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視幽門螺桿菌感染的基層規範化診療

中華醫學信息導報 發佈 2020-05-31T03:38:36+00:00

我國是Hp感染和胃癌發病「雙高」國家,Hp感染率高達50%,胃癌發病率居我國惡性腫瘤第2位,全球42.6%的胃癌新發病例和45.0%的死亡病例發生在中國。

推薦理由

幽門螺桿菌(Hp)感染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和胃癌的重要致病因素。我國是Hp感染和胃癌發病「雙高」國家,Hp感染率高達50%,胃癌發病率居我國惡性腫瘤第2位,全球42.6%的胃癌新發病例和45.0%的死亡病例發生在中國。規範診治Hp感染對降低我國胃癌發病率及推進健康中國的建設具有重要意義。多數Hp感染者首診於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衛生院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而當前基層醫生在Hp感染診治過程中存在一些不規範之處甚至誤區。為此,中華醫學會組織消化病學和全科醫學專家,參考國內外最新的Hp診治共識、指南等,編寫了《幽門螺桿菌感染基層診療指南(2019年)》,以進一步規範基層醫療機構對Hp感染的診治,同時還制定了符合基層醫生臨床實踐需求、更簡潔易懂的《幽門螺桿菌感染基層診療指南(實踐版·2019)》,兩個指南同期發表於2020年第5期《中華全科醫師雜誌》。

主要內容

《幽門螺桿菌感染基層診療指南(2019年)》系統、全面地闡述了Hp感染致病機制、臨床表現、檢測、根除方案等方面內容;尤其突出了基層醫療機構Hp感染疾病管理,詳細闡述了篩查對象、方法、隨訪評估及健康教育,並附有相關的實踐流程圖。

臨床表現

Hp感染後機體難以自發清除,如不進行治療,往往造成終生感染,即長期存在慢性活動性胃炎。其感染可導致不同結局:從無症狀的慢性活動性胃炎、消化不良(約10%)、消化性潰瘍(10%~15%)直至胃惡性腫瘤(約1%)。Hp感染也與一些胃腸外的疾病發生有關,如不明原因缺鐵性貧血、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等。

診斷方法

(1)侵入性方法:包括組織學檢測、快速尿素酶試驗(RUT)、Hp培養和聚合酶鏈反應檢測。胃鏡檢查如需活檢,若患者無活檢禁忌,臨床上推薦RUT檢測Hp,病理組織學檢測可作為備選。(2)非侵入性方法:包括尿素呼氣試驗(UBT)、Hp糞便抗原檢測和血清學檢測。其中UBT是推薦的方法,具有檢測準確性相對較高、操作方便和不受Hp在胃內灶性分布的限制等優點。

診斷標準

符合下述3項之一者可判斷為Hp現症感染:①胃黏膜組織RUT、組織切片染色或細菌培養3項中任一項陽性。②13C或14C-UBT陽性。③糞便Hp抗原檢測(經臨床驗證的單克隆抗體法)陽性。血清Hp抗體檢測(經臨床驗證、準確性高的試劑)陽性提示曾經感染,從未治療者可視為現症感染。

治療所有Hp陽性者均有必要治療。除含左氧氟沙星的方案不作為初次治療方案外,根除治療不分一線、二線,應儘可能將療效高的方案用於初次治療。我國多數地區推薦經驗性鉍劑四聯治療方案療程為14d,除非當地的研究證實10d治療有效(根除率>90%)。根除方案中抗菌藥物組合的選擇應參考當地人群的Hp耐藥率和個人抗菌藥物使用史。此外,方案的選擇應該權衡療效、費用、潛在不良反應和藥物可獲得性,做出個體化抉擇。

轉診建議

(1)診斷懷疑Hp相關疾病,但當地無法進行Hp感染檢測。(2)1次正規根除Hp治療失敗,當地不具備行藥敏試驗的條件。(3)抗菌藥物種類不全。

篩查建議

篩查對象:(1)胃癌高發區人群(年齡>14歲)。(2)胃癌高風險個體(年齡>14歲):早期胃癌內鏡下切除術後、有胃癌家族史、已證實有胃黏膜萎縮和/或腸化生或來自胃癌高發區等均屬於胃癌高風險個體。篩查方法以非侵入性檢測為主,如患者有胃癌報警症狀(包括消化道出血、嘔吐、消瘦、上腹部包塊等)或屬於胃癌高風險個體,建議聯合內鏡進行早癌篩查等。

隨訪評估

所有患者均應在根除治療後行Hp複查,評估應在根除治療結束後4~8周進行,建議胃癌高風險人群根除治療後定期隨訪檢測Hp。一般採用非侵入性方法檢測,UBT是最佳選擇。

——原文:中華醫學會,中華醫學會雜誌社,中華醫學會全科醫學分會,等.幽門螺桿菌感染基層診療指南(2019年)[J].中華全科醫師雜誌,2020,19(5):397-402.DOI:10.3760/cma.j.cn114798-20200223-00158

編輯:王麗

排版:鄭夢瑩

《中華醫學信息導報》2020年10期第8版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