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荒」是貨幣經濟的縮影,從宋朝錢荒問題,看宋代的貨幣經濟

清羽傾城 發佈 2020-02-12T05:21:54+00:00

曾經看過有關宋史的書和資料,了解到當時的宋朝經濟現況,書中介紹宋朝「非常缺錢」。這在我看來,宋代是個商品經濟最繁榮的朝代,而且僅從宋亡於外患而非內憂來看,宋代是「不缺錢」的。

曾經看過有關宋史的書和資料,了解到當時的宋朝經濟現況,書中介紹宋朝「非常缺錢」。這在我看來,宋代是個商品經濟最繁榮的朝代,而且僅從宋亡於外患而非內憂來看,宋代是「不缺錢」的。後來更加深入了解,才明白,「不是沒錢,是沒錢」宋缺的是銀,缺的是銅,而不是經濟中的數字

一、錢荒的定義以及解決方案

1、什麼是錢荒

一般來說,一個國家的經濟出現問題,可以分為兩種情況。第一種是國家資金不夠,比如國家財政赤字過大,國家債務太多。這種經濟問題最為常見且貫穿整個歷史。第二個原因是市場上的流通貨幣不足,也被稱為「錢荒」。「錢荒」一般在古代比較常見,現代基本上已經沒有了這種情況。因為流通的貨幣不足,在古代是因為作為貨幣使用的金、銀、銅等金屬不足導致的。商品經濟越發達,貨幣流通就越快,所需要的貨幣就越多。因此不論在古代還是現代,貨幣的製作是一直在進行的項目。

2、錢荒的解決方法

歸根結底,錢荒是因為錢的面值不夠,同時流通需求量大貨幣量不足導致的。只要解決以上兩個問題,錢荒即可解決。第一,古代銅錢錢的面值不夠可以用其他的會金屬來代替。如果用銀、金代替銅錢作為廣泛使用的貨幣。面值越大,人們所需要的銅的量就越少。不過增大面值也需要在一定的合理範圍內

如王莽篡漢後推行的貨幣「金錯刀」,「一刀平五千」就沒有照顧到實際情況。購買力太低,使得相應重量的紙幣甚至不如白紙的價值高。至於貨幣量不足,也可以看到第一條的影子。基於各種原因,紙幣在宋代正式登上了歷史舞台。

北宋仁宗天聖元年(公元1023年),政府宣布印發紙幣即「交子」。「交子」是中國最早由政府正式發行的紙幣,也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的紙幣。因為吸取了各方面的高額貨幣的教訓,加上紙幣是新出的東西,所以一開始的面值並不大。其面額由一貫至十貫不等,發放時臨時填寫。

為了防偽後來又改為印發,有五貫、十貫兩種,不久又改為一貫和五百文。一開始百姓對這麼一張輕飄飄的紙並不買帳,大部分百姓還是認同真金白銀。後來發現交子是的確好用,方便攜帶,而且加蓋朝廷的大章,在任何一家官方銀號里都可以隨時兌換到錢。於是交子慢慢普及開來。交子的出現與普及為宋解除「錢荒」的尷尬作出了不小的貢獻。

二、宋代錢荒的具體成因

宋代出現錢荒是再正常不過的,一件大事的發生往往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與偶然因素,錢荒現象也不例外,多種多樣的原因導致了其的發生。

1、商業發達造成貨幣需求增大

商品經濟發達,宋代從立國之初就一直遭到北方遊牧民族的騷擾,且無法對其組織有利的反擊。具體原因是石敬瑭將燕雲十六州拱手送給了遼,使得宋代的幾百年內宋一直處於無險可守的地步,石敬瑭也因此被稱為「千古罪人」。遼的入侵使得北方百姓無心耕種,農業經濟下滑。與此同時,南方的商業逐漸發展起來,需要更多的貨幣來支撐運作,錢荒自然而然地就出現了。

這種情況在北宋時尚不明顯,因為北方還有大片的土地可供耕種,即使是農業發展受到抑制,農業依舊是經濟發展的「大頭」。至南宋時期,商業貿易對南宋的重要性就大大超過了農業。可以說,此時的貿易已經是國家財政的支柱。至於農業,雖然仍是收入的重要一環,但在關鍵程度上已然落入下風

2、民風使得市場上流通的貨幣變少

中國傳統民風在錢荒的成因中也占有一席之地。一來作為貨幣的金屬尤其是銅在民間用途廣泛。不僅用來做貨幣,還用來鑄造各種佛像、器皿等物。尤其是在許多重要的民間節日中,需要使用銅質的禮器。在日常生活中銅也應用廣泛,直到現在,有的農村人家家裡都有一把熟銅打制的瓢。銅的用途這麼廣泛,很多人就把銅錢煉掉了。

不僅是日常生活的使用,中國古代的小農經濟使每個人都對錢十分謹慎。有了錢不會隨意地花出去,而是存在家裡,如果金額多了會存到銀號里去。就這樣,在市面上流通的貨幣越來越少,加之宋的商業愈來愈發達,此消彼長之下,錢荒就逐漸成為了宋代統治者不可忽視的一個問題。

3、煉銅錢可以獲利

在宋代,人們還利用煉銅來獲利,且收益不少。馬克思曾說:「如果能夠獲得百分之三百的利潤,資本家會踐踏世間的一切法律與道德去追求它」。而在宋代私毀銅錢鑄造器皿是死罪,但人們依然不管不顧,冒著殺頭的風險辦這件事就是因為它獲利極高。據《張方平集》卷二大《論錢禁銅法事》記載:「銷熔十錢,得精銅一兩,造作器物,獲利五倍」。「江浙之民,巧偽有素,銷毀錢寶,習以成風。計一兩所費不過十數錢,器成之日,即市百金。奸民競利,靡所不鑄,一歲之間,計所銷毀,無慮數十萬。兩司所鑄未必稱是。」如此高額的利潤,換做是誰都會心動的。

平民們拿著為數不多的銅錢悄悄地煉,規模也沒有太大,因為他們沒有能力。但地方的豪民與官紳勢力就不一樣了。他們開動大規模的冶煉工廠,僱人沒日沒夜地煉銅。當然,這在朝廷看來是死罪,因此這種大規模的工廠、作坊一般都是開設在地下。政府鑄造大量的貨幣,豪民冶煉更多的貨幣。貨幣鑄造要滿足質量、工藝、防偽等一系列要求。而把這些銅幣融掉成為鐵水的工序顯然更加簡單。鑄的沒有毀掉的多,於是銅錢越來越少。

4、多國共用宋之貨幣

在當時,宋的貨幣並不是只在宋國流通。周邊的遼、金、西夏等國都在使用宋鑄造的貨幣。周邊的國家組成了緊密的貨幣體系,中原大地的銅幣亦大量地流入周邊的其它國家之中,宋可支配的銅幣就少了。而在南宋時期,海上貿易的發展使得宋的銅錢不僅用於四國,還輸出到海外的其它各國,並成為其通行貨幣。實際上,現代也存在幾種貨幣共用於一個國家的現象。當時的交子基本上也只能在國內流通,於其它國家還是只能輸出金銀銅等貨幣。一國的礦產資源被多國所用,自然就導致了錢荒的發生。

5、戰爭賠款及賜外邦財貨

戰爭賠款可不是近代專利,當然,在宋代它們被稱為「歲賜」。就是說不是我打不過你才給你錢,而是我大宋東西太多了看你可憐給你一點。這都是面子上的說法。比較著名的宋代戰爭賠款有「澶淵之盟」,每年給遼銀10萬兩,布20萬匹。更可笑的是這場戰爭是宋占了上風,卻要賠款給遼。周邊的其它國家也趁機向遼索要財貨。比如李元昊建立的西夏,時不時攻打宋朝索取財物。宋就這樣用金錢「招撫四夷」。大量資金輸入別國,自家的金錢慢慢也不太夠用了。

其實給周邊國家的「歲幣」、「歲賜」不至於太影響國家貨幣流通量。因為一來對宋來說這樣的數目還可以承受,二來錢給了他們最終也要回到宋的手中(周邊國家生產力水平低,日常用品都要向宋購買)。但給了海外的遙遠的國家可就是真拿不回來了。宋為了粉飾太平,邀請其它國家前來朝拜宋國,許以重利。其它國家的使團不僅被賜予大量金錢,後來還與宋做起了利潤豐厚的貿易。大量的海外國家如大食等國家被吸引前來朝拜。這種現象愈演愈烈,為多代統治者所使用,直到宋孝宗上台後才被廢除。

三、錢荒的本質

錢荒現象的本質是宋代銅錢的表面價值長期低於其實際價值,宋的商業繁榮又是錢荒出現與爆發的誘因。這一矛盾最終的解決方法是以價值更高的白銀代替銅錢成為主要流通貨幣而解決的。明中葉以後銅錢不再是商品流通中的主幣,於是其名義價值與實際價值之間的矛盾就失去了爆發的基礎,不再凸顯。到了明後期,白銀的儲量也不夠了,但明沒有來的及採取措施就在內憂外患中亡國。雖然宋代各朝不斷出台「銅禁」與「錢禁」法令,但法禁愈烈,貨幣違禁現象愈嚴重,說明這些法令在客觀上來說是錯誤的。只有順應形式因勢利導才是解決宋貨幣問題的有效方法

四、總結

「錢荒」的出現是宋代貨幣經濟的一個縮影。它代表了社會經濟繁榮背景下貨幣購買力下降導致的一系列問題。從根本上來說,「錢荒」是積極現象,它代表國家經濟的上升。同時也促進了貨幣體系的自我升級。因此從出現「錢荒」現象來看,雖然其出現的原因多種多樣,但最重要的是宋國家經濟的提升。

參考文獻:

1、《貨幣史研究》

2、《湖北大學學報》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