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的胃病要看西醫?有的胃病要看中醫?

中醫內科曹醫師 發佈 2020-01-05T06:35:31+00:00

說到中醫和西醫的區別,首先病名上就有所不同。在中醫看來,「胃病」並非一種疾病,是所有與胃相關病症的統稱,如噯氣、反酸、嘔吐、胃脘部不適等等。而西醫臨床上常見的胃病有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反流性食管炎、胃十二指腸潰瘍、胃癌等症狀。

說到中醫和西醫的區別,首先病名上就有所不同。在中醫看來,「胃病」並非一種疾病,是所有與胃相關病症的統稱,如噯氣、反酸、嘔吐、胃脘部不適等等。

而西醫臨床上常見的胃病有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反流性食管炎、胃十二指腸潰瘍、胃癌等症狀。



胃病之所以如此常見,甚至人人都有輕微的症狀,主要由於胃病與生活息息相關。而且在我們的飲食文化中又有「養胃」一說,在長久的文化言論中形成了一種西醫「治標不治本」印象,所以大部分患者就有一種疑問:得了胃病是看中醫好還是看西醫好?

胃病的治療是採用西醫還是中醫,這一個辯論,始終存在,沒有定論。我認為關於這個問題我們應該辯證的來看待。



中醫治病理論

咱們現在可能認為,中醫和西醫的病名是一樣的,其實是不一樣的,很多地方都不一樣。

比如高血壓,中醫里沒有高血壓這個病,只有一個眩暈症和它比較相似。還有糖尿病,中醫也沒有糖尿病這個說法,只有一個消渴症跟它差不多。


所以我們中醫講脾胃不和,這本身就是一種病,但是它的症狀是什麼也很難說,幾乎所有的中老年人脾胃都不怎麼好。

中醫的脾胃不和包含的比較廣,它不僅僅是消化不好,而像說到的心腦血管病、糖尿病其實都和脾胃不和有很大的關係,所以中醫上的調理脾胃就是恢復身體整體的元氣,達到徹底治癒的目的。


咱們的食物吃進來以後,通過食管進入到胃,胃不斷地在蠕動,把它研磨成糊糊一樣的東西,然後送到腸子裡面。腸子也在不斷的蠕動,一邊推動這些食糜(這些糊糊在中醫上的術語叫食糜)。

食糜就在這個不斷向下運動過程中,再通過七八米的小腸。這段時間裡被小腸絨毛吸收了營養,到最後營養基本吸收光了,剩下的殘渣就成了大便,送到大腸,最後被排出體外。

這大概就是食物在腸道所經歷的這麼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不管是腸子也好、胃也好,都要具備一個非常重要的能力——蠕動。它是怎麼蠕動的呢,靠的是這個肉收縮的力量。那麼這些肌肉收縮的力量又是誰給它的呢?自然是元氣了,準確的講,在這是腎氣。


但是我們現在人呢已經習慣了用西醫的病名來理解疾病了,如果硬要用西醫的病名來說中醫的話,那就有點牽強了,不太好說了。

可能很多朋友認為脾胃不好那就是腸胃病,像胃炎、胃潰瘍、腸炎、結腸炎一類的,在中醫里這些病確實屬於脾胃不和,但是你要是認為脾胃不好就是這個病,那就狹隘了。


西醫治病方法

通過各種儀器的檢查,查找病因、對症治療是西醫治療的主要方法。

胃病的檢查方式也有不少,比如普通胃鏡、無痛胃鏡、測酸測壓24小時pH阻抗監測等,可以直觀看到胃部的健康情況和問題所在,能夠快速有效的找到治療方法。

所以針對急性胃炎,一般是由於化學物品、食物或病菌引起炎症,病因清晰,建議採用西醫治療,這樣療程短見效快。

針對非潰瘍性消化不良,是一種功能性胃病,也有少部分屬於輕度器質性病變。

針對這一類疾病,發病症狀明顯,但是經過臨床檢查卻檢查不出病灶,針對這一了胃病建議可以採用中醫療法。通過系統調節來達到治療效果。此外對於一些胃癌的患者也可以採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治療。


中醫的優勢在於慢性疾病的調理及預防,西醫的優勢在於對疾病的精確診斷及急性疾病的治療。所以不同疾病還是要不同對待,不可一以概之。

最後,還有要再提醒大家一句,無論是選擇西醫還是中醫,一定要找到靠譜的醫生。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