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增大像懷孕12周,竟是子宮肌瘤引發的包塊,該如何治療?

楊護士長談健康 發佈 2020-06-24T03:17:29+00:00

張女士49歲,兩年前月經開始不規律,每次月經總是持續10~20天,並且近4個月月經量增多,是以往月經量的1~2倍。

張女士49歲,兩年前月經開始不規律,每次月經總是持續10~20天,並且近4個月月經量增多,是以往月經量的1~2倍。普查時發現其子宮增大如孕12周,質地硬,表面不平,無壓痛。雙側卵巢及輸卵管未發現異常。懷疑為子宮肌瘤。來到醫院複查症狀同前,超聲波檢查提示子宮肌壁間平滑肌瘤。

子宮肌瘤是女性最常見的良性腫瘤,由子宮平滑肌組織增生而形成,腫瘤中有少量纖維結締組織,患者多為中年女性。

子宮肌瘤確切的發病因素尚不明確,但臨床資料表明,子宮肌瘤好發生於生育年齡的女性。生育年齡的女性患了子宮肌瘤,肌瘤可繼續生長和發展,絕經後則停止生長,以致萎縮,所以子宮肌瘤的生長和發生與雌激素有關。近年來的研究表明,孕激素在子宮肌瘤的生長中也有一定的作用。

按肌瘤的生長部位,子宮肌瘤可分為宮頸肌瘤和宮體部肌瘤,臨床患者絕大多數是宮體部肌瘤。

子宮肌瘤是如何分類的,常見的種類有哪些?

根據肌瘤與子宮肌層的關係,子宮肌瘤又分為肌壁間肌瘤、漿膜下肌黏膜下肌瘤。

①肌壁間肌瘤:為最常見的肌瘤,約占總數的70%。肌瘤位於子宮肌層周圍均有子宮肌層包繞。

漿膜下肌瘤:較肌壁間肌瘤少見,約占總數的20%。子宮肌瘤向子宮漿膜面生長,突出在子宮表面而形成漿膜下肌瘤,上面由子宮漿膜層覆蓋。

③黏膜下肌瘤:子宮肌瘤向宮腔突出,導致周圍組織脫離肌壁,表面僅由子宮內膜覆蓋,約占肌瘤總數的10%。

而且子宮肌瘤常發生的變性有玻璃樣變、囊性變、紅色樣變、肉瘤樣變和鈣化,其中肉瘤樣變是惡性的,女性朋友要了解。

女性在患有子宮肌瘤時臨床會有哪些症狀表現?

1、月經改變:為最常見的症狀。肌壁間肌瘤生長較大時可表現為月經周期縮短、經量增多、經期延長等。黏膜下肌瘤則表現為月經過多、經期延長、持續性或不規則陰道出血。

2、壓迫症狀:子宮肌瘤壓迫膀胱出現尿頻、排尿困難和尿瀦留;壓迫輸尿管導致腎盂積水;壓迫直腸可致便秘、里急後重等。

3、疼痛:漿膜下肌瘤蒂扭轉時出現急性腹痛;肌瘤紅色變性時腹痛劇烈且伴發熱。

4、陰道分泌物增多:常見於較大的肌壁間肌瘤,由於子宮腔增大,腺體分泌增加而導致白帶增多。黏膜下肌瘤伴感染時,白帶增多,膿性,有時可呈血性。

5、不孕症:20%~30%的肌瘤患者伴有不孕症。

6、貧血:長期月經過多可致繼發性貧血。

常見的5種子宮肌瘤做檢查時,該如何判斷?

①肌壁間肌瘤:子宮常增大,表面有不規則結節狀突起,單個或多個。

②漿膜下肌瘤:有時可捫及質硬球狀塊物與子宮有細蒂相連,可活動,容易與卵巢腫物混淆。

③黏膜下肌瘤:子宮增大很均勻,有時宮頸口呈擴張狀態,在宮頸口內或陰道內能看見脫出的黏膜下肌瘤,呈紅色,表面光滑,質實。如果合併感染,表面可見潰瘍或滲出液。

④子宮頸肌瘤:有時宮頸一唇被生長的肌瘤帶大,另一唇被拉平變薄,正常大小的宮體則被推向腹腔。

面對讓人"頭疼"的子宮肌瘤,該如何對症治療?

楊護士長認為,對子宮肌瘤的治療原則應根據患者的年齡、症狀、肌瘤大小、屬木、部位、是否要求保留生育功能來決定。

1、 隨訪觀察

肌瘤小、無症狀、通常不需要治療,每3~6個月隨訪1次。發現肌瘤增大或症狀明顯時,應考慮進一步治療。

2、 激素治療絕經期前後、月經量稍微多並伴有輕度壓迫症狀,可考慮雄激素治療。常用甲睪酮口服或丙酸睪酮肌肉注射治療,嚴格遵醫囑用藥,不宜過量。

3、 手術治療適用於子宮增大如孕3個月以上,症狀嚴重導致繼發性貧血的患者。手術方式有肌瘤切除術及宮切除術。

這種方式適用於年輕、保留生育功能的患者。全子宮切除術適用於肌瘤大、多樣性、症狀明顯、藥物治療效果不明顯、年齡較大、不需要保留生育功能或疑似惡變者。

最後楊護士長提醒廣大女性朋友,一定要關注自身健康,關注子宮健康!@頭條健康@南方健康

#健康科普排位賽##清風計劃#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