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百年來最致命的十大傳染病

科學畫報 發佈 2020-03-01T00:37:03+00:00

天花是最古老也是死亡率最高的傳染病之一,傳染性強,病情重,沒有患過天花或沒有接種過天花疫苗的人,均能被感染,主要表現為嚴重的病毒血症,染病後死亡率高。


文/曉陽


1 天花

近百年來患者死亡數:3億~5億

天花是由天花病毒感染人引起的一種烈性傳染病,痊癒後可獲終生免疫。天花是最古老也是死亡率最高的傳染病之一,傳染性強,病情重,沒有患過天花或沒有接種過天花疫苗的人,均能被感染,主要表現為嚴重的病毒血症,染病後死亡率高。最基本有效而又最簡便的預防方法是接種牛痘。

天花曾經是讓人聞之色變的恐怖疾病。公元165年至180年,天花病毒引發的「安東尼瘟疫」致使三分之一羅馬帝國本土人口死亡;公元211年至266年間,瘟疫再次暴發,強大的羅馬帝國傾覆。16世紀天花傳入美洲後造成了上百萬感染者,直接導致了阿茲特克文明的毀滅。

天花病毒在歷史上的殺人總數遠超人類所有戰爭的總和。藉由飛沫傳播、間接接觸傳播,天花病毒以其20%~50%的超高致死率,僅在20世紀就令3億~5億患者死亡。1979年10月26日,世界衛生組織在肯亞首都內羅畢正式宣布全世界已經正式消滅了天花。


2 結核病

近百年來患者死亡數:超過2億

結核病是由結核桿菌感染引起的慢性傳染病。結核菌可能侵入人體全身各種器官,但主要侵犯肺臟,所以也常稱肺結核病。世界上約有三分之一的人口感染結核桿菌,但其中只有很小一部分人會患上結核病。免疫系統較弱的人患結核病的風險更高。愛滋病毒攜帶者患活動性結核病的可能性是常人的約26~31倍。

目前,每年全球有超過百萬人死於結核病。2015年,共有180萬人死於結核病(包括40萬愛滋病毒攜帶者);2017年,1000萬人患有結核病,160萬人因該病死亡;2018年,全球結核病死亡數約124萬。結核病位居全世界前10位死因之列,排位在愛滋病和瘧疾之前。

全球結核病發病率每年下降大約2%。在2000年至2017年期間,估計有5400萬人的生命通過結核病診斷和治療得以挽救。到2030年遏制結核病流行是可持續發展目標中的衛生相關目標之一。


3 流感

近百年來患者死亡數:超過1億

1918年3月4日一處位於美國堪薩斯州的軍營發生流感,接著中國、西班牙、英國等除澳洲以外的各大洲都發生了流感。當時的症狀只有頭痛、高燒、肌肉酸痛和食欲不振而已。但到了1918年秋季則在全球大量爆發,至1920年春季,在全世界造成約10億人感染,大約死亡5000萬~1億人。因為這場大流感,導致參戰各國都沒有額外的兵力作戰,最終在死亡的陰影下,第一次世界大戰倉促落幕。

1920年之後的100年來,流感所致死亡的總和可能已經超過了1918年流感所致的死亡人數。流感作為一種急性呼吸道傳染病,並不僅僅是一場普通的感冒。流感病毒可引起人、禽、豬、馬、蝙蝠等多種動物感染和發病,是人流感、禽流感、豬流感、馬流感等人與動物疫病的病原。流感病毒直接侵襲人體的呼吸系統,可引起病毒性肺炎、繼發細菌性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徵、休克、瀰漫性血管內凝血等多種威脅生命的嚴重併發症。

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全球範圍內,每年流感季節性流行可導致65萬例死亡,相當於每48秒就有1人因流感死亡。現在,每年全球因流感的死亡人數在百萬以上。下呼吸道感染是目前全球感染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比如,2016年下呼吸道感染導致250萬人死亡。2019年9月,美國爆發了大規模的甲乙混合型流感,截至目前,美國至少有2200萬人感染,死亡人數超過1.2萬人。


4 瘧疾

近百年來患者死亡數:超過8000萬

瘧疾是人類歷史上最早有文字記錄的疾病之一。瘧疾的英文Malaria源於義大利語,有「壞空氣」的意思,古羅馬人認為瘧疾是沼澤地散發出的濁氣引發的,在中國古代稱為「瘴氣」。

瘧疾是一種由寄生蟲引起的威脅生命的疾病,通過受感染的雌蚊叮咬傳至人類,近百年來導先後致數十億人被感染,超過5000萬人死亡。瘧疾是至今仍在大規模暴發的傳染病之一。比如,2017年全球共發生2.19億瘧疾病例,43.5萬名患者死亡。非洲繼續承受全球90%以上的瘧疾負擔,。

自2016年8月以來,中國未發生一例本土瘧疾病例。這在歷史上瘧疾曾造成巨大損失的國家是一項輝煌的成就。在20世紀40年代,中國估計每年有3000萬瘧疾病例,30萬人死亡。中國科學家屠呦呦等人發明的青蒿素在全球範圍內已治療2億多人,共挽救620萬人的生命。


5 麻疹

近百年來患者死亡數:超過5000萬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最具有傳染性的呼吸道疾病之一。麻疹主要感染兒童,患者是唯一的傳染源,傳染期一般在患者出疹前後5天內,傳播途徑主要是通過咳嗽、噴嚏、與病人密切接觸或直接接觸病人的鼻咽分泌物傳播。

麻疹的危害在於其傳染性極高。如果一位麻疹病人在一個房間裡咳嗽,那麼兩小時之後,沒有防禦能力的人就有97%的機率受到感染。有數據顯示,一位患者能傳染12~18個沒有抵禦能力的人。

在20世紀60年代使用疫苗前,麻疹在世界各地廣泛流行,每年發生3000~4000萬病例,每年死亡人數超過80萬。為兒童接種麻疹疫苗是預防和控制麻疹最有效的措施。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估計,2000年至2016年期間,麻疹疫苗接種工作使全球麻疹死亡率下降了84%,減少了2040萬例死亡的發生。


6 輪狀病毒腸胃炎

近百年來患者死亡數:超過4500萬

輪狀病毒性胃腸炎是導致世界各地兒童發生嚴重腹瀉病的最常見原因。

輪狀病毒是一種雙鏈核糖核酸病毒,屬於呼腸孤病毒科。它是嬰兒與幼兒腹瀉的單一主因,幾乎世界上每個人在小時候都曾感染過輪狀病毒至少一次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 2008 年的估計,每年大約有 45萬名 5 歲以下兒童死於疫苗可預防的輪狀病毒感染;其中絕大多數生活在低收入國家。


7 愛滋病

近百年來患者死亡數:3600萬

1981年6月5日,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在《發病率與死亡率周刊》上登載了5例愛滋病病人的病例報告,這是世界上第一次有關愛滋病的正式記載。1982年,這種疾病被命名為「愛滋病」。不久以後,愛滋病迅速蔓延到各大洲。

短短40年,愛滋病已造成全球3600多萬人死亡。2018年,全球死於愛滋病的人仍多達77萬。目前在全世界範圍內仍缺乏根治HIV感染的有效藥物,也無預防愛滋病的有效疫苗,因此最重要的是採取預防措施


8 霍亂

近百年來患者死亡數:超過1500萬

霍亂,是由霍亂弧菌引起的烈性腸道傳染病,為我國甲類傳染病,也是國際檢疫傳染病。霍亂是一種古老的烈性傳染病之一,曾在世界上多次大爆發。

霍亂真正從地方疫病演變為全球性疾病始於19世紀。1817年,印度傑索爾暴發霍亂,5年時間裡它通過商船傳播到了泰國、印度尼西亞、中國、日本等亞洲地區。其主要症狀為劇烈的腹瀉和嘔吐,可引起嚴重脫水和急性腎衰竭,死亡率甚高。僅僅印度,在19世紀就死亡3800萬人。

1961年,出現了第七次霍亂大流行,這次大流行與前六次不同的是由埃爾托生物型霍亂弧起,菌源的變化導致流行性病學防控更加困難,也造成了世界範圍內更大面積的感染。1961年,從印尼蘇拉威西島向周邊地區蔓延, 波及 140 多個國家, 報告病例至少有 350 萬例。直到今日, 全球每年仍有約 10 萬人死於霍亂。


9 鼠疫

近百年來患者死亡數:超過1000萬

鼠疫也稱黑死病,是由鼠疫耶爾森菌感染引起的烈性傳染病,屬國際檢疫傳染病,也是我國法定傳染病中的甲類傳染病,在39種法定傳染病中位居第一位。

在1347年至1353年的短短六年時間裡,鼠疫奪走了約2500萬歐洲人的生命,占當時歐洲總人口的三分之一。中國明末也發生過駭人的鼠疫。崇禎十六年(1643),腺鼠疫變異為死亡率接近百分百的肺鼠疫,明末史學家夏燮在其《明通鑑》中記載:「京師大疫,死者無算。」據稱這時京師的死亡人數日以萬計,慘象至於「死亡枕藉,十室九空,甚至戶丁盡絕。」等李自成進京時,北京已然「人鬼錯雜,日暮人不敢行。」

第三次鼠疫大流行全世界範圍內的死亡人數達千萬人以上。第三次鼠疫大流行從19世紀末20世紀初開始的。這次疫情總共波及亞洲、歐洲、美洲和非洲的六十多個國家,全世界因鼠疫死亡達千萬人以上。此次疫情流行傳播速度之快、波及地區之廣,遠遠超過前兩次大流行。


10 登革熱

近百年來患者死亡數:未知

登革熱是登革病毒經蚊媒傳播引起的急性蟲媒傳染病,主要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流行,我國廣東、香港、澳門等地是登革熱流行區。典型的登革熱臨床表現為起病急驟,高熱,頭痛,肌肉、骨關節劇烈酸痛、部分患者出現皮疹、出血傾向、淋巴結腫大、白細胞計數減少、血小板減少等。

登革熱大量出現在城市貧困地區、郊區和農村,但也影響到熱帶和亞熱帶國家較富裕的居民區。登革熱是一種蚊傳病毒性感染,引起重流感樣症狀疾病,有時還可能造成致命併發症,稱作重症登革熱。

在過去50年中,登革熱的發病率增加了30倍。目前在100多個國家流行此病,估計每年發生高達5000萬至1億例感染,死亡率在0.1%以下。



轉載請保留作者,註明轉載自科學畫報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