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例病理解剖3例完成初步診斷,死者肺部有黏液性分泌物,輸氧治療需更小心

北青深一度 發佈 2020-02-25T05:38:49+00:00

截止2月25日,專家團隊一共完成了11例新冠肺炎死亡病例的病理解剖,其中劉良團隊負責了9例,目前已有3例完成了病理的初步診斷。

記者/韓謙 魏曉涵

編輯/石愛華宋建華

經歷了一個多月的等待後,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法醫病理學教授劉良帶領的團隊,於2月16日凌晨3點50分,完成了第一例新冠肺炎死亡病例的屍體解剖。

截止2月25日,專家團隊一共完成了11例新冠肺炎死亡病例的病理解剖,其中劉良團隊負責了9例,目前已有3例完成了病理的初步診斷。

劉良介紹,新冠肺炎的病變與SARS有類似之處,也有自己的特點。從目前的病理結果來看,一些死者的肺部切面上,能看到有黏液性的分泌物,他認為這是臨床治療需要警惕的地方——「在治療上如果黏液成分沒有化解,單純用給氧的方式,可能達不到目的,有時候會起反作用。正壓給的時候可能會把黏液推得更深更廣,會加重患者的缺氧」。

日前,劉良教授和華中科技大學同濟基礎醫學院病理學系主任王國平教授一同接受了媒體的採訪。接下來,專家團隊會將病理研究的初步結果和臨床專家進行對接研究。

遺體捐獻者最小52歲


記者:針對新冠肺炎的病理解剖工作進行的如何?目前完成了幾例解剖?遺體捐贈者情況如何?

劉良:從16號到今天為止,我們的團隊一共解剖了9例,上海的團隊在武漢解剖了兩例。遺體捐贈者男女比例差不多,年齡偏大,有60歲、70歲、也有80多歲的,最年輕的52歲。


記者:一般來說,想要得出比較科學的結論,需要進行多少例的綜合分析?


王國平:從科學的角度來講越多越好,目前一共解剖了11例,還是能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問題的。

記者:接下來會不會傾向於尋找一些較年輕的死亡病例?

劉良:病理研究案例是多多益善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個性的問題,(病理解剖研究)就是在個性問題上去找共性的問題。

我們希望看到這個病毒在不同的年齡段、不同的性別、不同的身體條件情況下有什麼特點。哪些人容易發病,哪些人不容易發病,這個肯定是要往下做。

記者:屍檢工作是在哪裡進行的?

劉良:這次的屍檢工作都是在醫院的手術室完成的。在徵求家屬意見後,一般來說病人去世6-8個小時後就會展開解剖工作,有的會更晚一些。所有完成屍檢的遺體都由殯儀館的車送去火化。


記者:此前,申請研究還是花了不少時間的。目前研究狀況是否有所改善,家屬態度如何?

劉良:屍檢一開始確實是花了很多精力,去要政策,還要找醫院,還要跟家屬做工作,所以相對來說起步比較難。

通過媒體的宣傳,逝者家屬也了解了病理解剖的意義,有臨床醫生跟我反映說,家屬接受度比以前好。

現在,很多醫院開始試探性地走這個(在醫院進行病理解剖)模式,有不少醫院在主動聯繫開展這個工作。我覺得將來不僅是金銀潭和同濟這兩家醫院的合作,會更多醫院加入進來。



死者肺部有黏液性分泌物

記者:目前,是否有已經完成病理研究的案例?有何發現?

劉良:有3例病理診斷的初步結果已經出來了,更深入的檢查,如免疫組化、特殊染色,還正在抓緊做。

從目前情況看,還是有比較重要的發現,但結論需進一步與臨床專家進行溝通,看這些病變是臨床上的治療造成的,還是疾病本身造成的。

記者:從屍檢情況來看,新冠病毒除了侵犯肺部之外,還有哪些器官受累?


劉良:新冠肺炎的病變目前看肯定不止損害肺,還包括免疫系統和身體其他器官,具體還要與臨床醫生交換意見。

記者:之前鍾南山院士說,新冠肺炎患者遺體解剖發現肺的表現並不是嚴重的纖維化,有一部分肺泡存在,炎症很厲害,有大量的黏液。這些表現反映出了什麼問題?這些發現對臨床治療有什麼幫助?

劉良:我們在顯微鏡下,確實發現有些死者肺部切面上有黏液性的分泌物,這可以提醒臨床治療提高警惕。

肺在人體里是氧氣和二氧化碳交換的場所,它的功能依賴於氣道通暢,肺泡的功能要好。目前看,肺泡的功能可能受到損傷,氣道又被黏液堵住,臨床上會出現缺氧的表現。所以要改善人的缺氧狀態,保持氣道通暢,必須對黏液進行稀釋或者溶解。實際上目前已經使用了這類藥物,但可以再多試一試。

在臨床治療上,如果黏液成分沒有化解,單純用給氧的方式,可能達不到目的,有時候會起反作用。正壓給的時候可能會把黏液推得更深更廣,會加重患者的缺氧。臨床上可能也在注意這個事情,但我們覺得還是要強調這個問題。

記者:通過病理檢測發現病毒的確切感染部位、主要靶器官,是否可以明確新冠病毒傳播機制?

劉良:病毒的傳播途徑目前不是病理上的問題,我們在做前面幾例屍檢的時候也做了不同器官和組織的核酸檢測,是有些發現的,這些問題還需要進一步分析,因為不同病例做出來的結果不太一致。

記者:之前有學者提出,在一些重症患者中可能會暴發心肌炎或心碎綜合徵,通過解剖,這種可能性是否存在?

劉良:爆發心肌炎問題還待定,還要討論。心碎綜合徵我認為可能性比較小。

記者:相關研究顯示新冠病毒和SARS的同源性很高,通過遺體解剖,目前發現新冠肺炎的肺部表現和 SARS的區別大嗎?有什麼不同?

劉良:新冠肺炎跟SARS的病變有類似性,但也有它自己的特點,我們後期會做一些解讀。



解剖團隊防護物資緊張


記者:目前我們的工作中還面臨哪些困難?

劉良:屍檢人員做解剖的防護非常重要,(解剖環境)相當於到輻射濃度最高的地方去。目前為止,防護物資都是我們從其它地方「化緣」來的,希望更多人關注我們這支「特種部隊」。


記者:業界呼籲國內各大中心城市儘快建設符合甲級傳染病標準的解剖室,控制及預防烈性傳染病的規章制度也應進一步完善,您怎麼看?

王國平:這次新冠病毒爆發提示我們在學科建設上要重視傳染性疾病,特別是甲類傳染病標準解剖室的建立,這是我們需要吸取教訓的地方。


目前符合這種負壓的P2、P3的屍體解剖室,SARS的時候在北京地壇醫院和廣東見過,其他地方基本沒有。解剖室的問題應該提到議事日程上來,解剖室的不達標會導致解剖工作的延緩。

本文由樹木計劃作者【北青深一度】創作,在今日頭條獨家首發,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