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小峰:強直性脊柱炎患者的診療有了新治療武器

渭南醫療網 發佈 2020-05-09T20:38:04+00:00

中國醫師協會風濕免疫科醫師分會會長、中華醫學會風濕病學分會前任主任委員、北京協和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曾小峰表示,風濕免疫疾病正告別缺醫少藥局面,強直性脊柱炎患者的診療有了很多新的治療武器。


5月2日是世界強直性脊柱炎日。中國醫師協會風濕免疫科醫師分會會長、中華醫學會風濕病學分會前任主任委員、北京協和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曾小峰表示,風濕免疫疾病正告別缺醫少藥局面,強直性脊柱炎患者的診療有了很多新的治療武器。

患者數量大、誤診率高

曾小峰介紹,強直性脊柱炎是一種慢性炎症性疾病,屬於風濕免疫病,但是它牽扯到骨頭、關節,很多患者會前往到其他專科問診,容易誤診。我國強直性脊柱炎患者大約有500多萬,過去對強直性脊柱炎不夠重視,所以,患者分散在很多醫院裡面看診。在協和醫院,這個方面門診量也是非常大。

對於強直性脊柱炎的臨床表現,曾小峰說,其典型的臨床表現為腰背疼痛或臀部疼痛,以及早上起來腰部晨僵等症狀。如有這些症狀出現,應到醫院風濕免疫科就診並做相關檢查。他指出,早期診斷、早期正規治療並進行較好的慢病管理對患者來說非常重要。

強直性脊柱炎易被誤診的背後還有風濕免疫學科人才不足的困境。據曾小峰介紹,中國風濕免疫科醫生只有7000多人,很多三級醫院都沒有專門的風濕免疫科,目前這個問題正在努力解決。2019年10月31日,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印發綜合醫院風濕免疫科建設與管理指南(試行)的通知提出,具備條件的綜合醫院要按照要求,加強對風濕免疫科的建設和管理,不斷提高風濕免疫疾病診療水平。同時發布的《綜合醫院風濕免疫科基本標準指引(試行)》,對三級綜合醫院和二級綜合的風濕免疫科建設和管理都提出了具體的基本標準。曾小峰認為,加強學科建設接下來很重要的任務就是推進醫院建立風濕免疫科,目前已經有上百家醫院成立了新的風濕免疫科。「我們接下來要推進這個,將來也希望成為醫院考核的標準之一。」曾小峰表示。

患者年輕化、致殘性明顯

曾小峰說,強直性脊柱炎在年輕人群中比較多見,尤其在年輕男性中多發,年齡段多在20歲到30歲。同時,強直性脊柱炎雖不是遺傳病,但它與遺傳有相關性,如果檢查發現HLA-B27基因呈陽性,那麼可能會有20%-25%機率患上這一疾病。

曾小峰表示,所有的風濕性疾病都會有一個問題,就是致殘性,致殘性是風濕病的一大特點。強直性脊柱炎就是致殘性最明顯的一種疾病,疾病發展到後期最嚴重階段,整個(脊柱)都強直了,甚至脖子都不能動。強直性脊柱炎有一個非常通俗的名字,叫竹竿病,病人就像一根竹竿似的,不能轉頭。若從後面叫他,他就必須要整個身子轉過來才能看,到後面還有的患者不能看天或者不能看地,所以這是非常痛苦的一個病。

強直性脊柱炎患者診療有了新武器

談及強直性脊柱炎治療時,曾小峰提出,對於強直性脊柱炎的治療,需要從患者自我管理和藥物治療兩方面入手。「自我管理非常重要,包括了解疾病相關知識,經常鍛鍊,康復治療等。」曾小峰表示,「在藥物治療方面,強直的治療從過去的缺醫少藥到現在有很多新的藥物出現,已經有了很多新的治療武器。」

此前對於強直的對症治療僅有非甾體類抗炎藥物可以進行消炎、鎮痛的對症治療。

近年來許多生物製劑在中國獲批上市用於治療強直性脊柱炎。就在4月底,用於治療強直性脊柱炎的白介素類抑制劑藥物司庫奇尤單抗獲得國家藥監局批准,用於常規治療療效欠佳的強直性脊柱炎的成年患者。

曾小峰表示,生物製劑就是新武器。「這個武器不單純是控制炎症,減輕症狀,還可以阻斷它整個病程的進展,包括骨贅形成。因此可以早期應用,早期診斷,早期診療,這樣也許就可以阻止發展成為殘疾,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問題。「從全球數據來看,司庫奇尤單抗類生物製劑在臨床使用上來說應該是很好的」。曾小峰說。

曾小峰表示,國際對於強直性脊柱炎有治療指南,比如患者處於疾病活動期,非甾體抗炎藥療效好,並有一定的控制炎症治療作用,醫生會採取足量的長療程治療,對非甾體抗炎藥療效不佳的患者早診斷使用生物製劑可減少骨侵蝕發生。生物製劑中TNF-a抑制劑控制炎症作用較好,白介素-17A抑制劑對骨進展的抑制似乎更具優勢,既可以抑制炎症,又可以抑制骨贅形成,對於重症患者有關節外表現等炎症指標,或者骨贅形成都可應用。

雖然療效顯著,但包括司庫奇尤單抗在內的生物製劑在治療強直時還是需要長期用藥,患者的經濟負擔成為了一個問題。曾小峰呼籲,希望更多強直治療新藥能夠進入醫保,包括將來通過國家談判等方式進來,讓中國患者可負擔得起。

( 來源:人民網-人民健康網)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