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傷醫事件再度發生,護士如何自我防護?

神經科呂醫生 發佈 2020-06-27T18:43:23+00:00

結合最近發生的事情,再加上這樣的留言,筆者氣不打一處來,打了護士,不反思自己的錯誤,不想著如何向護士賠禮道歉,卻想著該如何平息這件事,可見此人是如何的厚顏無恥。

近日,鄭大一附院兩醫生被患者砍傷,傷醫事件再度發生!

筆者想到之前在瀏覽網頁時,無意看到這麼一則網友留言。

(圖片來源:截取自網絡)

結合最近發生的事情,再加上這樣的留言,筆者氣不打一處來,打了護士,不反思自己的錯誤,不想著如何向護士賠禮道歉,卻想著該如何平息這件事,可見此人是如何的厚顏無恥。

好在網友還是理性的。

(圖片來源:截取自網絡)

不得不說,現在護士已經成了高危職業,臨床工作中不少護士表示自己曾經遭遇來自患者家屬的語言或行動上的暴力。

有調查顯示,41.2% 的護士在近一年內遭受到患者或家屬的過激行為。其中某些科室於護士而言更是成為高危科室,比如說,以下幾個科室:

急診室

急診科由於患者流動性比較大,各種層次的患者都有,有時候還會碰上一些酗酒、黑社會等人,動輒使用暴力。

加上病情比較急危,家屬心情比較著急,往往容易將不良情緒傾瀉到護士身上。

在網站上搜索,急診護士被打新聞比比皆是。

婦產科

婦產科患者屬相較其他患者,情況比較特殊,尤其是產科患者,因為懷著孩子,家裡人會更加重視。

婦產科護士普遍都是風風火火的,性格比較直率,容易產生爭執。雙方若沒有及時處理好關係,容易導致矛盾和衝突升級。

兒科

兒科患者比較特殊,都是一些比較小的孩子,往往是一個孩子病了,後面跟著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甚至還有其他的親戚。

加上家長對於孩子比較緊張,對於醫護的要求也就更加高,更容易苛責。

所以很多護士說,在兒科工作雖然與孩子打交道很開心,但是壓力也不小,稍有不慎,就可能引發衝突。

精神科

精神科護理是一個特殊的行業,這裡實行封閉式管理,無家屬看護,患者的一切生活護理都由護士完成。

精神科護士直接接觸的對象是病情複雜多變、行為異常、病態思維的精神病患者,一旦他們發病,行為變得不可控制。

護士往往會在制止和約束這些病人的同時被他們打傷,有的護士甚至被打成殘廢或失去生命。所以精神科危險係數也是極高的。

門診輸液室

不知道各位是否還記得 2017 年通山縣城管局局長妻子毆打懷孕護士的事件,事情也是發生在門診,只因為護士給孩子拔針的時候針口有些出血。

不僅僅是這件事,由於門診輸液室護士人少,要加藥,要打針,要接針水,而患者人數眾多。

在這樣的情況下,護士一旦來不及打針或者接針水,就容易被焦急的患者以各種理由刁難,甚至發生暴力衝突。

現在,醫患矛盾逐漸升級,護士也頻頻遭遇暴力事件。面對這樣的醫療環境,護士應該如何自我保護避免潛在醫鬧?

1.提高自身業務能力

護士應該儘快提高自身業務能力,因為熟練的操作技術以及沉穩的工作風格能夠給患者信任感,從而避免醫療糾紛。

而生疏的操作技能和丟三落四的行為則往往會帶給患者和家屬不良的心理感受,如果碰上一些脾氣不好的患者,往往會因此而責難護士。

2.注意言行

有的醫療糾紛來源於不當言行。護士在與患者家屬溝通時,語言上應儘可能溫和平穩,對於患者及其家屬的提問,應該耐心、通俗地解答、解釋。

關於治療上的問題,也儘可能避免作答,以免與醫生不一致,造成矛盾。

3.學習一點法律知識,加強法律意識

這樣有利於更好地開展護理工作,更好地保護自己和醫院的權益,有針對性地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將醫療糾紛的苗頭在萌芽時就給予化解。

當醫患衝突一觸即發時,護士應該怎麼辦?

1.如果因為自己的操作引起患者家屬的情緒激動時,比如扎針不順利,不妨先道個歉,主動承認失誤,表明態度,以對患者的情緒進行安撫,避免計劃矛盾。

2.尋求支援。

當患者的情緒比較激動的時候,自己再留在現場就不合適了,可以找醫生、其他護士或者領導出面,由他們來安撫患者的情緒,第三方在中間協調,也可以避免矛盾面直接對面。

3.如果現場已經失控,對方的做法已經對護士的人身安全或醫院的安全造成威脅,那麼應該及時通知保安並報警,藉助保安和警察的力量控制事態進一步發展,減少不必要的傷害。

4.如果患者家屬對護士人身已經造成傷害,一定要注意保存好證據。

比如照片、錄音、相關病歷等等,即便要走上法律途徑,也有相關證據,有效保護自己的權益。

在面對病患衝突時,護士明白一點,對於一些患者,我們可以通過講道理和安撫來化解矛盾,但是對於一些蓄意的暴力病人或病人家屬,護士應該第一時間做的就是:跑!

面對威脅自身安全事件的發生,護士切記要保護好自己。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