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死前頓悟,留給兒子一首詩,成就千古名作

志傑說歷史 發佈 2020-06-28T13:12:26+00:00

我聽過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這句話能引起那麼多人的共鳴,就因為我們在生活中經歷過,能感覺到話語中的道理。我們都說要把自己的生命過的更加有價值,那有價值的人生是什麼樣子的呢?我們該向著什麼方向努力?人生的意義,說的最清楚的人還要屬蘇軾。

我聽過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這句話能引起那麼多人的共鳴,就因為我們在生活中經歷過,能感覺到話語中的道理。

我們都說要把自己的生命過的更加有價值,那有價值的人生是什麼樣子的呢?我們該向著什麼方向努力?

人生的意義,說的最清楚的人還要屬蘇軾

蘇軾臨死前留給兒子的一首詩

林語堂先生曾經這樣形容過蘇軾:無可救藥的樂天派、文豪、大書法家、畫家、造酒試驗家、工程師、皇帝的秘書、酒仙、專唱反調的人、詩人。

坐在宋詞頂端的蘇軾有著多種多樣的身份,所以才能更好的感受人生百態,他總可以在每個身份中來回穿梭,輕易的轉換身份。

作為宋代最聞名的文學家,蘇軾創作了很多帶有人生哲理的禪意詩。

《廬山煙雨》這首詩是蘇軾在臨終前寫給自己兒子蘇過的一首哲理詩。

60多歲的蘇軾回顧這蹉跎的一生,感慨萬分,他的一生中基本都在貶謫中度過。曾經的他,也是年少輕狂的,也是心中懷有萬千抱負的。

但是已經年老的他,無論是身體的體力不支,還是被打擊過多次的理想抱負,這些都讓他對於人生有了另一層的感悟

作為一個父親,在要離開世界之前,給自己的兒子一份建議和領悟,希望他可以在未來的人生中少些坎坷,不要步自己的後塵。

首尾相同,成就千古名句

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到得還來別無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這首《廬山煙雨》的首句和尾句相同,其實我們很少能看到一首詩中出現相同的兩句話,因為在觀感會產生奇怪的感覺,而且讀的時候總會感覺自己是不是讀錯了。

但是這首詩偏偏又首尾兩句相同,而且其中蘊含的道理是一般人看不懂的,傳遞出人生的大智慧。

在這首詩中,蘇軾沒有提起自己的為官經歷。而是以「廬山煙雨浙江潮」這句話來代表,既帶有了禪意,又很有意境。

這首詩的大概意思是:廬山的煙雨和浙江的錢塘江大潮都是他很嚮往的景色,在沒來這裡之前他心中有很多的遺憾,因為不能見識到這種奇妙的景觀,但是等他到了這裡後就發現,只不過就是煙雨和潮水,不過這樣罷了。

那麼他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變化呢?廬山的煙雨和錢塘江的潮水還是和以前他心裡想像的一樣,沒有絲毫的出入,也沒有產生什麼變化,只不過是觀看的人變了,他的心境不是以前的樣子了。

而當我們把心態放平,它依然以本相存在於那裡,可我們的心卻由「物」入「悟」,體會到了禪的意境。

雖然第一句和最後一句的話是一樣的,但是蘊含的感覺是不同的,相差甚遠。

第1句的「廬山煙雨浙江潮」只是平鋪直述把美景形容出來,第4句的「廬山煙雨浙江潮」卻已超脫出來,屬於禪境。

蘇軾也曾在官場來來回回,忙忙碌碌一生,那些曾經經歷過的事情,在現在的他看來只不過是過眼雲煙,已經留不下絲毫波瀾。

他不想讓自己的兒子和自己一樣,前半生磕磕絆絆,後半輩子再後悔自己曾經的作為,悔不當初。

所以,以「廬山煙雨」為例子。來告誡蘇過不要過於的執著於自己在官場上走到的高度和獲得的地位,而丟失本心,這些功名利祿都只是一時的執念。

這是一位父親對自己孩子的教導,諄諄教誨,讓人感動。

讀蘇軾的詞,可以醫心

蘇軾的人生經驗遠比我們任何一個人都要豐富,在他的作品中表達出來的人生道理,是值得我們學習和敬仰的。

《蘇軾詞傳》中用蘇軾一生走過的地方為線,連接起了他的一生,將他這斑斕的一生呈現在我們的面前,我們雖然不會經歷這麼悲痛的人生,但是我們可以在別人的人生中尋求感悟,用在自己的生活上。

這本書中的詩詞都結合了當時蘇軾的遭遇和心境,讓我們能更加直觀的感受蘇軾的一生。

僅需25.8元,就可以獲得眾多感悟,點擊下方連結,即可購買。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