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的「大流感」帶給我們的抗疫啟示——讀《大流感》一書有感

中華醫學信息導報 發佈 2020-05-10T08:59:11+00:00

2020年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肺炎疫情嚴重打亂了全世界人民的正常生活,這場疫情的影響面之大、波及範圍之廣、破壞力之強,讓我們不由得想到百年前另一場全球性的傳染病——1918年大流感。

► 張寧芳博士

撰寫 |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 張寧芳

2020年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肺炎疫情嚴重打亂了全世界人民的正常生活,這場疫情的影響面之大、波及範圍之廣、破壞力之強,讓我們不由得想到百年前另一場全球性的傳染病——1918年大流感。美國作家、歷史學家約翰·M·巴里的著作《大流感——最致命瘟疫的史詩》(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13年)為我們重現了發生在1918年的這場世紀大流感。該書以引人入勝、旗幟鮮明的風格,探討了政治、科學和道德的邊界,兼有科學的思考、歷史的厚重和小說的生動,問世以來備受媒體好評,曾被美國科學院評為年度最佳科學/醫學圖書。在書中,作者通過細緻描述,展示了大流感中政府官員、醫學工作者和科學家們的群像,他們面對來勢洶洶的傳染病表現出超凡的勇氣和果敢,通過再次審視抗疫舉措的得失之處,為我們重新考量這段醫學發展史上的重大事件提供了獨特視角,也為全球化浪潮下的今天,世界各國如何應對公共衛生領域的突發重大事件提供諸多有益的啟示。

據作者研究,1918年大流感奪去了全世界約5000萬至1億人的生命,而當時世界總人口為18億,這一比例遠超出令人為之色變的愛滋病等痼疾,1918年大流感的危害程度可見一斑。這場流感的可怕之處在於它發展迅速,破壞性極強,在極短時間內就造成大量死亡,給各國醫療衛生系統造成遠超負荷的巨大壓力,醫院床位、醫護人員都不堪重負,甚至殯儀館的棺材都告罄。

在這些直接的破壞性影響之外,大流感還對整個社會造成了更深層次的破壞,引發了劇烈的社會經濟和秩序動盪。這場大流感不同於以往,它主要攻擊年輕人,在軍營中、輪船上,一個個正處盛年的鮮活生命突然逝去,對熟悉的人們形成巨大心理衝擊。對未知的恐懼、無處不在的謠言,衝垮人們最後的信仰和心理防線,負面情緒裹挾著每個普通人。另一方面,由於疾病的快速蔓延,對國內生產和國際貿易造成重大衝擊,重創了世界各國社會經濟,對於剛剛經歷「一戰」的世界各國蒙上深深的陰影。作者以細緻的筆觸,生動的述說,對整個疾病的大流行,社會心態,上至政府官員、下至普通民眾的種種情形作了全景式的描繪,再現了1918年美國政治、社會、科學和醫學界的立體畫卷。

巨大的破壞性是這場大流感令人印象深刻的一面,而作為硬幣的另一面,流行病的暴發也成為醫學革命的契機。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由韋爾奇引領的美國醫學革命得到了有力助推,醫學教育、研究、技術以及執業規範經由科學篩選而得以促進。為了拯救生命,美國的科學家們把目光投向了本源的問題:流感的流行病學,即它會如何表現又如何傳播;流感的病理學,即它在人體內做了什麼和疾病發生的精確過程;以及流感的病原體究竟是什麼。科學家們在實驗室孜孜以求地投入對疾病本身的研究,他們對問題的探索過程為醫學科學研究的開展奠定了堅實基礎,推動了基礎科學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在洛克菲勒基金會的支持下,疫苗的研製、抗毒素的發展都可以追溯到當時。

在與病魔搶奪生命的關口,醫務工作者,也包括社會組織的成員都展現出了人性的光輝。醫務工作者面對未知的疾病、死亡的恐懼,沒有退縮,以巨大的勇氣投入對生命的救治。在暴發初期,醫務人員的死亡率極高,但這並未嚇退他們戰鬥的腳步,相反,不少醫學生和紅十字會等公益組織成員自發加入,前赴後繼地投入對患者的救治。

不僅如此,經歷了重大考驗的美國醫學界,重新反思醫學教育的現狀,他們看到當時美國醫學院在生源質量、培養過程中的不足和缺失,重新審視醫學教育只重應用,輕視基礎知識和實驗室研究的現狀,對照歐洲先進醫學教育的經驗,對美國的醫學教育進行了重大改革,從而推動了醫學人才培養體系產生技術性變革,並使整個社會對公共衛生和預防事業有了更多的重視和投入。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也是流行病帶給整個人類社會的另一種印記。

今天我們身處在一個高度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國際間商貿往來、文化交流、人口流動日益頻繁,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是否會暴發新一輪全球流行性疾病?如果會,它會有多危險?我們又該如何做好充分準備?第一個問題的答案是肯定的,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傳播早已衝破人種與國界,在全球五大洲蔓延,造成的影響和破壞力也是史無前例。對於這樣的全球性流行病,我們該如何更有效地預防和控制,思考這些問題在今天更有現實意義。對此作者提出了以下幾方面建議:

首先,必須更好發揮世界衛生組織(WHO)的領導作用。WHO是個典型的官僚機構,但其在遇到困難和挑戰時表現出的能力和價值已得到體現。在當下,全球性流行病的暴發將帶來更深更廣的影響,各國間需要加強溝通合作,積極採取行動,以嚴肅負責的態度積極參與到信息監控系統中,來合作應對流行病的調查研究,這是全球化時代一個不能繞開的問題,它不僅需要政治和外交的努力,更需要科學家和醫務工作者的參與。

流行病作為威脅人民健康和生命的重大公共衛生事件,也是對整個社會治理體系的重大考驗。政府官員、科研人員、普通民眾在其中處於不同的立場,但有一點應形成共識,那就是信息渠道的暢通是阻止謠言的最好方法。對於疾病的未知、死亡的恐懼,並不會縮小事件的影響。無論真相多麼恐怖,領導者都必須將其公之於眾,只有這樣,才能使公眾不為流言所操縱,打破對未知的恐懼和蒙昧。因此,及時有效的信息公開是應對公共衛生事件的重要一環,這一點也是政府、媒體需要深入研究思考的課題。

此外,各國應考慮在此類流行病的預防和控制上投入資金從事相關基礎設施以及科研力量。流行病的暴發對各國衛生系統都是一個重大考驗,醫院病床的使用效率、呼吸機的配比,抗生素的儲備、甚至注射針頭的供給,這些資源的規劃和投入是醫療系統管理的大問題。從長遠來看,對病毒機制的研究和疫苗的研發是一個關鍵性問題。這需要基礎性研究的巨大資金、人員、設備投入,而疫苗的生產技術、管理、分配則考驗實際應用層面的操作能力。

我們生活的世界並不完美,新冠肺炎、H7N9、SARS、大流感……這些公共衛生突發事件威脅著全球人民的生命安全和健康,也威脅著整個世界的正常秩序。如果要問今天的我們對於未知的新的疾病流行是否有了充分的準備,作者認為我們的努力還在路上,加強國際間合作交流,如何有效發揮公共衛生應急機制,如何加強疫苗研發的效率、提高救治病患的水平,這些都是今天的我們需要繼續探索和努力的課題,也是《大流感》一書帶給我們的思考空間。

編輯:孫陽鵬

排版:鄭夢瑩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