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快餓死的人吃飽,你以為的救命可能要命

萬物雜誌 發佈 2021-09-30T08:33:05+00:00

飢餓已久的落難者在得救之後終於得以飽餐一頓,就像久旱逢甘霖,這似乎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殊不知這對那些脆弱的身體而言可能是一場暴雨洪災、雪上加霜。

原創文章版權歸微信公眾號

「把科學帶回家」所有

撰文 Mirror


1944-1945年荷蘭饑荒中的兒童 | 圖源:Wikipedia


飢餓已久的落難者在得救之後終於得以飽餐一頓,就像久旱逢甘霖,這似乎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殊不知這對那些脆弱的身體而言可能是一場暴雨洪災、雪上加霜。


荷蘭饑荒中的兒童 | 圖源:Wikipedia


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從饑荒和戰爭中解脫出來的難民和戰俘,挨過了連續數日乃至數月的飢餓倖存下來,然而在久違地飽餐幾日之後,一些人卻出現了水腫、昏厥、心臟衰竭等症狀,嚴重的不幸病逝。


在醫院的營養科病房裡,類似的情況也時有發生——嚴重營養不良的病人在接受營養補充後出現了上述種種不適。


1990年的研究者在總結歸納這類病例後,將其命名為「再餵養綜合徵(refeeding syndrome),包括一系列代謝異常症狀,以及致命的呼吸衰竭、心力衰竭。


對於極度飢餓者,食物本該是救命良藥,為何會成為奪命「毒藥」?


圖源:Pixabay


早在公元1世紀,羅馬歷史學家弗拉維烏斯·約瑟夫斯(Flavius Josephus)就描述了耶路撒冷圍城解封後,一些飢餓的居民在暴飲暴食後死去。


古希臘名醫希波克拉底在他公元前5世紀的著作中提到,如果一個人餓了7天,他的空腸會生長到一起,不能容納吃下去的食物,因此而亡。


希波克拉底的畫像 | 圖源:Wikipedia


希波克拉底的解釋雖然是錯的,但是長期飢餓的身體確實會發生一系列適應性變化,包括明顯的肌肉萎縮,讓他們看起來骨瘦嶙峋。更危險的是他們身體內部的變化——內臟的肌肉也在萎縮。由於能量一直供應不足,身體不得不改變慣常的產能方式,基礎代謝率也會降低。


正常情況下,身體主要從糖類(即碳水化合物)中獲取能量。米飯、麵條等食物都含有澱粉等大分子糖類,身體會把它們拆成小分子的葡萄糖,然後再利用葡萄糖。分解葡萄糖(糖酵解)的中間產物——三磷酸腺苷(ATP)就是身體最直接的能量來源。我們進行的幾乎所有生理活動,包括一呼一吸,都得依賴這種能量貨幣。


ATP分子結構,包含3個磷酸基團(左側),水解釋放能量 | 圖源:Wikipedia


如果我們吃多了,身體也不會浪費多餘的葡萄糖,而會在胰島素的調節下,促使細胞將「餘糧」轉化成糖原、脂肪或蛋白質。


反過來,如果我們餓了又得不到投喂,那麼飢餓的身體就會動用糖原儲備。糖原也不夠用了,接著就輪到脂肪和蛋白質,把它們轉化成糖類用來產能,這種把非糖物質轉化為糖類的過程叫做糖異生


對長期忍飢挨餓的人而言,身體已經習慣了這樣的飢餓代謝模式,他們體內的胰島素對血糖變化極其敏感。一旦飢餓者開始大量攝取能量,突如其來的葡萄糖「洪流」會刺激胰島素大量分泌,讓細胞不顧自己的實際需求,「大口吃糖」。大量葡萄糖被吸收到細胞內利用,而生成ATP又需要大量磷酸鹽


圖源:《千與千尋》

不僅如此,這些生理過程還需要各種電解質和維生素參與。由於持續飢餓,身體原本就缺磷酸鹽、鉀、鎂、維生素B1(硫胺素)等營養素。吃飽後的身體突然開始忙碌,細胞加快吸收葡萄糖的同時也在大量吸收這些營養素,於是血清中的這些營養物質就更缺了,由此引發一系列病症。


其中低磷血症是再餵養綜合徵病人最典型的病症。磷不僅是ATP的必要組成,還參與調節血紅蛋白對氧的親和力,以及各種酶的激活過程。因此血液中磷的缺乏會影響全身器官的功能,令患者噁心嘔吐、貧血、昏迷、麻痹、意識混亂,嚴重的還會發生心力衰竭、橫紋肌溶解。


圖源:Pixabay


另外,低鉀血症、低鎂血症也是可能出現的併發症。缺少鉀、鎂等電解質會擾亂細胞的膜電位,也會擾亂其他需要這些元素參與的生理過程,引起抽搐、心律失常、呼吸抑制甚至心搏停止。


維生素B1則是人體代謝糖類的關鍵輔酶。少了它,會讓人患上韋尼克腦病(Wernicke’s encephalopathy),表現出體溫過低、精神錯亂、昏迷等症狀。還可能引發科爾薩科夫綜合徵(Korsakoff's syndrome),又稱健忘綜合徵。


大量分泌的胰島素除了干擾糖代謝,還有抗利尿效果,讓腎臟減少排出鈉和水。這會導致各器官包括肺部開始水腫。心臟也會充血過載,最終因為不堪重負而心力衰竭。


再餵養綜合徵的這些症狀通常不會在飢餓者飽食之後立即發生,而是在2~5天內發病,嚴重的可危及生命。


為了預防和治療再餵養綜合徵的這些症狀,醫學界出了一套NICE(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Care Excellence)指導規範。根據NICE,滿足以下這些條件(左列或右列)的人都屬於高危者。


來源:https://doi.org/10.1136/bmj.a301


這裡主要包括連續數日幾乎未進食的飢餓者,或是體重過低的營養不良者。那些因疾病或手術而吞咽困難的病人也容易長時間營養不足,醫護人員在使用鼻飼法或靜脈注射方式給他們補充營養時也要當心再餵養綜合徵。


圖源:piqsels


照料這些高危者時,絕不能讓他們一開始就放開吃飽,而要循序漸進地補充營養,同時還要在醫護人員的指導下及時補充上面提到的那些營養素。他們往往要經過多日的調理,才能按正常營養需求進食。


即使是在日常生活中,餓過頭或是暴飲暴食一樣存在健康隱患。


那些想多餓幾天再去自助餐大快朵頤的,無論如何都是「血虧」。


封面來源:Wikipedia

參考資料:

https://docs.qq.com/doc/DRld6WHFqeFRUV2N6


凡本公眾號轉載、引用的文章 、圖片、音頻、視頻文件等資料的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因此產生相關後果,由版權所有人、原始發布者和內容提供者承擔,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不過癮?關注微信公眾號「把科學帶回家」,把有趣有料的科普一網打盡!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