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指甲,「小事」背後可能是一輩子的大隱患

黑龍江廣播電視報 發佈 2020-01-02T08:26:01+00:00

楊老師說,孩子咬指甲這件事家長還真不能小視,它不僅可能跟著孩子一輩子,還可能會以其他形式出現來表達焦慮,比如學不進去,做不下去任何事情時會用頭疼、肚子疼等身體的症狀來替代咬指甲,問題的根源是相同的:焦慮。


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我們身邊不用指甲刀,手指甲卻乾乾淨淨的孩子越來越多。一個高三學生家長說,我家孩子上初中後就再沒用過指甲刀,10個手指頭都讓他啃得光溜溜的。怎麼說都不好使,估計沒有考試不緊張了就好了。還有一位家長說,我家孩子的食指側面被啃得都快露骨頭了,手指頭都變形了,新傷疊舊傷我都怕他感染。但這啃指甲的習慣根本改不了,尤其緊張的時候完全控制不住。如今,習慣用咬指甲來緩解緊張焦慮感的孩子年齡越來越趨於低齡化,從小學到大學,啃指甲已經成為一種普遍行為。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孩子開始咬指甲?咬指甲的原因是什麼?這對孩子有什麼影響?如何教會孩子在不傷害自己的前提下釋放自己的焦慮緊張呢?近日,本報記者專訪了心理教育專家楊真艷老師。

楊老師說,孩子咬指甲這件事家長還真不能小視,它不僅可能跟著孩子一輩子,還可能會以其他形式出現來表達焦慮,比如學不進去,做不下去任何事情時會用頭疼、肚子疼等身體的症狀來替代咬指甲,問題的根源是相同的:焦慮。

咬指甲這個行為是為了安撫自己,緩解壓力。最初,由某些帶來焦慮不安的壓力源引發,逐漸形成習慣。看似無意識行為,如果有意識地加以注意,會發現咬指甲時,自己都是處在不安的心理狀態下,往往反映出焦慮、緊張、壓抑、沮喪、自卑、挫敗、敵對等情緒。焦慮首當其衝,以焦慮為根源,可能長出一系列苦果:強迫、恐懼、疑病……統稱為焦慮綜合徵(神經症)。同時,焦慮還會引發咬指甲癖、拔毛癖、囤積癖等各種行為問題。

大家都知道孩子咬指甲是緊張焦慮的表現,為什麼焦慮?為什麼緊張?家長卻不怎麼去深究這部分,籠統地歸結為考試緊張。

孩子們普遍具有的焦慮從何而來?

楊老師說,現在中小學生中幾乎占到一半的孩子有咬指甲、咬嘴唇、摳東西、咬衣服的現象。這表明孩子們的焦慮感的普遍呈現是因為我們沒有按照自然規律去養孩子。我們把孩子焦慮產生分幾個階段說說。

第一個階段是上幼兒園前。每一個人出生到這個世界上都是自然的產物,都要像小動物一樣在大自然中奔跑,嬉笑,玩土,玩沙,玩泥巴,捉蟲子,與大自然連接,與夥伴連接。沒有哪個小動物是孤獨長大的,一定是在自然的情境下跟同類有交流玩耍,這種長大才能讓孩子們充分體驗到愉快的,活著的感覺。而我們現在普遍的養育方式是讓孩子做一個文明人,不要大喊大叫,不要跑不要鬧,從小開始教孩子安靜下來,這是非常違反孩子成長的自然規律的,所以,孩子才會有普遍性的焦慮。

有的家長自身是積極愉快的人,自己願意玩,也帶著孩子去撒歡,這樣還好一些。而有的家長自身喜歡安靜,孩子就失去了親近自然的機會。而每個人都需要釋放天性,天性沒有渠道釋放時,焦慮自然會產生,兒童活著的感覺是靠肢體運動,靠和小夥伴玩耍嬉戲得來的,當活著的感覺沒有被深深體驗到,就會非常焦慮。

通常媽媽會在孩子3個月或6個月大時就上班了,這種分離焦慮對孩子影響也非常大。孩子在這個世界上最熟悉的是媽媽,熟悉感帶來的是安全感,而很多孩子還沒和媽媽建立的情感緊密起來呢,情感高峰從建立到分離的過程還沒完成就和媽媽分開,會使得孩子產生恐懼感,形成早期分離焦慮,這種分離焦慮甚至可能會讓孩子一輩子都覺得哪兒都不安全,找不到一個安全的地方,找不到一個安全的人。

還有一些孩子過早學習文化、文明知識,也會讓他們焦慮緊張。

小孩子都愛玩沙子,願意和泥土沙子在一起,一些老人帶孩子的時候可能怕孩子生病,怕孩子不衛生或有其他問題產生,就會讓孩子保持清潔的狀態,不許玩髒東西,摸髒東西,有些家庭甚至孩子的玩具都要不停地消毒,在這樣的環境下生活的孩子,不會理解大人們是為了他的身體健康,當家長不把這些原因講清楚,孩子會覺得我有什麼問題?會覺得哪兒哪兒都是對自己有危險的,自己是非常脆弱的生命,需要各種緊張小心地防範外界的一切,孩子的焦慮感就會產生。很多成年人對孩子提出的要求根本不考慮這些要求會讓孩子心裡想到什麼,會無意識地給孩子造成一些緊張和焦慮,當成年人能夠設身處地去想,如果我是孩子我能體會到什麼,對孩子的一些要求就會改變。

還有好多家長,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教他識字,學英語等等,過早學習文化知識時,孩子的能力是不足夠的,早期的心理建構是在自然的情況下讓孩子自己了解自己的能力,了解這個世界是什麼樣的,我跟這個世界是什麼關係,我是否有能力應對這個世界發生的事情,這是早期孩子一定要完成的心理任務。過早地讓孩子學習文化知識,孩子在這個年齡段具備的能力不夠,還會被早期的心理任務牽扯,孩子一方面要應對自然的成長規律,一方面又要順應家長讓我做的事情,這種衝突會讓孩子非常焦慮,我到底要做什麼?我怎麼做才是對的?這個年齡學習文化知識給孩子造成的心理壓力是巨大的,他的大腦還沒有發展到對符號類,抽象的東西有了解,沒有語言環境還要學習一種新語言,還必須每天接觸,還要學會,能力不足還要強學,也會導致孩子焦慮。

家長會說,哪有那麼誇張,我們無論學習漢字還是英語都是在遊戲中進行的。但家長不清楚,這種人為的遊戲過早地放在孩子身上是對孩子有特別大負面影響的,孩子在早期一定是自發的遊戲才有利於他們成長。

第二階段,孩子上幼兒園了。這時孩子覺得自己長大了,也開始會跟同伴比較了,而家長的比較會更明顯,語言表達,行動力,是否聽話,學東西快不快,吃飯好不好都會拿來比較,當家長比較的心理開始產生,孩子的緊張焦慮也會跟著產生,因為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長項,也都有自己的弱項,如果家長看不清楚孩子的長項弱項,不能很好地鼓勵孩子,看見孩子的進步,而是不斷傳遞給孩子,你看誰誰怎麼做的那麼好,孩子會完全不知道該怎麼做才會達到家長說的別人家的孩子的樣子,就會非常緊張焦慮。小孩子一旦緊張焦慮惟一能做的就是把手放進嘴裡,咬咬指甲。

第三階段,孩子上小學後,這種緊張焦慮會更加嚴重。現在,當老師難,當家長難,當孩子更難,現在的孩子生存空間失去了自然性,當孩子被一個個單獨養大,到集體里去遵守那些規則時心理年齡好多是跟不上的,像如何跟同伴相處,如何跟老師回應,以及如何汲取知識都很難。而學校老師對孩子的要求也難把握,要求高了孩子會緊張,要求低了孩子會散羊;孩子呢,不知道跟人自然的親近是什麼樣的,會學習大人的方式,使勁地抱抱親親,按照自己的心思和別的孩子交流,而別的孩子會覺得你這是侵犯我,不是想交朋友,雙方都會有受挫感,會很緊張地覺得我這樣做錯了,我這樣不好,大人在這個時候會幫不上忙,似乎沒辦法講清楚怎樣和人交往。和人交往是一個自然發展的過程,所以,我們就得讓孩子在自然空間中長出來才行。有些家長在孩子上小學階段很想不把學習當回事,但是考試成績 只有70、80分時,爸爸媽媽還是會很難受,臉上的異樣表情產生,孩子會覺得我錯了。每個孩子成長的環境不同,對知識的領悟理解,重新提取反映到卷面上是不同的,我們沒有了解孩子內在的思維過程,看到結果就會很生氣很失望,孩子看到我們失望時,是非常恐懼害怕的,我讓爸爸媽媽這樣難過失望,我會怎麼樣?緊張和焦慮自然就出來了。有些爸爸媽媽說,我沒要求他,但是你的面部表情出賣了你。很多孩子說,我爸爸媽媽不罵我也不打我,但是他們看到我成績的時候我知道他們很生氣,眼睛裡都在冒火。父母認為掩飾很好的過程孩子體會得很清楚。

隨著孩子不斷成長,早期的問題都沒有解決呢,而面臨的生存環境卻越來越複雜了。

第四個階段,孩子上初中後,步入青春期的孩子本身就有好多自發的混亂的感覺,加之外在學習知識、生存環境的複雜性,孩子面對處理相關問題的反應能力欠缺,使得他們一直帶著這種緊張和焦慮步入初中、高中、大學。所以,好多孩子是一直帶著強烈的焦慮感生存的。楊老師說,我遇到過一些指甲光禿禿的大學生,他們不會當著別人的面咬,有些是考試過程中無意識的行為,還有的孩子沒辦法處理問題,就用自己的方式,比如敲床,砸書,發出一些奇怪的聲音等等,那個時候他是想釋放焦慮,我可以在沒人管我的狀態下把我的憤怒、難受表達出來,但這個時候周圍的環境又不允許了。所以說,孩子早期焦慮沒被處理,以後會變成影響他的其他問題。我們看到看似是咬指甲這樣一個很小的事情,反映的卻是一個人特別負性的,他自身處理不了的情緒。

值得注意的是,中考、高考階段的孩子更突出。楊老師說,在某些特定的壓力事件下,不僅過去的焦慮被激發出來了,還與特定壓力事件疊加在一起,使得孩子更難面對。面臨中考、高考,甚至平常考試時,有些孩子一遇考試就生病,參加考試就緊張過度,出現發燒、哭泣直到不能參加考試,他們過去是不是有很強的焦慮感也能被我們看到的。如果孩子只是被這個特定的壓力事件所困擾,不會有這麼強的壓力。所以,中考高考前很多孩子出現的狀況,如學不進去,聽課聽不明白,甚至什麼都忘了,越到考試前越緊張,都是一直以來壓力的疊加。而孩子最難的是他們的父母不懂得這種緊張和焦慮,會很氣孩子怎麼越到關鍵時候越懈怠了,反倒不用心了。家長的不理解更加劇孩子的緊張和焦慮,會讓孩子在面對特定事件時有孤軍奮戰的感覺,孩子會處在忍受不了壓力,還要硬挺著,還得繼續做,做了成績又不如原來的好,連記憶力都不如從前了,孩子會處於絕望之中。好多中考、高考前出現抑鬱、焦慮的孩子其實都是在這種狀態和感受中的。如果家長能夠認識到我的孩子確實被緊張和焦慮困擾著,趕快看看用什麼樣有效的方式幫幫孩子,自己做不到,就藉助些外力,好好疏導一下,孩子是可能過渡過來,擺脫焦慮好好參加中高考的。如果家長感受不到,還去強迫孩子,埋怨孩子或者是哄騙孩子,那麼,這種狀態對孩子影響是巨大的破壞力量。重點在於家長要對緊張和焦慮有明確的認識,不管孩子多大,都要為自己的感受負責,為孩子的內在感受負責,我們要看到外在的每個行為,每個症狀都有內在原因,沒有平白無故出來的症狀,有些家長用反覆提醒,小一點的孩子家長用恫嚇、懲罰等這些治標的方式來對待這個問題,我們的老師前幾天還比喻說,這就好像把一個羅鍋踩直了,但人廢了一樣,只是把我們不喜歡、不接受的外在這部分拿掉,我們好多家長做的就是這樣的事情,只想把孩子的症狀消除,卻不去看原因,我可以明確地告訴家長,那是沒有可能的,只會讓孩子出現更嚴重的問題。有些家長自我安慰說,等到沒有考試的壓力後孩子自然就會好,但家長反省自己就會知道,你的那些恐懼和擔憂是不是到現在還在?孩子的感受就可想而知了。沒有長大了自然就好了的事兒,家長一定要好好幫助孩子,看看孩子的焦慮到底從哪兒來,幫助孩子把過強的焦慮緩解掉,保持適度的焦慮狀態。本報記者 周娜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