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她!是他!就是他們!為消滅「瘧疾」做出了偉大的貢獻!

廣西疾控 發佈 2019-12-19T20:08:17+00:00

2015年我國科學家屠呦呦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把青蒿素治療瘧疾推向大眾視野。近期,恰逢2019年諾貝爾頒獎典禮,疾控君就帶大家了解下因「瘧疾」結緣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吧~是他!

2015年我國科學家屠呦呦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把青蒿素治療瘧疾推向大眾視野。近期,恰逢2019年諾貝爾頒獎典禮,疾控君就帶大家了解下因「瘧疾」結緣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吧~

是他!找到了瘧疾的傳播蚊子——「按蚊」

羅納德·羅斯

(Ronald Ross)

1857年5月13日,英國人羅納德·羅斯(Ronald Ross)出生在印度的西北部,1874年就讀於英國倫敦聖巴托羅繆醫學院,1881年羅斯分配到印度給軍人治療瘧疾。羅斯受高人指點——英國熱帶醫學先驅曼遜,曼遜把拉韋朗1880年發現的瘧疾標本和對瘧疾由蚊子傳播的假說介紹給羅斯。羅斯通過不懈的努力,終於在1897年8月20日找到了瘧疾的傳播蚊子——「按蚊」。1901年諾貝爾生理學

或醫學獎獲獎理由:他在瘧疾研究上的工作,揭示了瘧疾進入生物體的機制,也因此為成功地為瘧疾的防治方法奠定了基礎。

是他!發現瘧疾背後的元兇——瘧原蟲。

查理斯·拉韋朗

1845年6月18日,查理斯·拉韋朗出生在法國巴黎一個軍醫家庭。18歲進入軍醫學校, 1878年被派往阿爾及利亞,投入對傳染病的研究。1880年,他試著將一位剛剛死亡的瘧疾病人的血樣製成塗片,放在顯微鏡下觀察,結果發現了血細胞里有一些很可疑的「小蟲子」。經過不斷地對比研究,他終於證實這種未知的微生物就是瘧疾的元兇,並首先將它命名為「瘧原蟲(Plasmodium)」,之後還詳細描述了它的形態和習性。190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獎理由:為他在發現瘧原蟲、原蟲致病方面的貢獻。

是他!發現在治療麻痹性痴呆過程中

瘧疾接種療法的治療價值。

朱利葉斯·華格納-堯雷格

1857年3月7日,朱利葉斯·華格納-堯雷格出生於上奧地利的韋爾斯。1874-1880年在維也納大學學習醫學。1917年研究以瘧原蟲接種來治療麻痹性痴呆(general paresis of the insane),1921年底賈雷格發表了一篇題為The treatment of general paresis by inoculation of malaria,文章顯示,賈雷格給包括神經性梅毒在內的200名精神疾病患者成功接種瘧疾,其中50名患者已經康復。1927年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理由:發現在治療麻痹性痴呆過程中瘧疾接種療法的治療價值。

是他!發現DDT的殺蟲功效!

保羅·赫爾曼·穆勒

1899年1月12日,保羅·赫爾曼·穆勒出生於瑞士的奧爾登。1918年入巴塞爾大學學習化學,1933年以後開始研究殺蟲藥劑,1939年終於試製成功能殺滅多種害蟲的DDT,由於DDT用途廣泛,效果良好,後來人們把它和青黴素、原子彈譽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三大發明。1948年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理由:發現DDT的殺蟲功效,這種物質可以殺滅瘧疾載體蚊子。

就是她!證實青蒿素可以在動物體和人體內

有效抵抗瘧疾。

屠呦呦

1930年12月30日,屠呦呦出生於浙江省寧波市。1951年,考入北京大學,在北大醫學院藥學系學習,60多年致力於中醫藥研究實踐,帶領團隊攻堅克難,研究發現了青蒿素,解決了抗瘧治療失效難題。2015年

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理由:證實青蒿素可以在動物體和人體內有效抵抗瘧疾

以上就是五位因瘧疾結緣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科學家啦!

讓我們再次用響亮的掌聲表示感謝!

需注意的是:一因DDT有毒且難以降解,從上世紀70年代逐漸被世界各國明令禁止生產和使用。二是青黴素問世,用瘧疾病人血樣治療麻痹性痴呆的方法,也就銷聲匿跡了。

據新華社日內瓦12月5日電 (記者劉曲)世界衛生組織日前發布的《2019年世界瘧疾報告》顯示,全球抗擊瘧疾的行動在過去10餘年裡取得了長足進步,但近年來進展緩慢。所以關於「瘧疾」的這些核心知識,大家必須要知道!

疾控君來科普啦!

關於「瘧疾」你要知道!

1. 瘧疾是一種可防可治的寄生蟲病,發病的主要症狀是發冷、發熱、出汗;

2. 瘧疾可通過蚊子叮咬或者輸血傳播,預防瘧疾最好的辦法是防止蚊子叮咬,禁止瘧疾患者輸血;

3. 非洲和東南亞是瘧疾高度流行區,駐派非洲、東南亞等地的隨隊醫生應當具備瘧疾診治能力,並儲備足量瘧疾治療藥物;

4. 出國前應當了解目的地的瘧疾流行狀況;

5. 重症瘧疾會危及生命,去瘧疾流行區旅行後出現發熱、發冷、出汗等不適症狀應及時就醫,入境和就醫時應主動告知旅行史;

6. 瘧疾確診後,應按照醫囑全程、足量服藥,避免出現復發和耐藥。

供稿:寄生蟲防制所

編輯:健康教育與傳媒科

(圖片來源於網絡)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