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風濕患者竟然需要輸血治療,這是怎麼回事?

韋尼醫生 發佈 2020-06-03T19:51:12+00:00

但風濕科的老患者吳阿姨最近卻接受了輸血治療,這是怎麼回事呢?吳阿姨患類風濕關節炎已有5年了,由於病情複雜頑固,期間接受過激素、生物製劑、免疫抑制劑等多種藥物治療,但症狀仍時好時壞。

一提到類風濕關節炎,相信絕大多數人第一反應是反反覆復的關節疼痛與常年累月的服藥。但風濕科的老患者吳阿姨最近卻接受了輸血治療,這是怎麼回事呢?


吳阿姨患類風濕關節炎已有5年了,由於病情複雜頑固,期間接受過激素、生物製劑、免疫抑制劑等多種藥物治療,但症狀仍時好時壞。這段時間吳阿姨病情又有反覆,但由於種種原因一直沒有去醫院就診,想自己在家吃點藥就能扛過去。


由於老伴走的早,吳阿姨一個人住,孩子忙於工作也不能前來照顧,再加上關節變形活動不便,吳阿姨在日常飲食上比較簡單隨意。由於這一段關節疼痛加重,吳阿姨更是食慾欠佳。就在一周前的晚上,吳阿姨在衛生間洗漱時突然暈倒,幸好及時給兒子打了電話,被送到急診後轉入風濕科病房治療。


令醫生吃驚的是,除了類風濕因子上千、血沉及C反應蛋白都接近一百外,吳阿姨的血紅蛋白竟然只有40g/l,已屬重度貧血。醫生立即給予吳阿姨輸血治療,並通過檢查排除了消化道出血、急性心腦血管病等危急重症。經過治療後,吳阿姨精神已有好轉,可她始終不明白自己為什麼會出現重度貧血。


按照她的話說,自己雖然吃飯少也不規律,但也會吃肉、蛋、奶,不至於出現重度貧血。風濕科醫生告訴吳阿姨,她的貧血是類風濕關節炎引起的,屬於血液系統併發症。吳阿姨更糊塗了,難道類風濕關節炎還能引起貧血?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


1.貧血是類風濕關節炎常見的併發症之一


類風濕關節炎雖然以關節腫痛為主要症狀,但卻是一種全身性疾病,可以造成多系統、多臟器損害,這也是大多數風濕免疫病的共同致病特點,而血液系統是風濕免疫病最容易損害的系統之一。



在引起血液系統損害的風濕免疫病中,最多見的是系統性紅斑狼瘡,其次就是類風濕關節炎。超過50%的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在病情進行過程中會出現不同類型的血液系統損害,其中貧血最為多見,可達60%以上,此外也可表現為白細胞減少、血小板減低等。但由於此類貧血多為輕中度貧血,病程進展緩慢,臨床表現多不突出,極易被醫生及患者忽視,而將其歸因為營養不良導致,僅以營養支持治療。


2.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發生貧血的主要原因


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出現貧血大多屬於慢性病性貧血,這是一種繼發於慢性感染、炎症和腫瘤的一種貧血類型,在原發性病理因素刺激下體內紅細胞壽命縮短、鐵代謝障礙、血紅蛋白生成減少,同時骨髓對貧血的代償性增生反應受到抑制。


類風濕關節炎患者體內長期存在慢性炎症,因此也可以發生慢性病貧血。此外,自身免疫溶血性貧血及缺鐵性貧血也是導致類風濕關節炎患者貧血的原因。患者體內抗原抗體複合物可以附著於紅細胞膜,導致紅細胞破壞增加,而腫瘤壞死因子-α、白細胞介素-1、白細胞介素-6等致炎因子也可以通過抑制促紅細胞生成素的生成、血清鐵轉運和減少紅細胞壽命導致貧血。再加上類風濕關節炎病情活動期,患者存在多關節腫痛、發熱、乏力、睡眠障礙等不適,此時往往食慾差,進食量少,身體機能消耗大,但營養物質卻得不到即使補充,也會出現鐵攝入不足導致貧血,甚至伴發低蛋白血症等。由此可見,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發生貧血是由多種因素導致。


3.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發生貧血如何診斷與治療

一旦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出現貧血,首先需要完善檢查確定貧血類型。如完善血常規、網織紅細胞計數、血鐵三項等檢查,必要時還必須行骨髓穿刺除外原發性血液系統疾病。因為風濕免疫病患者合併再生障礙性貧血、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徵等血液系統疾病的風險較普通人群高。


在治療上,最關鍵也是最主要的是控制好類風濕關節炎病情。類風濕關節炎病情活動是導致貧血的根本,如果病情控制的好,患者體內炎症得以消除,一方面機體消耗減少,患者食慾恢復,可以攝入足量鐵元素,為造血提供原料;另一方面,炎症消除後腫瘤壞死因子-α、白細胞介素-1、白細胞介素-6等致炎因子水平下降,對紅細胞的刺激破壞減少,對血清鐵的代謝障礙解除,為機體造血提供有利環境。臨床上,我們也可以看到那些接受了系統規範治療的患者,短期內血紅蛋白含量即出現明顯提升。



雖然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出現貧血是一個緩慢的過程,一般較少出現危急情況,但若不儘早加以關注與治療,貧血可以逐漸加重並進一步影響機體健康,而有效控制類風濕關節炎病情是治療的基礎也是重點。此外,伴有貧血的類風濕關節炎患者,還要注意加強營養,根據貧血類型補充葉酸、鐵劑等造血原料,規律飲食,均衡營養物質的攝入。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