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名醫焦樹德先生補腎祛寒、散風活絡法治類風濕性關節炎案研讀

古今醫案研讀 發佈 2020-06-18T12:28:03+00:00

自幼酷愛醫學,上小學時也常向當中醫的外祖父學背一些中醫歌訣,如「肝心脾肺腎,膽胃大小腸」,「醫之始,本岐黃」等。

#科普健康排位賽# 懷著空杯心態研讀名家醫案,一案一故事,一醫一人生。#青雲計劃#

名醫簡介:

焦樹德,出生在河北省束鹿縣(現改為辛集市)雙柳樹村一個耕讀傳家的中農家庭。自幼酷愛醫學,上小學時也常向當中醫的外祖父學背一些中醫歌訣,如"肝心脾肺腎,膽胃大小腸","醫之始,本岐黃"等。中日友好醫院學術委員會委員、中醫教授、主任醫師、專家室副主任、博士學位審授委員會委員等。1991年10月應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邀請有在人民大會堂參加了全國挑選的五百名老中醫藥專家收徒拜師大會。1992年4月被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評為"科技之星"。自1990年享受國務院頒發的"特殊津貼"。1994年被收錄於英國《劍橋國際名人辭典》。代表作有《焦樹德用藥經驗十講》《方劑心得十講》《從病例談辨證論治》。

【案例】

補腎祛寒、散風活絡法治尪痹(類風濕性關節炎)案

任某,男,48歲,工人。

初診:

1971年10月28日。

關節疼痛、腫大變形、僵化,肢體不能自己活動1年有餘。患者於1970年9月間,因挖地道而長時間在地下勞動。一日,突然高燒40℃以上,繼而出現左膝、左踝關節紅腫疼痛、行走不便,雖經治約半年,但病情日漸加重。兩手腕、食指關節亦相繼紅腫疼痛、變形、僵化,活動嚴重受限,晨起伸不開。兩膝關節腫大、變形,不能自由屈伸,左腿較重。兩踝關節腫大如脫。經某醫院檢查,診斷為類風濕性關節炎(當時血沉55mm/h),即轉該院中醫科診治,服中藥80劑,症狀未見改善,血沉增快(118mm/h),遂來本院就醫。查除上述兩膝、兩踝及兩手腕、指關節腫大、變形、疼痛、不能自由活動外,兩胯關節亦強直僵化,固定成一種位置(大腿與軀於呈120°,不能屈伸),兩肩、肘關節亦低化不能活動,故來診時需人背抬。有間斷髮燒,身體畏冷,心中煩熱,食欲不振,時有噁心大便每日1~2次,小便黃赤,舌苔白膩,脈象弦數。經本院放射科X線拍片,診斷為類風濕性關節炎。證屬風寒濕三邪侵襲致痹,腎虛而寒邪入骨,骨失所養之尪痹。治擬補腎祛寒、散風活絡之法。以補腎祛寒治湯加減。

處方:

制附片,骨碎補,桂枝,炙虎骨(另煎兌入),赤芍,白芍,麻黃,知母,防風,威靈仙,白朮,炙山甲,生薑,甘草。

水煎服,6劑。

藥後諸症均減輕,仍守上方又加伸筋草,虎骨加量,囑可常服。

1972年3月10日來診:

已能自己行走,不用扶杖。兩手腕及指關節雖仍有變形,但可用力活動,手按之亦無疼痛,膝關節尚有腫脹,予上方加黃芪。

3月17日:

已能騎自行車上街,仍守上方。

1972年5月3日來診:

食慾很好,僅腕、背、踝部有時發脹,偶有輕痛,腕、指、滕、踝關節雖外觀尚變形,但均不影響活動。先後共診22次,服藥10多劑,病情已穩定,改用粉劑常服。

處方:

制附片,骨碎補,川斷,桂枝,炙虎骨,赤芍,白芍,知母,防風,蒼朮,白朮,威靈仙,麻黃,細辛,松節,伸筋草,炙山甲,地龍,皂刺,澤瀉。

共研細末,每次一勺,毎日2次,溫黃酒送服。

1973年1月27日來診:

膝腫消退,關節明顯變小,仍守上方,加歸尾,焦神曲,片薑黃,紅花,川斷調量,為細末服。

1973年5月29日來診:

四肢功能明顯好轉,可以自由蹲下、站起站立1個多小時也不覺得疲累,能騎自行車上街幾十華里。脈亦較前和緩有力,舌苔正常。惟左膝及踝關節尚有輕痛。仍予原方以資鞏固。1975年夏天追訪:已上全天班工作年余,腕、指、左膝節外形雖未全復正常,但能活動,能工作,無痛苦。

1979年夏天複查:

血沉13mm/h,類風濕因子仍為陽性。但能堅持上班,並能勝任比較繁重的工作

本案引自(《現代名中醫內科絕技》)

【評析】

本案患者因久處寒潮之地而發病,以關節疼痛、腫大變形、僵化為主症,腳腫如脫,溫溫欲吐,呈尪贏之狀。脈症合參當屬尪痹。焦老認為,痹多因久處寒濕而受風寒濕邪侵襲所致。寒濕最易傷臂,腎虛不能御邪,寒濕乘虛深侵,致使風寒濕三邪深侵至肝腎、筋骨而成痹。而且,內外之邪如寒濕、痰濁、瘀血、賊風,互為影響,凝聚不散,經絡閉阻,血氣不行,常可加重病情發展。這是尪痹病機之複雜所在。具體治療又當以辨證為先。尪痹的治療大法是以補腎祛寒為主,輔以化濕散風,養肝柔筋,祛瘀通絡。肝腎同源,補腎亦能養肝、榮筋。祛寒、化濕、散風,使風寒濕三邪從內出外。活血通絡可祛瘀生新。腎氣旺,精血足,則髓生骨健,關節筋脈得以淖澤榮養,可使已失去正常功能的肢體、關節漸漸恢復功能。總之,在治療時要抓住補腎祛寒這一重點,再隨證結合化濕、散風、活血、壯筋骨、利關節等治法,標本兼顧。此外,要注意調護脾胃,以固後天之本。處方中天然虎骨可用人工虎骨代之。

類風濕性關節炎簡介:

又稱類風濕(RA),是一種病因尚未明了的慢性全身性炎症性疾病,以慢性、對稱性、多滑膜關節炎和關節外病變為主要臨床表現,屬於自身免疫炎性疾病。該病好發於手、腕、足等小關節,反覆發作,呈對稱分布。早期有關節紅腫熱痛和功能障礙,晚期關節可出現不同程度的僵硬畸形,並伴有骨和骨骼肌的萎縮,極易致殘。目前通常採用美國風濕病協會1987年的診斷標準:(1)晨僵持續至1小時(每天),病程至少6周;(2)有3個或3個以上的關節腫,至少6周;(3)腕、掌指、近指關節腫,至少6周;(4)對稱性關節腫,至少6周;(5)有皮下結節;(6)手X線片改變(至少有骨質疏鬆和關節間隙的狹窄);(7)類風濕因子陽性(滴度>1:20)。凡符合上述7項者為典型的類風濕性關節炎;符合上述4項者為肯定的類風濕性關節炎。

【作者寄語】

如仍有疑問,歡迎評論區留言、互動、交流,如果有幫助,歡迎點讚、轉發、收藏,如果喜歡我的創作內容,歡迎關注我@古今醫案研讀 ,每天都會為大家分享健康知識,謝謝大家的耐心閱讀。如需問診,可點擊主頁快問中醫。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