診斷新冠第一步:如何正確測量體溫?|健康科普

醫脈通肝臟科 發佈 2020-02-24T17:04:36+00:00

BMC Emerg Med. 2019 Aug 8;19:ofz032.7. Niven DJ, Gaudet JE, et al. Accuracy ofperipheral thermometers for estimating temperature: a systemat

導讀

新冠疫情來襲,全民動員共同抗疫。發熱是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主要的臨床表現之一,也是診斷新冠肺炎的重要依據之一。現在進出小區、地鐵及醫院等公共場所都要測量體溫;體溫是重要的生命體徵,而臨床上對於嚴重感染,測體溫判斷有無發熱是診斷的必要條件之一。

作者丨李勇 蘇州市立醫院呼吸科

本文為作者授權醫脈通發布,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本文重點探討兩個問題:體溫多少算髮熱?怎樣測才更準確?

體溫多少度算髮熱?

人衛版《診斷學》第9版將口腔溫度≥37.3℃定義為發熱。

《臨床診斷學》第3版將發熱定義為:口溫≥37.3℃,腋溫≥37.1℃,肛溫≥37.8℃。

《哈里森內科學》第19版:根據對18-40歲健康人群的研究,平均口腔溫度是36.8℃± 0.4℃,上午6時體溫較低,為37.2℃,下午2-4時體溫37.7℃,因此將上午>37.2℃、下午>37.7℃定義為發熱。

怎麼測更準確?

1. 首先要考慮到人體正常的體溫變異

不同個體之間略有差異,常受內、外因素的影響稍有變動,一般上午體溫較低,下午較高,劇烈運動、進餐後體溫稍高,老年人體溫略低,女性月經前和妊娠期體溫稍高。

2. 其次要考慮到體溫測量的方法。

人類的體溫調節機制可以維持內部體溫(核心體溫,core temperature, Tc)到體表溫度產生一個梯度,體表溫度並不能很好地反映核心體溫,核心體溫才是人體的實際體溫。

肺動脈內血液的溫度可以反映核心體溫,並以此作為金標準,但在臨床實踐中不可能常規開展肺動脈導管檢測,所以將食管內下1/3處的溫度視作核心體溫。

2019年Geneva II等有系統回顧,結論認為正常肛溫36.32–37.76 ℃,鼓膜溫度35.76–37.52, 膀胱內尿液溫度35.61–37.61℃,口溫35.73–37.41,腋溫35.01–36.93℃。

那麼臨床上那個部位測量體溫最準確方便呢?

其實這個問題的本質是哪個部位的外周體溫最能精確反映核心體溫,而臨床上通過肺動脈導管、食道、膀胱與直腸等測核心體溫不可能廣泛開展。

2015年Niven DJ等導入了75個研究(n=8682),核心體溫定義為肺動脈導管、食道、膀胱與直腸等處的體溫;外周體溫定義為鼓膜、股動脈、腋窩或口腔等處的體溫。

同時測量核心體溫與外周體溫並作比較,結果如下(詳見表1):

表1 估計成人/兒童匯總平均外周與核心體溫差異。

結果發現校正後的鼓膜溫度與口腔溫度相對準確,但與核心體溫相比,外周體溫的精確度比較差。

對於發熱患者,外周與肺動脈導管溫度相比,成人與兒童外周體溫分別有-1.44℃~1.46℃與–1.49℃~0.43℃的誤差,研究同時發現外周體溫可明確有無發熱(特異性96%,95%可信區間93%~97%,P<0.001)。但外周體溫判斷低熱時敏感性較差(敏感性64%,95%可信區間55%~72%,P<0.001)。

當感染徵象不典型時,低熱是潛在重要的體徵。儘管低熱不能等於嚴重感染,但如果測量體溫不當,不能早期發現體溫異常則可能影響臨床決策,延遲診斷與治療,最終很可能影響預後。

很多人認為水銀溫度比較準確,電子溫度計誤差較大,其實更推薦電子溫度計,所謂誤差大,主要原因有2個:產品不合格或沒有校正。而水銀有一定毒性,水銀溫度計意外破碎後可導致室內空氣污染,幼兒使用很不安全,歐美很多國家已經淘汰水銀溫度計了。

紅外線額溫計準確性更差了,額頭通常直接裸露在室內外空氣之中,對外界環境的影響比較大,但優點是測溫迅速,更適用於用於機場、海關等大型公共場所的體溫篩查。

當體溫明顯異常時,外周體溫可有上下1~2℃的誤差,因此外周體溫是比較差的體溫篩查方式。而非血管通路的核心體溫(直腸、膀胱與食道)與金標準(肺動脈導管)相比較其一致性準確性較好(表2)。當臨床上診治需要精確測量體溫,測量肛溫適用於絕大多數患者,有導尿管的膀胱測溫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當以上核心體溫無法測量操作時,經校正的電子口腔溫度計(成人)或鼓膜溫度計(兒童與成人)則是相對可靠的替代方案

表2 非血管性核心體溫與以肺動脈導管為金標準比較的匯總平均差

小結

1. 體溫是重要的生命體徵,分為外周體溫(口腔、腋窩、鼓膜、股動脈)與核心體溫(肺動脈、直腸、膀胱與直腸),核心體溫才是人體的真實體溫;

2. 通常可將發熱定義為:口溫≥37.3℃,腋溫≥37.1℃,肛溫≥37.8℃;

3. 肺動脈導管測溫屬於有創檢查,技術要求高,不可能廣泛開展,直腸溫度(肛溫)可以較好反映核心體溫;

4. 當臨床需要精確判斷時,推薦測肛溫,經校正的口溫與鼓膜溫度可作為替代性選擇。

參考文獻

1. 萬學紅. 診斷學(第9版).人民衛生出版社. 2018.

2. 萬學紅. 臨床診斷學(第3版).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15.

3. Harrison`s Principles of Internal Medicine.19th.

4. Wilson J , Harrison T , Isselbacher K ,et al. Harrison's Principles of Internal Medicine[J]. Practitioner, 2001,204(224):831-7.

5. Podsiadło P, Darocha T, et al. Body temperature measurement in ambulance: achallenge of 21-st century? BMC Emerg Med. 2019 Aug 8;19(1):44.

6. Geneva II, Cuzzo B, et al. Normal BodyTemperature: A Systematic Review. Open Forum Infect Dis. 2019 Apr9;6(4):ofz032.

7. Niven DJ, Gaudet JE, et al. Accuracy ofperipheral thermometers for estimating temperatur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meta-analysis. Ann Intern Med. 2015;163:768-77.

8. Weed HG. Review: Peripheral thermometersdo not have clinically acceptable accuracy for measuring core body temperature.Ann Intern Med. 2016 Mar 15;164(6):JC32.

9. Wise J. Rectal thermometer should beused for accurate temperature reading, analysis finds. BMJ. 2015 Nov16;351:h6125.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