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風濕關節炎慎防細菌病毒感染

風濕免疫科趙劍醫生 發佈 2020-01-04T10:12:29+00:00

#健康科普大賽##我的冬日門診##新作者扶植計劃#醫師,我覺得最近好容易感冒,和打針有關嗎?潘阿姨是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發病快一年,最近剛接受生物製劑治療,特別在意身體狀況。

醫師,我覺得最近好容易感冒,和打針有關嗎?

潘阿姨是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發病快一年,最近剛接受生物製劑治療,特別在意身體狀況。事實上,類風濕關節炎是自體免疫疾病,因免疫失調而敵我不分,可以形容為「患者身體免疫系統處於紊亂狀態」,受到細菌、病毒等外來侵犯的風險本來就比較高,約是一般人的一至三倍。

而治療就是要解決紊亂,將疾病的傷害減到最低。在病因不明確的狀況下,只好對免疫系統採取廣泛的抑制,難免有傷及無辜的可能,例如對抗外來感染入侵的防禦力;醫學的發展就是找到疾病關鍵、精準治療的努力過程,如同癌症的標靶治療,而生物製劑的發展,就是讓類風濕關節炎的治療提升到更能對準病因的標靶治療:

就像在對抗癌細胞的過程中,也會波及到正常細胞。

近十年來,生物製劑已大幅提升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成效,可能的感染風險也能控制到最低。

老趙認為,患者如果能在日常生活中多注意衛生習慣,細菌感染的風險其實和一般人差不多,最重要的是一旦有異常症狀要及早回診,由熟悉患者狀況的醫師評估:

只是普通感冒?還是比較嚴重的感染?了解你的病情及治療狀況的醫師,更容易及時做出正確判斷。

雖然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發生呼吸道、泌尿系統及皮膚傷口感染是臨床上常見的狀況,但是如果合併使用較高劑量的類固醇,會增加感染機率,如果年老又有合併症(例如60歲以上,慢性肺病,慢性腎病,曾有嚴重感染病史),則感染的風險會增加數倍,尤其肺炎、急性腎盂炎有可能引發敗血症等嚴重後果,愈早治療愈容易控制病情。

也許有些人會反問,如果有風險,那是不是不要積極治療比較好?

根據研究及觀察發現,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嚴重度及活動性愈高,感染率也愈高,而且,不但生活質量愈差,整體死亡率也會增加!

因此,考量得失利弊,積極治療還是比較划算的選擇。

在病毒感染方面,需不需要預先接種疫苗(例如流感、帶狀皰疹)可先和醫師討論;值得注意的是肺結核。

在接受生物製劑治療前,患者須先檢測是否感染結核菌,若有活動性感染,須先接受完整的抗結核治療,若是潛伏性性感染,需先進行預防性投藥;平時儘量避免長時間待在人多壅擠的密閉空間、定期回診、有問題及時向醫師反應,就能降低感染風險與嚴重性。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