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尾熊固定抱、夾!寶寶打針不再像打仗

欣新聞 發佈 2013-02-22T20:47:24+00:00

圖說:打預防針採取「無尾熊固定法」一手按手一手按腳再夾住寶寶,家長不再手忙腳亂。(記者丁彥伶攝)欣傳媒 | 記者丁彥伶/台北報導延續民國百年及去年龍年生子潮,爸媽拼出了小寶寶,接下來就要按時預防接種,但是小寶寶出生後到三歲前要打23到25劑

圖說:打預防針採取「無尾熊固定法」一手按手一手按腳再夾住寶寶,家長不再手忙腳亂。(記者丁彥伶攝)

欣傳媒 | 記者丁彥伶/台北報導

延續民國百年及去年龍年生子潮,爸媽拼出了小寶寶,接下來就要按時預防接種,但是小寶寶出生後到三歲前要打23到25劑的疫苗,每次帶小朋友打針,幾乎都要全家出動來固定小朋友,打個疫苗就像作戰,書田診所小兒科主任醫師潘俊伸教爸媽一套「無尾熊固定法」,讓寶寶打針不再像作戰。


潘俊伸指出,小孩子從出生到三歲之前,公費的疫苗共有13劑,再加上每年的流感疫苗、自費輪狀病毒、肺炎鏈球菌疫苗…等,三歲前共有多達23到25劑疫苗要打,而寶寶活潑好動又很「精」,還沒開始打針就開始哇哇大哭,或全身扭動不願配合打針,家長想幫忙固定但又怕弄痛小孩,往往手忙腳亂不知到底抓哪裡,打個針,全家大粒汗小粒汗滾滾流。


而潘俊伸介紹的無尾熊固定法,則是請家長協助以無尾熊抱樹的姿勢,先抱著寶寶,將寶寶側身,讓寶寶一手放到抱者的背後,家長一手固定嬰兒手臂,另一手固定嬰兒膝關節,再來個「雙腿夾」,緊夾嬰兒雙腿就能固定住寶寶,讓醫護人員好好打針,就不會手忙腳亂不知道抓那裡。


打完疫苗,爸媽最擔心寶寶打針的地方會不會紅腫?該怎麼按摩才能減輕寶寶的疼痛?潘俊伸說,其實疫苗接種後可能常見的反應為發燒、局部腫痛、哭鬧或不安,但通常是暫時性的,會在數日內恢復,請爸媽不要揉按,或搔抓寶寶接種疫苗的部位。


潘俊伸提醒,接種疫苗後常見會有發紅、腫痛、硬塊、發燒,等症狀,少部分孩童的大腿或上臂接種處的腫脹甚至可以長達四天,但這些反應都是可以自癒的。若出現發紅、腫痛時,在注射後兩天內可冰敷,兩天後若仍有腫痛則改用熱敷按摩,若有必要,可在醫師指示下使用止痛藥緩解疼痛。


而因疫苗引起的發燒通常溫度不會太高,最多38度多但低於39度,而且維持時間不會太久,多不會超過24小時,若超過38度半時可給予退燒藥,緩解因發燒造成的不適,但如果發燒症狀持續,且服用退燒藥後仍有發燒,建議就醫檢查。


根據美國收集140萬名1到6歲幼兒,共六百萬次肌肉注射預防接種的研究顯示,預防接種若打在手臂的腫痛比大腿高出近兩倍。流感疫苗、肺炎鏈球菌疫苗以及白喉破傷風非細胞性百日咳、B型嗜血桿菌及不活化小兒麻痺五合一疫苗…等肌肉注射疫苗,接種後局部腫痛更是常見。跟第一劑相較,第四劑的五合一疫苗有較高的機會發生注射部位的紅、腫、痛及發燒。


為了避開打傷神經及血管,嬰幼兒打疫苗通常建議打在大腿外側的股外側肌。而施打的方式也不同,一般活性減毒疫苗多以皮下注射會有較好的免疫效果,像麻疹、水痘、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等,都是採皮下注射。而不活化疫苗如B型肝炎疫苗、五合一疫苗、流感疫苗、13價結合型肺炎鏈球菌疫苗…等,因顧慮其局部腫痛及炎症反應,則採肌肉注射,卡介苗則是皮內注射。

原文網址:http://www.xinmedia.com/n/news_article.aspx?newsid=240811&type=0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