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寒之地宋徽宗飲恨塞北,繁花世界多爾袞入主中原

黃猛銅仁報道 發佈 2020-01-15T11:39:48+00:00

昏暗的燈光下一位老人悽慘地回首家鄉三千里如畫風景,然而回憶也僅是回憶,即使是夢裡也回不去了,只能眼巴巴地望著離家鄉最近的南山,那裡卻連一隻回鄉的大雁都沒有。

「徹夜西風撼破扉,蕭條孤館一燈微。家山回首三千里,目斷山南無雁飛。」

獨自坐在一間破屋子中,耳聽得外面西風勁吹。昏暗的燈光下一位老人悽慘地回首家鄉三千里如畫風景,然而回憶也僅是回憶,即使是夢裡也回不去了,只能眼巴巴地望著離家鄉最近的南山,那裡卻連一隻回鄉的大雁都沒有。

這是宋徽宗在被俘往塞外後寫下的一首詩,他受盡了精神折磨,悔恨,哀怨。「西風」,「蕭條」,「燈微」,「目斷」,讀罷惟有嘆息。擁有萬里美好江山,孕育了華夏文明中巔峰文化的大宋江山在他手裡國破家亡,他深刻地感慨亡國的悲哀,淒涼哀婉的意境中,惟有嘆息而已。這時他已經在反思是誰「誤」國了,可是再多的後悔也為之晚矣。



無獨有偶,中國歷史上最富詩情畫意、和宋徽宗同樣命運的另一位皇帝,也曾在被俘後寫下過一篇流傳千年的哀怨悲歌:「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夢裡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獨自莫憑闌。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這個皇帝就是在詩詞界鼎鼎大名的李唐後主李煜。

一樣的百轉千回,一樣的才情縱橫,一樣不堪回首的往事,也一樣詩詞書畫文人情懷,更為一樣的是,他們都選擇了最不適合自己的職業——當皇帝。

歷史總是在不經意間給你開個大玩笑——最富有戲劇性的是,滅了南唐國俘虜李煜北上的是宋徽宗的老祖宗,大宋開國皇帝趙匡胤。而宋徽宗卻倒在了一起盟誓聯合滅了共同敵人遼國的金人。

據傳說,宋徽宗的父親宋神宗有一天到秘書省觀看收藏的南唐後主李煜的畫像,「見其人物儼雅,再三嘆訝」,隨後幾天,宋徽宗呱呱墜地,取名為趙佶。「生時夢李主來謁,所以文採風流,過李主百倍」。

趙佶身上,的確有李煜的影子。徽宗自幼愛好筆墨、丹青、騎馬、射箭、蹴鞠,對奇花異石、飛禽走獸有著濃厚的興趣,尤其在書法繪畫方面,更是表現出非凡的天賦。

而李煜精書法、工繪畫、通音律,詩文均有一定造詣,尤以詞的成就最高。



更有意思的是,兩個人當上皇帝的經歷都有相似之處。李煜原本有個當太子的哥哥,可惜這個太子顯然沒有當皇帝的命,年紀輕輕就病死了,此時的李煜卻是「酷信佛教、懦弱少德」,其父李璟不顧大臣反對,硬是把這個只懂詩詞歌賦的公子哥兒推到了太子位置,直至他死後李煜登基成帝。

永符三年,宋哲宗因病去逝,但這個年輕的皇帝並沒有留下後人,於是幾個弟弟就成了皇帝接班人。「輕佻不可以君天下」的端王趙佶,原本並不是最佳侯選人,很多大臣對這位風流倜儻的王公貴子敬而遠之,然後此時的向太后(宋神宗皇后)卻拿出來已經死了多當的丈夫來駁斥反對的大臣:「先帝嘗言:端王有福壽,且仁孝,當立。」

這兩位仁兄真是應了一句古話:有福之人不用忙,無福之人跑斷腸。歷史也經常在這種陰差陽錯中給我們上演出一場場欲哭無淚的大戲。

「宋徽宗諸事皆能,獨不能為君耳」。這是後人給趙佶極其中肯的一句評語。實際上安在李煜身上也是非常合適的。兩位不適合當皇帝的人卻掌握龐大帝國的命運,其結果可想而知。

如果不當皇帝,他們可能會是留芳百世的風流王爺,宋徽宗獨創的瘦金體或許也會少一些嫵媚和柔弱,而李煜的詩詞也會少一些哀愁。



一個國家的滅亡也不能全怪皇帝無能。但作為一國之主,掌握著所有臣民的生死榮辱和軍政大權,在危難之際時的個人表現肯定會影到這個國家的命運。危機時刻可能一個殺伐決斷的武夫或許比那些無病呻吟的文人更能做出正確的選擇。

883年前的今天,即公元1135年6月5日,宋徽宗趙佶在被囚禁九年後病死,享年54歲。風流皇帝客死他鄉,或許這也是他做夢也夢不到的結果。



在宋徽宗死後509年的同一天,即1644年6月5日,曾經俘虜他北上塞外並把他折磨而死敵人金國,其後代中有一股叫「建州女真」的部落,改「後金」為「大清」,在關外和明軍征戰多年後,終於在多爾袞的帶領下率軍進入了北京城。從此後華夏衣冠不再,甚至連受之父母的頭髮也將隨之割捨。中國將進入了滿清時代。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