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過敏性疾病一覽,含症狀表現及用藥

壹號醫學視頻 發佈 2020-01-24T15:56:56+00:00

過敏性疾病過敏性疾病又稱變態反應性疾病。指有接觸(吸入、注入、食入、觸摸等)致敏物質引起過敏反應或變態反應的疾病。可能局部發病或累及多系統發病,如不能正確處理將會使機體受到傷害。是常見病、疑難病、多發病。 世界衛生組織將過敏性疾病列為21世紀最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之一。

過敏性疾病

過敏性疾病又稱變態反應性疾病。指有接觸(吸入、注入、食入、觸摸等)致敏物質引起過敏反應或變態反應的疾病。可能局部發病或累及多系統發病,如不能正確處理將會使機體受到傷害。是常見病、疑難病、多發病。

世界衛生組織將過敏性疾病列為21世紀最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之一。隨著全球工業化程度的不斷提高,過敏性疾病諸如特異性皮炎、食物過敏、過敏性鼻炎、哮喘等發病率逐年提高,已經成為影響人類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國內外文獻數據統計,過敏性鼻炎影響全球20%的成年人、40%的兒童;全球每年約18萬人因為哮喘引致死亡,中國的死亡率為十萬分之36.7,位居全球第一。

常見過敏性疾病一覽

常見症狀:主要在鼻、眼部、呼吸道、皮膚,可見鼻黏膜蒼白水腫、眼結膜充血、胸悶、呼吸困難、濕疹、扁平丘疹等症狀。食物引起的變態反應,還可出現唇腫、口腔疼痛、舌咽腫、噁心、嘔吐等。

常見疾病:分為速髮型、免疫複合型、細胞毒型、遲髮型過敏疾病,按部位分主要類型有皮膚過敏反應、呼吸道過敏反應、消化道過敏反應及過敏性休克等,如下表。


警惕!發病人群低齡化

近年來研究顯示,過敏性疾病呈持續上升趨勢,已成為危害兒童身心健康的一種常見的慢性疾病。

調查資料顯示,重慶兒童過敏性疾病患病率 1999~2009年10 年間上升了4.2%。

2016 年,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婦幼保健中心一項研究表明,我國0~24 月齡嬰幼兒曾發生或正在發生過敏性疾病症狀的比例為40.9%,而過敏性疾病的現患率為12.3%。

2017年世界衛生組織調查,4歲以上的兒童哮喘發病率增加了160%。

《中國城市嬰幼兒過敏性疾病流行病學調查》顯示,1999年中國大陸0至24月齡嬰幼兒過敏性疾病總患病率為3.5%,2009年增至7.7%,2016年則增至12.3%,17年內增加了近3倍,相當於每8個嬰幼兒就有1個過敏。

由國家衛健委、中國疾控中心以及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共同發起的過敏大樣本流調正在進行,目前的數據顯示:中國濕疹的發病人數大概在1.5億~2億之間,兒童濕疹特別是特應性皮炎在北京上海這類一線城市的發病率是12.96%。

兒童是最容易發生過敏的人群,也是我們最需要關注的人群,早期關注兒童過敏是非常重要的。是什麼原因導致過敏發生率呈持續上升趨勢?


生活中常見過敏原

速髮型(Ⅰ類)——IgE引起的過敏反應

細胞毒型(Ⅱ類)——IgG、IgM介導的細胞毒型超敏反應(紫癜)

免疫複合型(Ⅲ類)——抗原抗體結合形成免疫複合物,激活補體及細胞成分

遲髮型(Ⅳ類)——依賴於T細胞

生活常見的過敏原如下表:


醫生須注意

過敏發生的機率越來越高,這裡提醒基層醫生們在診斷常見疾病時要多方面考慮。過敏性疾病涉及各個學科和器官,呼吸道、耳鼻喉、皮膚、胃腸道等都可以表現出不同的臨床症狀和特徵。

■ 注意要點

常見的過敏症狀對應的過敏類型需掌握,鑑別類型選擇治療方法。

確定過敏後與患者或年幼患者家屬及時溝通,確定/排查過敏原。

一些常見症狀如反覆咳嗽、常打噴嚏、常流涕、鼻塞、鼻癢等,不能確診其他疾病時考慮過敏的可能。

年幼患者不能表達,就診時詢問或觀察患兒行為如:揉鼻、揉眼、抓撓、大哭等,觀察身上痕跡如抓痕。綜合判斷是否有過敏可能。

嬰幼兒患者腹瀉,注意各類腹瀉的鑑別,如有腹瀉、便血、反覆嘔吐、經常排氣多,考慮胃腸道過敏可能,易與其他類型腹瀉誤診。

反覆發生的口唇症狀(唇、口周有水腫、瘙癢等症狀)輕微不明顯也不容忽視,部分輕微過敏反應易被忽略。

嚴重過敏性疾病如無治療條件建議轉診。

用藥前必須詳細詢問患者有無藥物過敏史和過敏性疾病史,使用動物血清前必須詳細詢問有無動物血清注射史。沒有過敏史和動物血清注射史的患者,需做皮膚過敏試驗(以下簡稱皮試);在做皮試及脫敏試驗時,應準備好腎上腺素、氫化可的松等藥物,以備急需。

在用藥時,發生過敏反應會急救,步驟如下:


■ 治療推薦(僅供參考)

治療原則:去除過敏原,給予抗過敏藥物治療或脫敏治療。

常用藥物:抗組胺藥、皮質類固醇激素、鈣神經營養素抑制劑。

當無法迴避變應原或有效地控制變應原以及藥物不能緩解特應性疾病的症狀,可試行過敏原免疫治療(也稱為脫敏式減敏)。常年堅持注射,臨床可獲最佳效果。

治療:主要是給予對症治療,如選用抗過敏藥物、應用免疫抑制劑等;如果有感染,可選用抗菌素;腹痛及關節疼痛者給予鎮痛等對症處理。劇烈瘙癢可使用緩解藥物(外用)……

本文首發:華醫網

責任編輯:風禾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