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起矛盾,坐觀虎鬥,明朝為何"踩一捧一",拒絕給左翼蒙古封貢?

煙寒若雨 發佈 2020-06-16T05:27:49+00:00

因為朱元璋是趕跑了元朝統治者之後,才建立的明朝。而明穆宗卻對此嗤之以鼻,他在民族政策方面還算得上是比較公平公正。 正統大汗,不願屈尊。

「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因為朱元璋是趕跑了元朝統治者之後,才建立的明朝。但是蒙古諸部,在塞北地區依然繼續繁衍生息。再加上傳統的華夷之辨,明朝的很多統治者都非常輕視其他民族。而明穆宗卻對此嗤之以鼻,他在民族政策方面還算得上是比較公平公正。

在張居正和高拱等人的籌劃加上俺答汗的屢次請求,雙方於隆慶年間達成合議。以俺答汗為代表的蒙古右翼部落,答應向明朝稱臣納貢,條件就是明朝開放十一處互市口岸。但此時的蒙古左翼,也就是察哈爾部並未向明朝低頭。

(一)、高下立判,占據上風

《王崇古傳》「俺答汗報如約,唯土蠻不至」。在明朝中期,對待北元的政策一直是封禁為主,以夷制夷。而對北元閉關,這就等於斷絕了他們許多生活必需品的來源。所以,俺答汗曾經為了討要互市權,屢次與明朝為敵。這種外交問題,誰掌握了主動權,誰就擁有了話語權。顯然,主動權彼時在明朝手中。

1. 正統大汗,不願屈尊

《黃金史綱》「攻打漢地,襲擊城池之際,大明皇帝懼怕而繳納貢賦和稅租。並以俺答汗,為順義王」。在北元的歷史文獻里,自己永遠是處於上風地位。而事實上,卻是明朝掌握了主動權。接受明朝的封號,其實是雙方都做出了讓步妥協。

因為不能把這種從北元或者明朝的文獻中,全看待此事。因為誰都不願意自己的恥辱,寫在歷史典籍中。土蠻汗,也就是札薩克圖汗。他是黃金家族的直系後裔,也是喀爾喀蒙古的大汗。就是說,他代表了整個蒙古部落。

而俺答汗只是部落中的大汗,不能與土蠻汗相提並論。雖然兩者之間誰也不服誰,但是土蠻汗仍然是名義上的蒙古汗王。雖然大元王朝已經不復存在,但是北元仍然活躍在歷史的舞台。如若以他為代表的左翼,向明朝稱臣,那麼就代表著打了整個民族的臉。

2.封貢之議,皆因汗起

在隆慶年間,明穆宗及其臣子是非常希望與蒙古左、右翼都建立起封貢互市的關係。奈何,土蠻汗並未到場參加合議。於是,明朝就不願意再與蒙古的左翼進行封貢。土蠻汗,這麼做其實是有深層次的考量。

若是他為了封貢,而接受了明朝的冊封,就代表著整個北元都歸附於明朝。兩者本來的國與國關係,就會瞬時轉變為藩屬國和宗主國的關係。所以,土蠻汗沒有答應封貢。此後,明朝面對左翼蒙古的封貢請求,也一直呈拒絕態度。

畢竟,當年的土蠻汗曾經打了自己的臉。而明朝看待自己為天朝上國,所以始終不肯拉下面子與左翼蒙古形成合議。就像俺答汗為了和明朝互市,採取了先軟後硬而後更軟弱的態度。穆宗因為沒有太重的華夷之分,所以就答應了請求。

大臣們都希望能夠與全蒙古達成合議,至少這樣雙方就不會頻繁的爆發戰爭。但是因為土蠻汗的態度問題,直到明朝結束,也並未與左翼形成封貢。

(二)、以元制元,捧一踩一

「以求貢不得,故屢搶。許貢,當約束部落不犯邊」。對於隆慶和議,明朝認為這是城下之盟,非常恥辱。因為俺答汗部落實在是難以為繼,所以選擇破釜沉舟,攻打大明。明朝終於答應其請求之後,還希望全面與其封貢。凡是都有因果,明朝既然拋出了橄欖枝,而土蠻汗並未接受。自此,明朝便改變了對待蒙古的策略。

1.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俺答汗與土蠻汗素來不諧,而俺答汗願意主動歸順並接受冊封,就代表他是向著明朝一方的。而土蠻汗對於明朝的政策並不感冒,所以大明皇帝正好以此契機發揮傳統異能。就是扶持一個部落,再用其打壓另一個。

顯然,俺答汗是他們扶持的對象,而土蠻汗則是打壓的目標。明朝一般是通過挑撥或者離間以及不平等對待來實行民族政策的。就像明成祖在位時,對待瓦剌和韃靼就是扶植一方,而後主動或者挑唆去攻打另一方。

景泰年間,亦有此例,當時也先與脫脫不花相爭,兩者為了得到定的支持紛紛派遣使者入京。而明朝對待也先使者異常冷淡,卻對脫脫不花的人過分熱情。而土蠻汗的這種做法,正是給了明朝故技重施的機會。

兩人本來就有些矛盾,而俺答汗與自己交好,能夠獲得互市權,必然會促進經濟增長。明朝再明里暗裡的幫助一下,勢頭很快就能壓過那北元的汗王。張居正曾經在奏疏中言明了自己的觀點,就是左翼蒙古素來與自己不睦,而正好可以利用右翼蒙古求貢心切來抑制其勢力增長。更何況,土蠻汗的態度非囂張,完全不把天朝上國放在眼中。

2. 分而治之,扶此壓彼

對於明朝而言,沒有足夠的實力橫掃漠北。而北元就像那首詩一樣「野火吹不盡,春風吹又生」。而且北元各部落自從分裂以後,一直都不是鐵板一塊。而土蠻汗,他不僅是左翼的代表,更是整個北元政權的代表。

雖然實力不足以震懾所有部落,但還是不容小覷。而俺答汗的力量,不足以與其對抗,但是兩者之間又存在著矛盾。明朝願意支持一下俺答汗,讓兩者互相攻伐。「今東虜有求而不獲,西虜以我之重之也」。

兩者之間,右翼有求於明朝,而左翼則不同。在明朝與右翼結盟以後,完全可以對它過於要好。而後讓左翼產生一種不服的心理,並且責罵其為狼狽。而此時朝廷再派遣幾個大臣,加以疏通,雙方的大戰就一觸即發。

雙方相互制約,誰也不可能發展的對明朝構成威脅。坐山觀虎鬥,不費吹灰之力就能壓制整個蒙古高原,何樂而不為呢?

(三)、武力挾制,明不服輸

「少壯者己悉出邊堠敗死,余僅四五萬,老弱半之。而總兵、提督、太監已占有萬計」。當年俺答汗兵臨北京城下,而後簽訂盟約,已經使得明朝眾大臣之間非常不滿。而在隆慶和議之後,土蠻汗又開始通過武力襲擾邊境。他的想法就是不接受明朝冊封,但是還要獲得互市權。對於明朝而言,與右翼進行邊境貿易已經足夠了。而土蠻汗又要故技重施,明朝自然是不願意的。

1. 生不逢時,自然無果

「天王佛祖證我盟誓,如有違背,遭此鋒利」。明朝能夠與右翼簽訂隆慶和議,是有很多先決條件的。首先,是統治者換成了明穆宗,他對外開放包容;其次,俺答汗雖屢次犯邊,但是請求非常明顯;最後雙方對於各項事務,都明確了規定。比如明朝方面不燒荒,不搗馬,而俺答汗不冦邊。

雙方是能夠坐下來好生相談的,而土蠻汗那邊根本就沒有這個意思。他想的是自己什麼也不付出,而就能夠通過武力脅迫的方式獲得封貢權。而且隆慶和議,是雙方都非常滿足的。顯然,蒙古左翼並沒有如此之誠心。

其實,就算後來明朝答應互市,開放邊境,與左翼之間也是註定玩不到一起的。因為明朝要在乎自己的國威,而土蠻汗也要在乎自己的威望。就是說,雙方都很要面子。不可能不計前嫌,新和於好。再者,兩方此前也沒有貿易往來的先例。明朝統治者對於北元各部,還是非常忌憚的。

2. 不合時宜,故而以拒

自從朱元璋廢除丞相位後,皇權逐步走向頂峰。雖然有很多大臣直言死諫,但是也並不能改變朝政大局。對於將蒙古左翼三萬戶,納入封貢之事,無人敢提及。因為雙方,都沒有再主動放下姿態的意思。

對於土蠻汗而言,他代表著整個黃金家族。他的祖先曾經馳騁歐亞大陸,此時自己又是整個蒙古名義上的首領。而明朝,他是中原正統的代表。泱泱大國,豈能主動屈辱求和。明朝只能夠接受周邊部落的朝拜。

很顯然,這對於土蠻汗是不可能接受的條件。既然雙方都不可能擱置爭議,封貢之事自然無從談起。這種事情,先提出者必然是被動者。誰也不願意先前探路。而土蠻汗則繼續率軍犯邊,想逼迫明朝就範。

而且,明朝提出讓土蠻汗交出自己手下的幾員大將,他更不可能同意。即使自己內心有這種想法,但是這等於喪失了主動權,自己打自己的臉。之後,還有誰願意為自己拋頭顱,灑熱血?正是在這種先決條件下,明朝不願意與左翼封貢。

反正與右翼交好,已經足夠了。明朝也不差那些東西,倒不如以強硬的態度來維護自己的體面和尊嚴。只不過,就是苦了那些在邊境的平民百姓。

結語:

自從隆慶和議之後,明朝就對左翼的態度發生了改變。因為此時已經有俺答汗願意投奔,並且能夠為己所用,以對抗土蠻汗。完全沒有必要,再將座翼也划進來。否則,便是為他人做嫁衣。況且,雙方誰也放不下顏面,自然就不會形成和議。

參考文獻:

《黃金史綱》

《明史》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