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音波結合微氣泡對比劑 搶救內耳毛細胞

欣新聞 發佈 2013-03-06T15:20:09+00:00

圖說:三總耳鼻喉頭頸外科部主任王智弘表示,目前採取內耳注射藥物治療內耳毛細胞的效果有限。(三總王智弘主任提供)欣傳媒 | 記者丁彥伶/台北報導現在的年輕人一戴上耳機,聽音樂一聽就好幾小時,聲音之大,還得開到連旁邊的人都聽得到,小心!內耳毛細

圖說:三總耳鼻喉頭頸外科部主任王智弘表示,目前採取內耳注射藥物治療內耳毛細胞的效果有限。(三總王智弘主任提供)

欣傳媒 | 記者丁彥伶/台北報導

現在的年輕人一戴上耳機,聽音樂一聽就好幾小時,聲音之大,還得開到連旁邊的人都聽得到,小心!內耳毛細胞死亡後就不會再生,將造成聽力永久喪失,為了提醒內耳毛細胞的治療率,三總耳鼻喉頭頸外科部,與台灣科技大學醫工所跨領域合作有了治療大突破,可以讓藥效治療發揮更大功效。


三總耳鼻喉頭頸外科部主任王智弘表示,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目前全世界遭受聽力損傷與障礙的人口超過2.5億,台灣聽力受損領有殘障手刪者則有12萬多人,而聽力損失及內耳平衡失調的殘疾問題,在於人類內耳毛細胞受傷後缺乏自發性的再生能力,當毛細胞遭受外界的噪音、耳毒性藥物、感染,或老化等原因導致的損傷退化時,數目固定的毛細胞於死亡後不再新生、於是影響聽力的恢復。


而除了毛細胞缺乏自發性再生能力以外,內耳構造特殊,使得治療的全身性給藥模式應用於內耳疾病很難發揮療效,也是造成內耳毛細胞破壞就很難修復的原因,王智弘說,因此,研發有效的內耳藥物輸送方式,或是基因轉殖方式,對於未來內耳疾病的預防與治療均非常重要。


王智弘說,目前針對內耳的治療,臨床上採取的「中耳腔室藥物注射」,雖然可透過內耳圓窗膜滲透吸收的途徑讓藥物進入內耳,但是此所獲得的有效藥物濃度,或是個體吸收的差異性甚大。 因此,他們的研究團隊遂結合台科大醫工所廖愛禾博士的實驗室,自行研發生產「白蛋白微氣泡」,透過低能量超音波造成「穴蝕效應」,能高效率地將填充到中耳腔室的藥物輸送入內耳中。


動物實驗證實,透過不同超音波能量的釋放應用,約可提升內耳藥物濃度達3.5至38倍之多,王智弘說,這是國際上第一次將超音波結合微氣泡對比劑的技術,應用於耳蝸藥物輸送的成功創舉,並已知名的期刊 《藥物控制釋放期刊》接受發表。


王智弘表示,這項創新技術深具未來臨床應用與發展的潛力,兩校跨領域合作研究團隊所締造的成果,也陸續申請了多項專利,未來也將進一步透過人體試驗,將此技術應用於臨床聽損的治療,期待為聽損的藥物治療,或基因轉殖治療的應用找到另一個出路,挽救更多人的聽力。

原文網址:http://www.xinmedia.com/n/news_article.aspx?newsid=246718&type=0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