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一次任性,讓大明最高軍事機構五軍都督府一蹶不振

好史不死 發佈 2020-06-18T04:40:57+00:00

導語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後,歷代皇帝為了消除「臥榻之旁豈容他人鼾睡」的焦慮,都把打壓武將當成自己帝王生涯事業上的重中之重。而這種有意識的行為,直接導致了官場上文貴武賤、以文制武局面的形成。

導語

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後,歷代皇帝為了消除「臥榻之旁豈容他人鼾睡」的焦慮,都把打壓武將當成自己帝王生涯事業上的重中之重。而這種有意識的行為,直接導致了官場上文貴武賤、以文制武局面的形成。畢竟在皇帝心目中「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文官們大都是手無縛雞之力的「嘴強王者」,雖然有些時候比較聒噪,但總比那群武槍弄劍,手握重兵的武將好對付。

明朝作為元朝之後,我國又一個大一統的王朝,在其統治的兩百多年裡,雖然「宦官專政」讓人詬病,士大夫黨爭也把國家搞得烏煙瘴氣,但卻始終沒有發生武將造反的現象。而之所以明朝的皇帝能夠只和群臣打「口水仗」,而無需擔心手握兵馬的將軍們的「磨刀霍霍」,這和其特殊的官場格局不無關係。而要了解這種官場格局,我們必定繞不開大明開國時確立的「國防部」——五軍都督府。它的興衰是明朝武人集團地位高低的一個直觀見證,更是與文官集團角逐的一個主要戰場。

大權在握,朱元璋「背書」的五軍都督府前身大都督府

五軍都督府雖說是大明的軍事單位,但卻創設於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由於當時這個最高軍事機構掌握在朱元璋自己手裡,因而權力相對集中,直接被稱為「大都督府」。而朱元璋因為是起義軍大帥出身,剛開始的時候就簡單粗暴的稱之為大元帥府,後來為了體現自己「造反」的合法性和正義性,就開始全盤否定蒙元的政治軍事制度,因而在軍事領域就沿襲宋朝的叫法改成了樞密院。但沒過多長時間,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弱宋」的軍事戰績太過「輝煌」,為了避諱又改為大都督府,並賦予其節制中外諸軍事的權力。至此大明的都督府軍事領導體制正式建立,最終成為大明法律層面最高軍事機構

而這個軍事機構之所以可以大權在握,是朱元璋為了將其直接納入自己直接掌握的中書省內,但這種軍政合一的畸形領導體制只是為了適應暫時的需求,是老謀深算的朱元璋的權宜之計,他清楚地知道這種軍事領導機制不適用於政權的長久穩定。但是為了戰爭的勝利,必須給予武將們崇高的地位,好利用他們建功立業,並且便於管理和控制。

慘遭「車裂」,一分為五

大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天下已經大定,朱元璋為了維護自己的皇權專制,在政治層面直接廢除了可以掣肘皇帝的丞相制度。與此同時,為了防止軍權的過分集中,朱元璋以「權不專於一司,事不留於壅蔽」為由將統一的大都督府一分為五,改為中、左、右、前、後五軍都督府,分別管理京師及各地衛所。而且每一個都督府各設左、右都督一名來防止一府之內,一人獨大的局面。因而又規定五軍都督府對軍隊沒有調遣權力,軍隊的調遣由皇帝直接掌管。如果遇到戰爭,則由皇帝臨時委派專人擔任總兵官,統帥衛所部隊出征,戰爭結束後,總兵需要立刻歸還將印,所率軍隊歸還衛所。

所以說,這個時候的都督府不僅沒法形成軍事上的獨斷專行,還淪為了軍隊的後勤服務機構。但即使如此,立國之初的五軍都督府由於一群戰功赫赫的大佬坐鎮,自然不是那種誰都能捏的軟柿子。雖然權力有了種種限制和閹割,但各都督不僅能夠管理所轄衛所的訓練與生產,還能進入中樞參與軍事決策。甚至連當時專門管理軍事的文官單位兵部都無權過問五軍都督府的內部事務,只能對其作為一種補充和微弱的制約。

「熊孩子」的一次任性,讓五軍都督府開始沉淪

正統十四年(1449)年,志大才疏的「熊孩子」朱祁鎮在太監王振的慫恿下,一意孤行地效仿先祖御駕親征,結果翻車在土木堡,把大明立國以來幾代人攢下的家底敗了個精光,隨駕親征的英國公張輔、泰寧侯陳瀛、駙馬都尉井源等一大批重要的公侯都督也在土木之變中為國犧牲。自己還淪為瓦剌人的俘虜,恬不知恥的在草原「北狩」起來。

皇帝任性的行為,讓大明經驗豐富、手握重權的軍職人員損失殆盡,而這直接影響了大明一百多年的政治格局。軍中實力派成建制的隕落,使得象徵著大明最高軍事機構的五軍都督府一時成了空殼,從而無力再承擔也「北京保衛戰」的領導工作。因而以于謙為主的兵部順勢而為,成為這場生死存亡之戰的軍事主導者。

在這場戰爭中,總督軍務、掌握軍戎、總兵之權等之前五軍都督府的的軍隊管理權和指揮權均被兵部光明正大的鳩占鵲巢,文官集團順坡打滾,加快了奪權軍事的腳步,畢竟再也找不到如此千載難逢的機會。自此,五軍都督府失去了與兵部軍權博弈的砝碼,進而也加快了永樂以後軍事貴族集團的衰落,文官集團開始主導大明官場,武將開始淪為官場的邊緣人物

明朝中後期,五軍都督府成為徒有其表的擺設

這一難以遏制的趨勢發展到了明朝末年,五軍都督府在長久以來的憋屈中,成了徒有其表的擺設。以至於都司衛所任命官員都選擇性省略呈送五軍都督府的步驟,從而讓五軍都督府徹底喪失了武將官員的任命選拔權。同樣的,對於軍隊的操練和軍事情報,五軍都督府也沒有能力進行干預,這些事務直接由各地的巡撫、總兵以及他們的下級官員負責。

五軍都督府各領導由最初的中樞軍事領導在權力的不斷縮水中徹底淪為無所事事的光杆司令。並且其作為軍事集團代表權力和地位的下降,也導致了武將們沒有了強有力的「靠山」,只能一個個淪為文官集團的附庸,心有不甘卻又無可奈何地捧那些文人的「臭腳」。一個最為明顯的大明官場「怪像」就是武將見了同級別的文官需要下跪行禮,就連聞名天下的抗倭英雄戚繼光為了抗擊倭寇,都要親自去巴結當時的內閣首輔張居正,在這個閣老面前,戚繼光那偉岸的身軀不自然的佝僂,堅毅的目光也內斂了不少,態度謙卑的嘴臉讓人很難和那個讓倭寇聞風喪膽的民族英雄聯繫在一起。

結語

明朝以文制武的官場格局的形成過程就是一部五軍都督府的衰敗史,這種官場模式對於皇權專制有一定的加強性,畢竟文官集團為主導的兵部對皇權構不成威脅,這也是正統之後,明朝歷代皇帝樂享其成、刻意打壓的後果。當然,明朝最終的滅亡也少不了文官集團對前線指揮干預過多的原因,也正是因為大明對武將的區別對待,導致了大批武將臨陣倒戈,淪為「漢奸」,讓人唏噓不已。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