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宗教源流史》基督教之十二:查理曼稱帝與西派教會的中興

麟劍的人類史 發佈 2020-05-22T14:14:35+00:00

丕平為了酬答教皇的支持,於754 至756 年間兩次出兵遠征義大利,迫使倫巴德人放棄拉文納總督區和羅馬地區的占領地,並把拉文納總督區及彭塔波利斯贈給羅馬教皇,史稱「 丕平獻土」 ,這就是「 教皇國」 的誕生,教皇的世俗君主權由此形成。


基督教之十二:查理曼稱帝與西派教會的中興


  


自從克洛維建立了墨洛溫王朝以後,法蘭克王國成為西歐最強大的國家。公元751 年,掌握法蘭克王國實權的墨洛溫王朝宮相矮子丕平發動宮廷政變,把國王基勒得利三世逼進聖梅達爾修道院,自己當上了法蘭克王國的國王,從此結束了墨洛溫王朝的統治,開始了加羅林王朝時期。


  751 年倫巴德人從皇帝手中征服了拉文納,正在步步進逼羅馬。而當時的羅馬教皇實際上已背叛了君士坦丁堡統治者,在這種形勢下,教皇必須另尋保護人以對抗倫巴德人,於是,他轉向了法蘭克人。在丕平當上國王之後,羅馬教皇史蒂芬二世(752-757 在位)親自前往巴黎為他舉行加冕膏立禮儀式,封他為" 羅馬人的行政官" ,這表明他是上帝揀選的國王,王權是神賜的,從而改變了以往由各個部落推舉法蘭克國王的傳統,同時也使基督教真正成為法蘭克王國統治的精神支柱。丕平為了酬答教皇的支持,於754 至756 年間兩次出兵遠征義大利,迫使倫巴德人放棄拉文納總督區和羅馬地區的占領地,並把拉文納總督區及彭塔波利斯贈給羅馬教皇,史稱" 丕平獻土" ,這就是" 教皇國" 的誕生,教皇的世俗君主權由此形成。而當時的羅馬雖在形式上仍屬拜占庭皇帝管轄,但事實上早已是教皇的領土。教皇既是宗教領袖,又是世俗君主,從此權勢大增,而教皇為丕平加冕之舉則成為中世紀史上最重要的一個事件,影響深遠。這意味著教皇具有廢立皇帝之權,為日後教權與王權之爭以及重建羅馬帝國埋下了根由。


  768 年矮子丕平去世,王國分給兩個兒子:查爾洛曼和查理,兄弟間的內訌隨之而起。771 年查爾洛曼去世,查理從此開始了大一統的統治。他積極利用基督教會向外擴張,用火與劍把法蘭克王國的版圖擴大到包括現在的法國、比利時、荷蘭、德國、半個匈牙利、大半個義大利和西班牙的東北部,較之其父統治時期的疆土擴大了一倍多,使王國成為西羅馬帝國崩潰以來最接近於帝國的國家。因此在西方民眾的心目中被視為羅馬帝國在西方的復興。世人加於他名字上的頭銜" 偉大的" 一詞併入名中,稱他為" 查理曼" ,曼即偉大之意。在基督教的擴張方面,查理曼還征服了薩克遜人,為整個西歐基督教的發展帶來了永久性利益。


  為加強統治,查理曼在廣大的占領地大量興辦修道院,完善教區組織機構,培養具有一定文化的神職人員,這些措施同時也大大推進了西方教會的發展,使西方教會重新確立起實現多年追求的基督教首席地位的雄心。因此,羅馬教會也一再宣揚法蘭克王國的偉業和羅馬帝國的再現。


  公元799 年羅馬教皇利奧三世(795-816 在位)遭到反對派攻擊,逃出羅馬城,向查理曼求援。800 年查理曼率軍進入羅馬,使利奧三世重登教皇寶座。800年聖誕節時利奧三世在聖彼得教堂把羅馬皇帝的冠冕加在這位法蘭克國王頭上,賦予他奧古斯都的偉大繼承人的地位,這一舉動博得了羅馬和西方民眾的普遍稱讚。於是,查理曼成為羅馬人的皇帝,法蘭克王國成為查理曼帝國。這一封立事件進一步確認了羅馬教皇的神權地位,確立了教會和國家是同一盾牌的兩面的思想,導致整個中世紀長期進行的教權與皇權之爭。與此同時,西派教會由於有了強大的帝國做後盾,由此也開始了它的中興時期,在與東派教會的鬥爭中開始占據優勢地位。並且由於查理曼帝國強大的軍事力量,西派教會也得以避免遭受穆斯林大軍的進攻。


  查理曼統治時期,皇帝控制著羅馬主教的入選和主教的任免權,掌握著召開和主持宗教會議,頒布宗教法規,操縱教會事務的權力。查理曼親自主持過16次宗教會議,會議決議均以皇帝" 敕令" 的形式公布。


  他要求主教和修道院長應按所轄教區和修道院規模大小及財產多少,為法蘭克王國軍隊出人出錢,還把居民向教會交納的" 什一稅" 定為法律。


  他還對教會制度進行了一系列整頓,把久已廢棄的省主教區制度重新確立起來。這些省主教後被稱為大主教,對所轄區內的主教擁有裁決和懲治權。在查理曼大帝的積極支持下,西派教會得到了迅速發展。


  隨著查理曼帝國的強大,文化學術事業也獲得振興。為提高帝國的學術水平,查理曼從西歐各地籠絡人才。他任用阿爾琴(約735-804)為主要文化顧問,興辦宮廷學校,修院學校和圖書館,組織人力大量抄錄古典文獻,從當時西歐文化最發達的愛爾蘭修院中聘請一批學者到學校任教,開設語法、修辭、邏輯、幾何、算數、天文、音樂七門課程,也稱" 七藝"。查理曼的努力使在蠻族入侵中遭到破壞的歐洲古典文化得到一定復興,史稱" 加羅林文化復興" (查理的拉丁文為Carolinus ,故有" 加羅林王朝" 和" 加羅林文化" 之稱)。


  隨著學術的發展出現了神學爭論。西班牙有兩位主教宣講基督嗣子論,認為基督就神性言是上帝之子,就人性言不過是上帝嗣子。對於這種看法,查理曼於792 和794 年分別在雷根斯堡和法蘭克福領導召開了兩次宗教會議予以譴責。同時,在" 和子" 句問題上,西派教會與東派教會展開神學論爭。這一論爭實際是東西兩派在爭奪基督教首席地位問題上的神學表現。早在公元5-6 世紀間,在西派的西班牙教區的彌撒中,便已出現將信經中" 聖靈來自聖父" 一句念成或寫成" 聖靈來自聖父和子" 的情況。不久,這個在教會史上被稱為" 和子" 句的信經就在西派教會中流行開來,這引起東派教會的憤慨,認為是對正統信仰的篡改,與福音矛盾。為此,拜占庭皇帝利奧三世下令,做了兩個刻有《尼西亞信經》的銀牌,置於羅馬使徒彼得的墓上。而查理曼大帝則於809 年召開的亞亨宗教會議上,下令將" 和子" 句加入《尼西亞信經》中。857 年君士坦丁堡牧首區牧首佛提烏(810-895)將" 和子" 句列為西派教會的五大謬誤之一。以後,兩派教會在" 和子" 句問題上繼續爭論不休,也是導致最終分裂的一個原因。


  此外,在基督教的信仰中,行" 聖餐" 所領受的聖體一直被認為是救世主的聖體血。那麼,基督的身體與血究竟是如何體現在物質中的呢?這一問題是幾個世紀中神學研究的主題。這時期的西派教會在這一問題上又出現了新的爭論。831 年法蘭克帝國神學家巴斯迦修.拉德伯圖著文《主身與血》,提出" 變質說"。認為餅與酒獻給主後,便在實質上變成了基督的肉與血。其他一些神學家則堅持奧古斯丁的傳統理論,反對變質說。11世紀時變質說被西派教會定為正統理論,反對此說的著名神學家貝倫加爾被迫放棄自己的見解,並做了懺悔。同時,在告解聖事方面也出現了有關" 懺罪" 問題的新教規。而東派教會有關對聖餐性質的正統理論,則是由大馬士革的約翰(約675-749)的" 物質變化說" 確立的。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世界民族與文明歷史」】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