽交感所化生的六氣之一,為長夏之主氣,寄旺於四時之末。正常的濕氣對萬物有益而無害,然而當濕氣或太過,或不及,或非其時而有其氣,則侵襲人體而成濕邪。

如濕邪遇寒會發展成寒濕,遇熱會發展成濕熱,遇風會發展成風濕等,而且濕性粘滯重濁,難以排出體外,病程長且難治。


濕邪是怎麼來的

過食生冷

夏季很多人會進食生冷食物來解暑,但這種方法是非常不對的,因為生冷寒涼之物會影響脾胃運化和氣機升降功能,使水濕停滯胃腸,繼而誘發食欲不振、腹痛、腹瀉等症狀。

過度吹空調

夏天出汗本是一個散濕的重要途徑,而空調營造的涼爽環境,會使身體毛孔自動閉合,汗排不出來,濕氣也就散不出去,只能聚積體內。當然,空調也不是絕對不能開,而是要適當使用,尤其注意,室內外溫差不要過大。

久坐不動

《黃帝內經》中說「久坐傷肉」,其實傷的就是脾。脾主肌肉,主運化水濕,缺乏運動可引起脾氣虧虛,水濕不化,聚濕生痰。因此,要想擺脫濕氣纏身,還要動起來,可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健步走、慢跑、太極拳、八段錦等。

洗髮後不擦乾

中醫認為「頭為諸陽之會」,人體十二經脈中,手足三陽經均匯聚於頭。如果洗完頭用毛巾捂著,很容易感受濕邪。濕邪性黏膩,易傷陽氣,會出現「因於濕,首如裹」的情況。因此,洗完頭要儘量擦乾或吹風機吹乾。

如何正確祛濕

保持室內空氣流通

如果室內濕氣過重,每天保持開窗半小時以上,藉助空氣流通帶走室內的濕氣。如果室外濕氣也很重,可以打開風扇、空調等,藉助電器保持空氣的流動。

飲食調攝

食物也具有自己的屬性,有些可以消除濕邪,有些則會助內濕的生成。生活中比較常用的山藥、苡仁、赤小豆等,可以幫助消除濕邪;而糯米等偏肥厚、油膩的食物就會助長內濕的產生。因此,對於痰濕體質的人群,在飲食上應多食用一些能夠除濕的食物,避免或少食促進濕邪生成的食物。

多運動

運動出汗是很好的祛濕邪方式,每天堅持適量的運動可以紓解壓力、活絡身體器官運作,加速濕邪排出體外。其中跑步、健走、瑜珈、太極等運動,有助活化氣血循環,增加水分代謝。

保持良好心態

心理因素對於水液的運行有重要影響,氣機的暢達與否,可以影響水液的代謝,因此對濕邪的生成也有一定影響。而當人體氣機調暢條達,則水液運行暢通,就不利於濕邪的產生,因此保持愉悅的心情有助於改善此類體質。

夏天酷熱高溫,人們喜冷飲,喝水多,導致濕氣侵入人體,而外濕入內,使水濕固脾,引起脾胃升降,令人的消化功能產生障礙,出現積水為患,引起食欲不振等。古代學者認為「夏季暑濕,適宜清補」。伏天人體氣血最為通暢,陽氣最旺盛,陽氣不足的人,應該在夏天抓緊扶陽,給身體進行溫補。最常採用的方法是藥物和穴位敷貼相結合。雙管齊下,祛濕氣、補陽氣。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