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媳問題引發肝鬱氣滯?胸悶、氣短、抑鬱您有嗎?

王滇讓中醫師 發佈 2020-06-24T04:29:12+00:00

在中醫婦科門診我常發現,許多女性朋友來調理婦科問題,多少都有肝鬱氣滯的情況,脈象而言都是關脈弦緊的多,通常中焦會有氣滯的現象,幸好只要通過中藥或針灸調理,情緒波動過大、常嘆氣、心慌、氣短、胸悶、抑鬱、焦慮都可以獲得非常棒的改善,但部分人群還是會在調理康復後一段時間出現上述症狀,那

在中醫婦科門診我常發現,許多女性朋友來調理婦科問題,多少都有肝鬱氣滯的情況,脈象而言都是關脈弦緊的多,通常中焦會有氣滯的現象,幸好只要通過中藥或針灸調理,情緒波動過大、常嘆氣、心慌、氣短、胸悶、抑鬱、焦慮都可以獲得非常棒的改善,但部分人群還是會在調理康復後一段時間出現上述症狀,那為什麼會這樣反覆呢?其實通過門診觀察,這跟現代女性朋友的生活環境、社會壓力、家庭壓力,都有密切關係。

那今天我拿門診比較常見的婆媳關係來討論一下。當代的社會其實改變得非常快,很多過去的價值觀或者傳統的觀念,不一定能應付現代社會的需要,在傳統的環境下當年輕人展現出新思維的時候,會很容易會被稱之為是叛逆,又或者我見過更嚴重一些家庭,直接幫年輕人冠上了不道德的罪名,但通常我深入了解後會發現,有時候只是長輩不適應年輕人的新思維,所以我在門診通常會給予一些基於心理學的客觀建議,希望能進一步幫助改善這種外在環境因素所導致的身體機能失調。從我的角度來看,年輕人的獨立思考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這會啟發創造性,人本身和動物不一樣,人是具有豐富的想像力和創造性的,但傳統社會往往會過於壓抑年輕人的想像力。也有媳婦來門診的時候私下跟我說,她覺得這一代的媳婦在扮演角色上,有部分人因為跟傳統的媳婦不一樣,還活在一種罪惡感當中,當然有少數的婆媳關係是好的,比親媽的關係還要親,但大部分來說,能做到互相尊重,那就要感謝天感謝神佛了。

那為什麼說互相尊重呢?因為很多時候,問題都不是來自單一個方面。很多的男性朋友,覺得無法搞定自己的媽媽,就期望娶個老婆來幫忙搞定媽媽,以我的經驗看,通常這樣的媽媽都會有很強的控制欲。甚至會期待通過指揮媳婦來掌控自己的兒子。所以深受這種雙重對待的媳婦,在家庭當中就像個夾心餅乾是很辛苦的!那關於控制欲,這也是我曾關注過的家庭狀況,很多時候婆婆那種填不滿的控制欲,碰上非常期待被認同的媳婦,就可能會讓媳婦有一場悲慘的命運,如果這樣的婆婆又剛好寵女兒,那相對比之下媳婦就容易變成庸人,媳婦的自尊常常會被打擊到懷疑人生,還好在現代文化上,我們慢慢有了新的調整,女性的教育程度與經濟能力不同以往了,也有大姑小姑能將心比心站出來勸自己的媽媽,好好對待媳婦的例子,這樣的變化是非常讓人欣喜的。


門診我見過有媳婦抱怨自己的婆婆控制欲很強,粥要怎麼煮、飯要怎麼煮、生活作息如何安排、要去哪裡、比較誇張的甚至連每周同房次數,婆婆都有意見,遇到這種情況真的很讓人崩潰。

其實把事情做好的方式有非常多種,婆婆最習慣的方式並不代表是最好的方式,幾十年以前的知識程度跟今日其實有非常大的差距,連我們烹煮食物的工具甚至是食材本身都開始有了非常巨大的變化,從心理學上來看,控制欲的背後是一種隱然感覺自己越來越不被重視,越來越跟不上時代的焦慮感與恐懼感,所以更想要自己周遭的世界能繞著自己轉,那誰在這種人的周遭,誰就要壓抑自主的意識來優先照顧她的感受,才會被她定義為好人。當然有些時候乖巧聽話,也不一定會被她定義為好人。說不定她心裡只允許自己是好人,其他人都有各種缺點來襯托她的好。

在傳統婚禮上,有的時候男女雙方的家長都會很客氣禮貌的說,我們又多了一個兒子,我們又多了一個女兒,先姑且不論是否是真心的,這句話其實有待商榷,其實新的家庭不能單純視為是原生家庭的延伸,如果真的要這麼說,新的家庭是男方原生家庭的延伸,還是女方原生家庭的延伸呢?是看哪一方比較強勢嗎?有些時候新家庭的出現,它就像一個新的單位,要形成一個新的默契與運作法則,所以不論是男女雙方的長輩,其實帶著尊重是最好的方式,要重新看待這個新的家庭,而不是要求新的家庭要延續過去的種種習慣。

所以我常常勸門診上的長輩們,如果不支持年輕人的話沒有關係,但是借著干涉來進行批評與否定,其實對新成立的家庭在穩定性方面,並沒有非常大的幫助。我在門診常聽到年輕夫妻抱怨,其實不只是老人家,還有一些比較遠方的親戚,大姑,姑丈,其實也很容易對新家庭指指點點,尤其是在新家庭的兒童不幸患有先天性疾病的時候。

其實不管是哪一種生活習慣或者是價值觀,都要重新通過新的家庭成員之間的檢驗與妥協,並不是大家都要順從其中一方才叫做尊重,也不是設法讓人順從自己才算是有價值的人。從現代的角度來說,通常一個被認為好的父母親,其中一個比較核心的指標是,有沒有能力讓孩子獨立找到幸福感,而不是孩子有多聽長輩的話。

有一些人的自我感知價值感很低,低到孩子如果不透過他找到幸福,他就會容易覺得自己的存在是沒有意義的,只有聽他的話,才能覺得幸福,這個邏輯上其實會有一些問題,幸福是主觀的感受,所以無論如何都要孩子自己感受,孩子覺得幸福這才算幸福,不是原生家庭感受到的才算。所以不只從家庭的層面下去面談,從教養的層面更是如此,在孩子很小的時候聽長輩的話,是有助於「生存」的,可是孩子越來越大後,就要越來越有獨立的思考能力,長輩要多引導少控制,才有利於孩子在將來的千變萬化的社會上獨立生存。

在還有體力的時候,要多分配資源多讓孩子找到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過有意義的生活,然後我們就可以把注意力拿來打造我們自己的生活啦,讓自己平靜喜悅,會對孩子有更長遠的幫助,而且彼此的親情連接也會更加深刻。

所以從現代的相關觀點來看,如果公公婆婆介入的太細了。那婆媳之間的關係還能密切的就沒有幾個了。一般在民間都會說要多嘴甜要多勤快,凡事以婆婆為優先,這是一種傳統認為比較積極的做法。但是人性是貪婪的,有些人發現自己對人有控制力就會開始膨脹自己。所以媳婦的應對就要變成非常圓融,而且情商要非常的高!我15歲開始正式跟父母親的門診,這16年來在我見過形形色色的家庭裡面,如果產生婆媳矛盾,除了搬出去住之外,有些會幹脆鬧翻,乾脆好好做自己。沒辦法當一個傳統意義上的好媳婦,起碼換得一些彼此的清靜。但通常這種局面會贏得尊重的時候,也是公婆老了時候需要人照顧的時候。

另外跟公婆的相處不是只有媳婦的事,隊友的態度與支持是很大的,關鍵點還有公公能不能客觀的主持大局面對壓力,這也會有一定的影響力。在這個現代社會,其實鬧翻是很常見的。用另外一種方式來講其實就是強硬的劃清彼此的界限,有時候過於婉轉,另一方可能會聽不進去,才會使用比較有情緒的方式,進一步的表示出來。

還是建議大家用智慧勇敢做自己,長久以來的壓抑會讓自己生病,倒下來有的時候可能還會更被嫌棄。

最後祝願大家都可以有智慧的處理家人之間的關係,人最重要的是自己能夠認同自己!

歡迎大家在下面分享自己的故事,如果喜歡王滇讓醫師的門診分享,歡迎轉發共同幫助身邊的朋友。

我不收學費我只收關注,我不要粉絲我只要朋友,謝謝大家。


#婆媳那些事兒#

#心晴計劃#

#青雲計劃#

#抑鬱症#

#健康#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