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踝為什麼總是會扭傷,有什麼樣的變現,腳踝扭傷該如何處理呢?

正骨手法 發佈 2020-01-03T04:36:39+00:00

有很多人腳踝扭傷後三個月、半年、甚至一年,腳還隱隱作痛,走路走多了或者運動多了就會引發疼痛,甚至早晨起床僵硬,腿下垂久了不舒服等。

  有很多人腳踝扭傷後三個月、半年、甚至一年,腳還隱隱作痛,走路走多了或者運動多了就會引發疼痛,甚至早晨起床僵硬,腿下垂久了不舒服等。

  

  還有的人在扭傷後沒好好康復,變成習慣性扭傷,一年總會扭傷個幾次腳。

  


  腳的問題其實非同小可,腳痛很影響人的正常生活和運動,疼起來正常走路都不行。而一旦腳的力線出問題、走路姿勢異常,又會聯動全身。

  

  這些都是因為腳踝扭傷後沒有康復好,不過你放心,這些問題是可以通過運動康復的方式解決的。

  

  因為康復也因人而異,下面的方法是一般性方案,在整個過程中請不要引發疼痛或不舒服。

  

  踝關節為屈戍關節,站立時全身重量均落在踝關節上,行走時的負荷值為體重的5倍,如果你的腳踝有內外翻、足弓塌陷,力線偏移,關節面解除面積減小,腳踝負荷還會明顯增加。

  

  急性踝關節扭傷是日常生活中最易發生的外傷。

  

  踝關節周圍韌帶扭傷發病率在全身各關節韌帶扭傷中占首位,但卻不能引起很多人的重視,如處理不當會致韌帶鬆弛、瘢痕形成、踝關節不穩,以致反覆扭傷,日後易發生創傷性關節炎。

  

  扭傷的瞬間,骨頭也會發生錯位,如果不加以矯正,後期很難自行恢復。

  

  所以這些都是腳踝扭傷,看似問題小,卻長期不好的原因!

  


1. 腳踝扭傷的損傷機制


生活中,一些跳躍類、跑步類運動常常伴隨著踝關節的背屈(勾腳)、跖屈(繃腳)動作,人們離開地面的騰空階段足是放鬆下垂的,因為距骨前寬後窄,當足跖屈時,關節頭較窄的後部進入較寬大的關節窩中,又因為踝關節外側韌帶較為鬆弛,內側三角韌帶較為堅固,且內踝比外踝高,足就常常處於跖屈內翻狀態。

  

  如果落地時身體重心不穩或落在高低不平的地面上,就會使腳的前外側著地,使足內翻,導致外側副韌帶損傷,同時內側副韌帶擠壓。

  

  如果落地時身體重心向內側偏移,使踝關節突然外翻,就會導致內踝三角韌帶容易損傷。

  

  以上損傷還會伴隨骨頭錯位,或大或小,如距骨突出、跟骨內外翻,甚至發生撕脫性骨折!

  


2. 臨床表現


分級:症狀表現

I度(輕):韌帶鬆弛、無明顯撕裂,局部無腫脹、壓痛,功能正常或輕度喪失。

II度(中):韌帶部分撕裂,出現腫脹、疼痛、壓痛,功能部分喪失。

III度(重):整個韌帶斷裂,明顯的疼痛腫脹,出現踝關節的不穩。



3. 腳踝檢查

腳踝扭傷的檢查包括紅腫情況、觸診皮膚溫度、腳踝活動度、肌力、骨頭是否錯位、韌帶檢查等。

  有必要時可以拍X光片,看是否有撕脫性骨折或骨折;以及核磁檢查韌帶損傷程度等。

  


4. 急性損傷早期處理原則


踝關節扭傷(崴腳)的早期處理原則。

  

  早期急救處理:POLICEMM原則保護傷處不受二次傷害。

  

  最佳負荷。從Rest到Optimal loading,跳出損傷即完全休息制動的桎梏,可在運動康復師的指導下,進行適當的腳踝活動,加快康復進程。

  

  冷療。可用毛巾包裹冰塊、冰凍的飲料瓶等,敷在傷處。24小時內,每1至2小時 冰敷20分鐘。

  

  切記:剛扭傷後,千萬不要熱敷、塗抹活血化瘀的藥、拔罐、艾灸等熱作用的方式,因為會加速腫脹、紅腫!

  

  加壓包紮。用彈性繃帶將傷處包裹,由肢體末端向近端,由緊到松,層層重疊。

  

  抬高患肢。可將患肢抬高超過心臟水平,加速靜脈血和淋巴液的回流,減輕腫脹。

  

  物理治療、運動康復。

  

  藥物。必要時可諮詢醫生,看是否需要藥物。



如果您認為以上內容對您有所幫助,歡迎點讚轉發。正骨傳承網分享正骨手法,傳承和發揚正骨文化,歡迎更多正骨行業的老師及愛好者一起加入,分享、交流、學習!(以上內容僅供學習交流使用,不做其它用途。)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