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門螺旋桿菌難防難治、易復發?看完這篇科普,預防治療都不難

澤橋醫生 發佈 2020-05-08T21:55:29+00:00

您是不是經常忘記吃早餐,或者草草訂個外賣幾分鐘吃掉?您是不是時常感到胃痛、不消化、反酸、燒心、腹脹、嗝氣?

您是不是經常忘記吃早餐,或者草草訂個外賣幾分鐘吃掉?您是不是時常感到胃痛、不消化、反酸、燒心、腹脹、嗝氣?您是不是在自己的體檢報告上見到幽門螺旋桿菌陽性的診斷後驚慌失措?您是不是擔心會得胃癌?今天我們就了解一下這個糟心的幽門螺桿菌!

什麼是幽門螺桿菌?

幽門螺桿菌是一種螺旋形的細菌,它在人類身上生存的時間很久了。100多年前,就有醫生報導在胃潰瘍病人的胃中發現了這樣的一種細菌。在1938年有一位醫生通過對242例病理標本檢查後發現,高達43%的屍解胃裡存在這種螺旋形細菌。但是,當時醫生們並不知道這個細菌和疾病有什麼關係。

在上世紀80年代,澳大利亞的一位病理科教授Warren,不斷地在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潰瘍患者的胃內鏡活檢標本上看到這些螺旋形的細菌。他就和自己醫院的另一位年輕的消化科醫生Marshall進行了研究。Marshall醫生直接吞服了培養出的細菌懸液,1周後,Marshall醫生就表現出急性胃炎的症狀,胃鏡活檢也同樣發現了細菌,隨後他接受了1周的抗生素治療,症狀也好轉了,證實了這些螺旋形的細菌與胃部疾病有關。1989年,這種細菌才正式命名為幽門螺桿菌。

人群中感染幽門螺桿菌的比例高嗎?

保守估計全世界有50%的人都存在有幽門螺桿菌感染。國內也是同樣高的比例。

幽門螺桿菌會引起什麼胃部疾病呢?會引起胃癌嗎?

幽門螺桿菌是高度適應胃部的酸性環境的,通常生活在胃內壁表面的粘液層中,這個粘液層的主要功能是保護胃粘膜不受胃酸的傷害,幽門螺桿菌就通過破壞粘液層,使胃黏膜暴露於胃酸中,受到胃酸的消化。另外,幽門螺桿菌還會釋放一些會損傷胃上皮細胞的毒素和酶來損傷胃粘膜,引起慢性胃炎。

大多數人的這種慢性胃炎都是沒什麼症狀,也不會進一步發展的。但是可能導致一部分患者發生消化性潰瘍病,也就是胃潰瘍,或者是十二指腸潰瘍。另外一些患者可能會從慢性胃炎發展為萎縮性胃炎,胃上皮細胞可能出現腸上皮化生。腸上皮化生,是有可能演化成胃癌的癌前病變。

從流行病學的研究,發現感染幽門螺桿菌人群發生胃癌的風險是未感染人群的6倍;從絕對風險來看呢,綜合多個臨床研究,目前認為幽門螺桿菌陽性患者,大約只有1%~2%會發生胃癌。

儘管從研究數據看到幽門螺桿菌與胃癌之間有比較明確的關聯,但大家還是可以看到即使是感染了幽門螺桿菌的患者,也僅是有少數個體會發生胃癌。所以,是否發生癌症,幽門螺桿菌感染並不是唯一的因素,也還有很多其他原因決定了幽門螺桿菌感染是否引起癌症。

口臭、有口氣,和幽門螺桿菌有關嗎?

目前發現在牙菌斑中幽門螺桿菌也可能存在的,但是口氣本身並不能怪在幽門螺桿菌身上,目前比較明確的引起口臭的原因,80%~90%是與口腔衛生問題,與牙周疾病有關。雖然牙菌斑里有幽門螺桿菌,但產生臭味的微生物多是一些其他細菌。所以想要去除口臭,更重要的維持良好的口腔衛生,包括治療牙周疾病,定期潔牙,每天好好刷牙,用牙線等。

一個比較常見的誤解,是覺得有口氣是胃不好。其實其它可能會引起口氣的原因,包括鼻和鼻竇的一些疾病,一些全身性疾病,比如晚期的肝病腎病,而只有極少數的口臭是來源於胃的,而且,幽門螺桿菌感染,以及胃食管反流病是否會引起口臭,目前其實是不太明確的。


胃酸濃度不夠會導致胃中存在幽門螺桿菌嗎?

有看到說法說「幽門螺旋桿菌與人類共存多年,於十二指腸中,是因為胃裡胃酸濃度不夠所以才會穿過幽門來到胃裡,只要增加胃酸濃度,它自然會回到十二指腸中」。這個說法有道理嗎?

這個說法是不太準確的。幽門螺桿菌已經和人共存了很多年了,幽門螺桿菌在急性感染的時候,可以短期引起胃酸減少;反過來,慢性感染反而會導致胃酸分泌的增加,因為幽門螺桿菌本身是很喜歡酸的環境。因此,低胃酸的狀況時其實是不利於幽門螺桿菌的生存的。我們在治療幽門螺桿菌的時候,也需要用抑制胃酸的藥物製造低胃酸的環境,來使幽門螺桿菌更容易被消滅。

通過什麼檢查來確診自己有沒有感染幽門螺桿菌呢?

通常來說,大家最經常接觸到的檢查方法有以下幾種。3種無創性的檢查方法,以及胃鏡下的檢查方法。

無創的三種方法,是抽血的幽門螺桿菌抗體,吃藥片然後吹氣的C13/C14尿素呼氣試驗,糞便的幽門螺桿菌抗原檢測。這三種方法有一些差異。

抽血檢查的幽門螺桿菌抗體,是人對幽門螺桿菌感染後免疫反應的結果,但是這種抗體一旦產生就持續是陽性的,與胃裡面是否有活動性的感染沒有關係,就是說即使治療成功,殺滅了胃裡面的幽門螺桿菌以後,抗體也不會轉陰。所以,如果是抽血發現幽門螺桿菌抗體陽性,不能確定是不是還有活動性感染,還需要再做檢查。

還有什麼無創檢查方法呢?

另外兩種無創檢查方法 —— 尿素呼氣試驗和糞便抗原檢測,都檢查的是活動性的幽門螺桿菌感染,就是說如果這兩項檢查顯示陽性,那麼考慮胃裡面正在存在有幽門螺桿菌感染的情況。

上述的兩種檢查有什麼區別嗎?

這兩項檢查的區別在於,尿素呼氣試驗的敏感性更高一些,如果體內存在有幽門螺桿菌感染,尿素呼氣試驗會更容易檢測出來,而糞便幽門螺桿菌抗原,可能由於抗原隨糞便排出的過程中,糞便在腸道內停留時間長短,抗原數量的多少不同,出現假陰性結果的可能性比尿素呼氣試驗高一些。不過呼氣試驗需要空腹檢查,並且需要配合吹氣,所以我們一般是對比較小的寶寶,不能配合吹氣的,建議做糞便檢查。

尿素呼氣試驗的C13和C14有什麼區別?

尿素呼氣試驗有兩種,就是用於標記的C同位素不一樣,有時候是C13標記,有時候是C14標記,兩種不同的同位素標記,在檢查的原理,效果上是一樣的,但是C14是具有放射性的,所以如果是孕婦,哺乳期,兒童等比較特殊的情況,一般會建議做C13標記。但大家不需要聽到放射性就嚇壞了,因為呼氣試驗中需要用到的C14的放射劑量非常小,不用太擔心。

檢查是隨時可以做嗎?有沒有什麼特殊的要求?

做幽門螺桿菌的檢查是有要求的。首先,如果正在用一些治療胃病的藥物,比如抑制胃酸的質子泵抑制劑,就是叫**拉唑的藥物,或者抗生素,果膠鉍等,需要停藥4周以上再進行檢測,否則可能會影響檢查結果的準確性。其次,呼氣試驗需要空腹2小時以上,但糞便抗原檢查是不需要空腹的。

能否簡單介紹下胃鏡下的檢查方法?

胃鏡下對幽門螺桿菌的檢查通常是需要夾取一小塊胃粘膜標本,可以做快速的抗原檢測,也可以在組織病理檢查中看到幽門螺桿菌,或者是進行幽門螺桿菌培養,如果有陽性結果,都可以確認胃內有幽門螺桿菌感染。但有一點特殊的情況,因為幽門螺桿菌在胃內的感染分布並不均勻,所以有可能正好沒有取到有感染的粘膜,檢查結果就有可能是假陰性。所以,如果結果是陰性的,但又高度懷疑有幽門螺桿菌感染的情況,還是要再複查一下呼氣試驗。

需要做幽門螺旋桿菌毒力因子測試,來確認是否有傳染性嗎?

「吹碳13還不算準確!還要做了幽門螺旋桿菌毒力因子測試,檢測到有傳染性毒株因子才會有傳染性」。這個說法是準確的嗎?

幽門螺桿菌的不同菌株之間的確存在了一些功能差異,會表達不同的毒素,其毒力和對組織的損傷強度是不完全一樣的。但目前這些菌株和毒素蛋白的差異,對臨床治療上的指導作用還比較有限,比如最經常監測的CagA陽性菌株,在潰瘍患者中發現的幽門螺桿菌菌株85%以上都有分泌這個毒素,但是沒有潰瘍的患者中也有30-60%會分泌這個毒素,所以就是說不同的毒素之間差異性並沒有明顯到可以預測幽門螺桿菌是否會引起嚴重的胃部疾病,所以目前還不能用這個來指導是不是需要治療。

幽門螺桿菌陽性,到底要不要治療呢?

是否需要治療要進行獲益和風險的比較。目前醫學界比較達成共識的是,如果的確已經存在一些與幽門螺桿菌相關的疾病,比如具有消化不良的症狀,消化性潰瘍病,慢性萎縮性胃炎等疾病,或者是胃部的惡性腫瘤,比如胃癌,胃黏膜相關淋巴瘤,以及有胃癌家族史等胃癌高危因素的患者,我們還是建議,如果發現幽門螺桿菌感染,需要積極根除治療。

如果是體檢發現的幽門螺桿菌陽性,但沒有什麼症狀,是否需要治療呢?

這種情況是否需要根治,意見是不太統一的。有些醫生認為積極治療,可以降低幽門螺桿菌在人群中的感染率,有利於預防傳播,但另一些醫生認為,幽門螺桿菌的感染率很高,如果都積極治療,會增加抗生素的使用,而且幽門螺桿菌可能在一些人群中處於共生的狀態,不會引起病理性的異常,所以沒有明顯症狀的患者可能並不能從治療中獲得實際的好處。所以,如果沒有症狀的幽門螺桿菌感染,是否要積極治療,是比較個體化的決定,需要您和醫生共同決策。

孩子需要去檢查和治療幽門螺桿菌嗎?

通常,14歲以下的兒童,我們是不建議在沒有任何症狀的情況下,常規篩查幽門螺桿菌感染的情況。因為,首先兒童即使感染,引起嚴重的胃部疾病,比如消化性潰瘍,萎縮性胃炎以及胃癌等風險還是很低的。但是治療的不利因素卻比較多,抗生素可選擇的餘地比較小,對藥物的副作用也不容易耐受。而且,的確有一些流行病學數據發現,成人感染幽門螺桿菌很難自發清除,但兒童階段的幽門螺桿菌感染有一定機率能夠自發清除,當然的確也發現根除後再感染的機率可能高於成人。

所以目前只推薦有確切必要的時候,比如考慮孩子有與幽門螺桿菌相關的疾病,或者是一級親屬,也就是孩子父母有胃癌等高危因素的情況下,才建議對孩子進行檢查,必要時給予治療。如果已經檢查了陽性,也建議在有相關症狀,以及胃癌高危因素的情況下,才更積極建議治療。

孕期、哺乳期可以吃藥治療幽門螺桿菌嗎?

治療幽門螺桿菌的部分藥物在孕期和哺乳期都是不建議使用的。所以如果是有必須治療的必要,那媽媽們是可以治療,但需要暫停哺乳。如果是沒有什麼症狀和胃部的疾病,通常不建議媽媽們在哺乳期治療,可以等哺乳期過後再決定是否要治療。

幽門螺桿菌在治癒後還容易被感染嗎?

對於成年人來說,從研究數據來看,成人幽門螺桿菌治癒後再次感染的機率大約是每年2%。所以成年人在根治以後還是比較容易維持沒有感染的狀態的。為了儘量降低再次感染的可能性,還是要注意避免不潔飲食,儘量分餐。

幽門螺桿菌是如何傳染的?

幽門螺桿菌有可能的傳播途徑是糞-口途徑,或者口-口途徑,也就是說通過消化道傳播。比如上完廁所不洗手就做飯,大家共餐,情侶間接吻,或者老人把食物嚼碎餵寶寶,都有可能傳染幽門螺桿菌。一些研究發現,人口的居住密度過高,兄弟姐妹數量多,同睡一張床,兒童期衛生習慣和家庭教育等,也與幽門螺桿菌的感染率有關。

但隨著經濟水平的改善,感染率會下降。日本一直是胃癌比較高發的國家,他們通過積極的胃癌篩查,對成人幽門螺桿菌感染者的積極治療等公共衛生的措施,最終發現可以使兒童的幽門螺桿菌感染率以及整個人群的感染率逐漸下降。

另外,研究發現食用高鹽的醃製食品可能會增加幽門螺桿菌持續感染的可能性,而且幽門螺桿菌和醃製食品之間的協同作用,還可能會增加患胃癌的風險。

對中國家庭來說,最主要的預防幽門螺桿菌在家庭成員之間傳播的方式,就是注意手衛生,處理食物前,餐前,以及便後一定要洗手,另外就是分餐,或者是使用公筷。

日常餐具需要消毒來殺滅幽門螺旋桿菌嗎?

(讀者留言:「日常餐具要如何消毒?市售常規洗碗機、消毒櫃(通常採用72-80度高溫滅菌消毒)能否殺滅餐具殘留幽門螺旋桿菌?」)

幽門螺桿菌其實是非常特殊的一種菌,在體外培養的時候,他需要非常特殊的條件,叫做微需氧的環境,就是要在氧濃度5%的條件下才能生長,氧多了或者少了都不能生長,可見幽門螺桿菌高度適應消化道中的環境,但對外界環境來說,並不是生存能力非常強的。所以大家照常用流水和洗滌劑洗滌碗筷,充分晾乾,進餐時儘量吃充分加熱過的食物就可以了。

那我們所說的共餐,是指一餐飯中,一家人共同在同一個盤子內夾菜進餐等情況。而一家人使用一套餐具,但是在進餐時各自分食,餐後充分清洗碗筷,充分晾乾,這種情況並不會增加幽門螺桿菌傳播的風險。


上醫治未病,預防很關鍵

Hp主要通過口-口、糞-口、胃-口途徑感染,也就說消化道是主要感染的途徑。

  • 共餐:Hp主要通過口腔進入人體,這種細菌經常潛伏於攜帶者的唾液中,因此需注重口腔衛生。其次,隱藏於唾液中的Hp可通過筷子進行傳播,致人-人之間傳播。因此,建議改變用餐方式,採用分餐制度,定期消毒碗筷等餐具,降低細菌感染率。嬰幼兒應避免用口對口餵食。
  • 飲用水:相關研究資料顯示,Hp在河水中可以存活至少3年,在自來水中可以存活4-10天,因此應儘量飲用開水和食用熟食,牛奶應消毒後飲用。
  • 有效的Hp疫苗將是預防感染的最佳措施。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