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性近視」謬論:假的不是近視,治的只是人心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眼視光中心 發佈 2020-06-26T01:13:45+00:00

說起近視,我國大概沒有什麼比「假性近視」這一概念更加深入人心了。我總能從帶孩子來就診的家長口中聽到類似的問題:「假性近視」能治好嗎?「假性近視」會變成「真性近視」嗎?「真性近視」是真的治不好嗎?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疑問都有個前提,那就是許多人已經默認「近視有真假性之分」。



說起近視,我國大概沒有什麼比「假性近視」這一概念更加深入人心了。

我總能從帶孩子來就診的家長口中聽到類似的問題:「假性近視」能治好嗎?「假性近視」會變成「真性近視」嗎?「真性近視」是真的治不好嗎?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疑問都有個前提,那就是許多人已經默認「近視有真假性之分」。然而,這其實是已在國內流傳半個世紀之久的「假性近視」謬論。

近視,沒有真假之分

在許多人的觀念中,青少年群體會先有一個「假性近視」的階段,此時近視度數一般較低,可以通過非手術的治療手段恢復視力。如果沒有正確地干預治療,就會發展成為「真性近視」,再無回頭之路。因此,真近視之前的假近視治療就顯得非常關鍵。

真的是這樣嗎?答案是否定的。

正如風靡一時的「網紅眼藥水」來自日本一樣(注意:不推薦非醫生指導下使用),「假性近視」概念最早由前蘇聯學者提出,此後日本學者受其影響展開研究。

日本歷史上確實有近視率下降的情況。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小學生近視率由 1937 年 32% 下降到 1944 年 17%,但這主要是由於小學生學習時間減少,用眼強度降低。

上個世紀 60 年代,日本學者發表多篇「假性近視治療」相關論文,雖然這些治療方法後來被證明無效,但「假性近視」一說就此進入我國。

然而,無論是目前我國採用的《疾病分類與代碼GB/T 14396-2016》,還是國內新農合 ICD-10 標準編碼、國際 ICD-11 疾病編碼,都沒有「假性近視」名稱。

醫學上定義的近視就是近視,與其他疾病診斷一樣,無需且也從不強調「真性」。

《疾病分類與代碼GB/T 14396-2016》截圖

「假性近視」一詞存在歧義,嚴謹的表述應為「調節性近視」,指用眼過度後睫狀肌出現調節痙攣。

需要強調的是,這是一種「眼睛疲勞的狀態」,它不僅存在於近視眼,遠視眼、正視眼和正常眼中也都有可能存在,通過適度休息就可以緩解。

「假性近視」販賣的是焦慮

為何「假性近視」一說能夠如此深入人心?我想這和大眾的焦慮心理、商家應運而生的牟利宣傳有關。

首先,我國社會普遍存在對近視的焦慮感,近視患者在婚戀、求職、升學、特殊崗位等仍有可能受到制約甚至隱性歧視。

人總會本能地抗拒「得病」的概念,希望那些疾病、困苦離自己都能遠一點、再遠一點。如果能有一個從假到真的演變、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中間能存在好轉的可能,人們從心理上則會更容易接受一些。

「假性近視」的說法,恰恰扮演了那一道心理緩衝的角色。

另一方面,我國近視診療的研究與科普領域仍存在空白。

據估計,2020 年我國近視總人數將達到 7 億,2050 年全球近視將增至 47 億以上,占世界人口近一半。當前已近視呈現低齡化、重度化、發展快、程度深的趨勢。但關於近視診療的研究卻遠遠不能滿足大眾的需求。

大眾的疾病焦慮與專業研究的不足,為「假性近視」之說留出了市場。

部分商家通過模糊近視的概念,推出五花八門的假性近視治療儀和訓練機構,價格從幾百元到上千元不等,主打口號就是「假性近視可以治療」。

患者交錢後接受「治療」,以為視力真的恢復了,近視也被治好了,其實只是通過適度休息,把痙攣、疲勞給消除了。

不難看出,「假性近視療法」其實販賣的是焦慮,治的是人心。



敬請期待下期資訊,關注今日頭條【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眼視光中心】,為您解決心裡的煩惱,歡迎留言、評論,謝謝

mo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