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見三明治,不見肉夾饃:「制式野餐」的走紅之路丨睡前聊一會兒

人民日報評論 發佈 2020-05-08T17:02:32+00:00

春天何其美好,春日又何其短暫,許多人選擇野餐來盡享春光。正如一位博主所說,朋友圈裡的野餐,關鍵不在「野」,也不在「餐」,而是在好看。

睡前聊一會兒,夢中有世界。聽眾朋友,你好。剛剛過去的五一假期,想必大家在朋友圈裡總能見到幾個外出野餐的朋友。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件事。

春天何其美好,春日又何其短暫,許多人選擇野餐來盡享春光。「野餐熱」背後,記錄著人們對於自然的嚮往與熱愛。與往年朋友圈零星可見的野餐相比,今年的疫情成為野餐頻頻出現的放大器。畢竟,長期的居家生活,使得人們渴望走近自然的心情蓬勃而起。在明媚的陽光和新鮮的空氣中來一次野餐,正是嚮往外出的一個宣洩口。

不過,社交時代的野餐,更添了一份「數字」風味。正如一位博主所說,朋友圈裡的野餐,關鍵不在「野」,也不在「餐」,而是在好看。在春風和煦的綠色原野上,一張格子花桌布,西餐的刀叉、幾盤精緻水果、幾件西式點心、有時還帶著一瓶紅酒;有的參與者則拗出各種姿勢,希望在圖片中展示自己最美好的一面。對於一些人而言,這些朋友圈展示出的美圖,是春日野餐最重要的成果之一。標配的布置、炫麗的食物,搭建起美好生活的場景,如果不通過社交媒體展示一番,似乎總覺得有些許缺憾。

這類「制式野餐」的流行,與電商平台和網絡社區的推動不無關係。在各式生活類社區里,「野餐」已經成為一門「顯學」,僅一個社交購物平台就有超過10萬篇野餐話題的文章。從野餐籃、戶外墊,到保險箱、吊床,某網購平台上主打「精緻野餐道具」的商戶,不少也獲得了成千上萬的成交量。當人們通過各種網絡攻略弄明白「野餐需要準備什麼」,往往就可以在電商平台一鍵下單;看清楚哪裡景色宜人、適合野餐,便可以打點裝備、隨時出發。這種便利極大激發出人們野餐的熱情。

圖片來源:搜狐網

細心的人發現,朋友圈裡的不少野餐都很「洋氣」:只見三明治,不見肉夾饃;只見三文魚,不見辣鴨脖……的確,相比中國,西方社會形成了更為成熟定型的野餐文化。《野餐史》作者沃爾特·利維認為,近代以來,野餐的出現伴隨著村莊沒落、城市興起。在歐洲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進程中,生活在鋼鐵森林中的人對大自然產生更深的嚮往,於是乎,帶著食物飲料、舉家前往郊野或者公園,享用一頓與自然共生的下午茶,既昭示著市民生活的富裕與閒暇,也內化為很多人的生活方式。經過影視作品和社交網絡的傳播,這樣的野餐也走到了更多的國家和地方。

事實上,對自然的嚮往是人類共通的感情,野餐也從不只有一種形式。流傳千古的《蘭亭集序》,源自一場會稽山陰的「曲水流觴」,這不也是中國歷史上一次被永久銘記的「野餐」?在今天的西藏,淳樸的藏族人依舊保留了「過林卡」的傳統,每到春暖花開的日子,雪域高原上的藏族同胞都會帶著食物舉家來到公園、郊野,沐浴著春光席地而坐,吃東西唱歌玩耍,盡情享受這場和春天的「約會」。

拋卻具體的形式,野餐其實是人們對於自然的一次「表白」。當人們第一次嘗試野餐的時候,心中或許就懷揣著和大自然來一次親密接觸的嚮往。但除了「制式野餐」,我們的眼界不妨放得更寬一些,或許不那麼精緻,但可能會更加真誠。無論是一次周末登山、一次假期徒步,還是到農村體驗生活、感受農業生產,親近自然的方式有千萬種。告別模板、拒絕套路,放下種種包袱,省卻籌備煩勞,感受自然的精微律動,感受陽光的和煦溫暖,或許能讓我們和自然貼得更近。

既然希望親近自然,何妨讓表現更加自然?很多時候,自然的美感,或許正來自豐富的多樣性,來自每個偶然邂逅的瞬間,來自與萬物生長的那種久別重逢。

這正是:綠樹紅花愛春光,紛紛出遊野餐忙。玩法不必一個樣,自然而然又何妨?

大家晚安。

(文 | 徐馭堯)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