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阿司匹林預防心血管病還要防出血,這九類人出血風險高

心血管內科侯曉平 發佈 2020-06-27T18:21:51+00:00

對於已經得了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病,比如冠心病、心肌梗死的患者,或者是缺血性腦血管病像短暫性腦缺血發作、腦梗死的患者,要吃阿司匹林是應該的,因為好處明確。

對於已經得了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病,比如冠心病、心肌梗死的患者,或者是缺血性腦血管病像短暫性腦缺血發作、腦梗死的患者,要吃阿司匹林是應該的,因為好處(獲益)明確。有時候儘管出血風險高一些,但是權衡利弊,在做好防護措施的基礎上,醫生還是會給病人吃上阿司匹林,比如急性心肌梗死、放了支架、缺血性腦卒中的患者。因為這個時候如果再發生血栓,就是致命的了。這個時候,救命第一。

可是,如果還沒有得病、預防性服藥的情況就不一樣了。因為還沒得病,吃藥只是為了預防得病,如果出血風險太高,這邊還沒防病呢,那邊就出血了,得不償失。所以,沒病防病、一級預防用藥,更要重視阿司匹林的出血風險,在服藥之前要做好評估(超聲發現頸動脈小斑塊,要不要就吃上阿司匹林?)。

我們就說阿司匹林用於心血管病的一級預防。

首先,要仔細權衡服藥獲益和出血的風險比。如果是40~70歲的人,屬於未來發生心血管病的高危人群,那是可以服阿司匹林作為預防的。但即便如此,如果發生大出血,也會抵消預防疾病帶來的好處(獲益)。所以,如果出血風險太高,是不適宜服用的。

因此,在服阿司匹林之前,要篩查和排除出血高危人群;服藥之後,也要定期或動態地評估獲益和出血的風險比。因為病情還會有變化,發現問題要及時處理。

那麼。哪些屬於高出血風險的人群呢?

有下面這麼幾類:

1.正在使用增加出血風險的其他藥物。包括使用抗血小板藥物、抗凝藥物,比如已經吃了氯吡格雷,或者因為房顫服用華法林、利伐沙班或者達比加群酯這些抗凝血藥物;服用了糖皮質激素,就是人們常說的激素;使用非甾體抗炎藥物,像常用的布洛芬、扶他林(雙氯芬酸二乙酸),各種「昔布」類藥物,常用來解熱止痛的。

2.有胃腸道出血、消化道潰瘍或其他部位出血病史

3.年齡 >70 歲。老年人凝血機能會減退的,既容易血栓,也容易出血。

4.血小板減少.

5.凝血功能障礙

6.嚴重肝病。肝臟可以生產凝血因子的。肝病患者肝功能減低,凝血因子會缺乏的。

7.慢性腎病 4~5 期。腎功能不好的病人,身體里的毒素會影響凝血功能,藥物的排泄會有障礙,藥物的作用、副作用都會增強。

8.未根除的幽門螺桿菌感染。幽門螺桿菌感染會引起消化道粘膜的炎症、潰瘍,有研究發現還會影響血小板的。

9.未控制的高血壓。血壓高本身容易出血,所以高血壓患者服阿司匹林,要先把血壓降下來。

這樣評估下來,如果出血風險高,大於血栓的風險,那就先不要服用阿司匹林

(原本有服用阿司匹林禁忌證的當然也不能用)

如果出血風險比較高,但心血管病的風險也高,還是需要用,那就要做好防範。

服用阿司匹林比較多見、並且出血量多的是消化道出血,部位重要、危險性高的是腦出血。預防出血的措施主要也在這兩方面。

預防消化道出血的主要措施是降低消化道出血風險。比如提前治療消化道的活動性病變,檢查幽門螺桿菌,進行根除幽門螺桿菌的治療;必要時預防性應用質子泵抑制劑 (PPI),就是用一些「**拉唑」類的藥物,像奧美拉唑、雷貝拉唑、蘭索拉唑等;或者用些 H2 受體拮抗劑(H2RA)比如「**替丁」類的藥像法莫替丁、雷尼替丁等,來抑制胃酸分泌,保護胃黏膜。

預防腦出血血壓的管理很重要。高血壓的患者,要把血壓控制在 <140/90 mmHg的水平才可以考慮使用阿司匹林

還有很重要的一條,就是這種一級預防服用阿司匹林一定要有患者的知情同意。在處方阿司匹林之前,一定要和患者很好溝通,告知風險,徵得患者同意後再開始應用。

所以,預防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病,阿司匹林也不是隨便就吃的。

最後一點,儘管服用了阿司匹林預防心血管病,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不可缺少的,要堅持戒菸、限酒或戒酒、科學膳食以及加強運動。有「三高」的患者,要積極控制血壓、血糖和血脂水平,這樣才能有效降低心血管病的風險。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