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的病理性產物——水飲與癲癇的發病關係

金匱真言 發佈 2020-06-24T23:45:06+00:00

不知大家是否見到過如此場景,一個看起來正常的人,正在大街上悠閒漫步,突然倒地,口吐白沫,嘴裡發出怪叫,四肢抽搐,身體僵硬。

不知大家是否見到過如此場景,一個看起來正常的人,正在大街上悠閒漫步,突然倒地,口吐白沫,嘴裡發出怪叫,四肢抽搐,身體僵硬。而過了一會,他撣了撣身上的土,整理了一下衣服,站起來繼續散步,一如常人。沒錯這可能就是癲癇發作了,與腦血管以外不同,癲癇一般不遺留手足偏癱,未發作之時如常人。

癲癇的發生與腦部神經元異常放電密切相關,我們的肌肉與神經相連接,既將自身感受的刺激傳遞給神經,同時又執行中樞的指揮命令。神經中樞出現了異常而混亂的命令,肌肉又以服從命令為天職,於是開始「枝丫亂顫」,就出現了手足抽搐,肌肉僵硬等表現。

不同的神經承擔不同的職責,就像我們從事著不同的工作,共同推動力社會的進步與發展。不同的腦神經出現了異常放電,發出來錯誤的信號,人體便出現不同表現。因此患者可以出現運動、感覺、精神或自主神經的異常變化,伴或不伴有意識的喪失。

癲癇在神經內科較為常見,而且發病率有逐年上升之勢,最重要的是疾病本身對患者身心危害極大。需要我們的關心,減少患者疾病的發作頻次,避免發作過程中產生嚴重的後果。給他們一個微笑,讓他們感受到來自社會的美好。

現代醫學認為癲癇病因有原發性與繼發性之分,而發病機制與多種因素相關,其中包含了離子通道、神經突觸的傳遞與連接、神經血管單元、神經膠質細胞、免疫及炎症因子、分子遺傳機制等,但具體的致病機理仍不明確。

中醫認為該病多與痰濁相關。痰濁是人體的病理產物,為人體津液代謝失常所致。痰濁致病千奇百怪,因此中醫有「怪病多由痰作祟」一句。痰濁順著人體的氣運動,可以到達人體的任何一處,引起相關的疾病。朱丹溪曾對痰濁引起的癲癇有過一段論述:「(癇)無非痰涎壅塞,迷悶孔竅,發則頭旋顛倒,手足搐搦,口眼相引,胸背強直,叫吼吐沫,食頃乃蘇。」朱丹溪等醫家已經認識到了痰濁是癲癇發作的重要致病因素。

痰濁與水飲同源而異名,水飲較痰濁清晨,痰濁較水飲粘滯,水飲有利尿之法,而痰濁無利尿之法可用,因水能利,而痰粘滯不能利。許多醫家早已注意到癲癇與水飲的關聯,茲以《傷寒論》為藍本,再作進一步論述。

水飲致病雖然千奇百怪,但是依然有跡可循。患者一般面部浮虛,如同皮膚下包裹了清水,《金匱要略》稱之為「色鮮明」,有泛水光之意。此外「目下有臥蠶」,亦是水飲之象;而面色黧黑是面帶水飲之色,因為水歸於腎,其色黑。而其舌白甚則胖大,舌苔白滑,這些都是水飲之象。

脈象也是比較有意思,為什麼這麼講呢?水飲脈象表現為弦脈,《金匱要略》有脈「脈雙弦者寒也,以大下後善虛,脈偏弦者,飲也」,脈象出現某一部弦,可能就是水飲,哪一部出現了偏弦,對應人體部分就可能有水飲。

水飲除了面色與脈象的異常外,症狀也有十分典型的症狀表現。因為水飲提留在體內不能正常運動,因此會出現脹滿、悶的症狀表現。其中苓桂術甘湯就有「心下逆滿」、「胸脅支滿」的表現,《金匱要略》中有「膈上病痰,滿喘咳吐」、「膈間支飲,其人喘滿,心下痞堅」的記載。因為水飲停留在局部,一定會妨礙氣的運動,產生滿悶的症狀。

水飲的第二個特點就是「上沖」。水飲上沖會出現很多特異性的症狀。《傷寒論》論述真武湯條文,基本涵蓋了水氣上沖的特點:「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動,振振欲僻地者,真武湯主之。」

心慌心悸、頭暈、肌肉抽動,這些都是水飲上沖常見的症狀。肌肉抽動可以是四肢的肌肉,也可以是軀幹肌肉的跳動,苓桂棗甘湯條文中提到「其人臍下悸,欲作奔豚」,這是腹部肌肉的跳動;防己茯苓湯條文中有「水氣在皮膚中,四肢聶聶動」,這也是四肢肌肉跳動。

癲癇發作之時,病者常有口吐涎沫、肌肉痙攣,而癲癇發作前多伴眩暈、胸悶、心悸等先兆,結合患者的舌脈象,治療可以用化飲逐飲之法治療。在《金匱要略》中五苓散有一條文,「假令瘦人臍下有悸,吐涎沫而癲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皇漢醫學》中認為「本條明示本方可用於癲癇,其他之發作的失神性痙攣病,而方中包含澤瀉湯及茯苓、桂枝等,則由此可推知仲景之意」。

水飲的產生與肺、脾、腎三髒關係密切,肺為水之上源,脾主運化水液,腎為水髒,因此在治療水飲之時多從三髒入手。而以利水化飲的方法治療癲癇,許多醫家都留有醫案,從水飲論治癲癇,也是中醫的一大特色。#健康科普排位賽#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