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血化驗能預測早期胃癌,靠譜嗎?

老劉談胃腸 發佈 2020-06-23T07:54:18+00:00

而早期胃癌具有兩種特殊類型,其中微小胃癌為病灶最大徑≤5 mm 的早期胃癌,而小胃癌為病灶最大徑大於5-10 mm 的早期胃癌。

在我國,胃癌、結腸癌、食管癌,被稱為消化道的三大惡性腫瘤,嚴重危害人們的身體健康,其中胃癌發病率和死亡率在惡性腫瘤中均居第二位。目前我國發現的胃癌90%屬於進展期,5年生存率低於30%,而早期胃癌治療後5年生存率可超過90%,甚至達到治癒效果。可見,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對於胃癌早期篩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什麼是早期胃癌

胃癌前狀態包括癌前疾病和癌前病變兩個概念。前者指與胃癌相關的胃良性疾病,有發生胃癌的危險性,為臨床概念,如慢性萎縮性胃炎、胃潰瘍、胃息肉、等,後者指已證實與胃癌發生密切相關的病理變化,即異型增生或上皮內瘤變,為病理學概念。

而早期胃癌具有兩種特殊類型,其中微小胃癌為病灶最大徑≤5 mm 的早期胃癌,而小胃癌為病灶最大徑大於5-10 mm 的早期胃癌。不論有無淋巴結轉移,早期胃癌的癌組織僅局限於胃黏膜層或黏膜下層。

如果我們把疾病控制在早期胃癌之前的任何一個狀態,並加以干預,定期複查,就可以很好的預防胃癌的發生。


抽血化驗能預測早期胃癌嗎?

目前,胃鏡結合胃黏膜活檢是診斷胃癌的金標準。但在臨床中,我們常常遇到的2類患者卻使我們不得不思考除了胃鏡檢查之外,是否還有其他有效的早期胃癌篩查方法。一類患者對於「胃鏡檢查痛苦說」的認知根深蒂固,對胃鏡恐懼的不得了,堅決排斥胃鏡檢查。還有一類患者表現是「草木皆兵」,稍有不適首先到網上搜索,然後對號入座,就覺得自己患上了胃癌。而對於這類患者,胃鏡檢查為侵入性,不適用於對於他們的普查和篩查。

因此,血清檢查因其簡便、快速、重複性好、非介入性、便於動態監測的特點,在胃癌篩查手段中便「脫穎而出」。


什麼是血清胃功能檢測?


血清胃功能檢測是一種通過抽取人靜脈血2~3ml(空腹),測定其中胃泌素17(G-17)、胃蛋白酶原Ⅰ、Ⅱ(PGⅠ、Ⅱ),並加以綜合分析從而輔助診斷胃黏膜疾病的方法,其核心指標為G-17,是一項無創、無痛、安全、經濟的胃病檢測方法。

血清胃泌素是主要由胃竇和十二指腸G細胞分泌的胃腸激素,對調節消化道功能有重要作用。人體中95%以上具有生物活性的胃泌素是α-醯胺化胃泌素,其中80%~90%為G-17,5%~10%為G-34。在以胃竇萎縮為主的萎縮性胃炎中,胃竇黏膜萎縮可導致G細胞數量減少,G-17分泌減少,從而使血液循環中G-17含量降低,因此血清G-17水平可作為胃竇萎縮性胃炎的血清標記物,研究表明G-17診斷萎縮性胃炎的最佳臨界值為5.1 pmol /L。G-17與胃竇萎縮嚴重程度呈負相關。

PG (胃蛋白酶原)為胃黏膜分泌的一種天冬氨酸蛋白酶前體,主要分為PGⅠ和PG Ⅱ,PGⅠ主要由主細胞和胃底腺黏液頸細胞分泌;PG Ⅱ除由主細胞分泌外,亦可由泌酸腺黏液頸細胞、賁門腺和幽門腺黏液細胞以及十二指腸上段Brunner 腺產生。PG 不僅有助於判斷胃黏膜是否萎縮,亦可明確萎縮累及部位以及嚴重程度。研究表明,PGⅠ和PG Ⅱ水平與胃竇、胃體慢性炎症的活動和程度呈正相關,胃蛋白酶原比值PGR(PG I/ PG II)與後兩者呈負相關。

總之,血清胃功能檢測具有無創、簡便易行和花費少等優點,已廣泛運用於胃癌和癌前病變的篩查,有助於提高早期胃癌的診斷率。PG I反映胃體黏膜功能,PG II屬於炎症指標,二者比值(PGR)異常提示萎縮及胃癌風險;而G-17提示胃酸分泌水平及胃竇萎縮情況。通過檢測血清胃功能指標篩查出胃癌的高風險患者繼之以胃鏡檢查具有重要意義。


中高風險人群需進一步胃鏡檢查

通過血清胃功能檢測可以對胃癌風險進行初步篩查,反映的是胃黏膜的整體狀態,根據胃功能三項結果,結合年齡和幽門螺桿菌抗體檢測結果,通過新型胃癌篩查評分就可以判斷一個人的患胃癌的風險性有多大,如果是高風險或者中風險人群就需進一步通過內鏡檢查明確診斷。胃鏡能全面清晰地觀察整個胃黏膜,並利用電子染色、色素內鏡等檢查技術,發現可疑病灶,結合病理檢查,提高早期胃癌的檢出率。這樣不僅可減少患者痛苦、醫療資源浪費,更能提高早期胃癌診斷率。


《「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出了「到2030年,總體癌症5年生存率提高15%」的目標,為實現此目標,消化道腫瘤篩查工作已成為重中之重。因此,採用血清胃功能檢測的預篩查+內鏡精查的「兩步法」篩查流程顯得非常必要,可以實現胃癌的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