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對經絡的認識,還只停留在表層穴位?趕緊看看刷新你中醫思維

正元中醫 發佈 2020-01-09T17:43:30+00:00

在現實生活中,不少人有這樣一種誤解,認為健康是通過醫生的妙手「治」出來的,而自己對於身體所能做的事情,無非是在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時及時就醫,撥亂反正,以為這就是健康之道。


健康靠醫生「治」,更靠自己「修」。

在現實生活中,不少人有這樣一種誤解,認為健康是通過醫生的妙手「治」出來的,而自己對於身體所能做的事情,無非是在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時及時就醫,撥亂反正,以為這就是健康之道。

其實不然。每個人的生命中都具備了各人所需要的全部功能,每個生命都有自己完善的調整能力,包括治癒疾病的功能,調攝人體與自然界天時、地利、人和同步協調的功能,感知並規避可能侵害身體的虛邪賊風從而避免疾病發生的能力。

怎麼樣讓這些「能力」最大程度的幫助到我們,避免疾病的侵襲呢?首先要做的就是了解自己的身體。

今天就從中醫最基礎的理論——經絡開始講起,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幫助大家邁出第一步。



經絡的三個作用

經絡,普通非專業人士可能認為它比較玄妙和複雜。我們下文里探查了一下大腸經,又探查了一下心包經,就是希望能給大家一個直觀的感受,它是可以感覺到的。


通道運行氣血

經絡的第一個作用其實非常簡單,它就是一個通道,能夠運行氣血。運行氣血的過程當中,輸送營養。同時排解垃圾。


溝通臟腑和遠端

經絡的第二個作用,是溝通臟腑和遠端的聯繫。比如在大腸經手三里敲揉的時候,等於在給大腸做一個按摩。這就體現了臟腑和遠端聯繫的作用。


預警信號提示

經絡的第三個作用,就是它能夠提前給我們預警信號。比如現在大腸經堵塞穴位挺疼的。這個疼痛可不見得您生病了,它只是告訴我們,現在有點小隱患。就像夏季來颱風一樣,絕對不會一下子就破壞內陸地區,是由小而大的。疾病的發展,有一個持續長期的過程。如何能在早期發現和預防疾病,不管是現代醫學還是傳統醫學,大家都在努力。


經脈者,之所以能夠決死生,除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

——《黃帝內經》


中醫的調理手段有六大技法,就是砭、針、灸、導引、按蹺、藥、刮痧。


這些技法,讓經絡暢通,氣血能夠正常運行,臟腑功能得到正常體現,身體基本就會處在一個和諧的狀態。

當然經絡也不是萬能的,就像西部大開發一樣,路修的再好,沒有車在上面跑也不行。


在臨床實踐中,如果探查一個人的某個穴位是酸的;或者明明有症狀,可是那穴位卻不是很疼,說明它的氣血是不夠的,在這種情況下就可以再配合藥物進行補益氣血,雙管齊下。


認識第一條經絡

手陽明大腸經


請大家做這樣一個動作:把你的虎口向上,手臂微曲,手臂立起來的這條線,就是我們一會要和身體對話的這條經絡。



保持這個動作不動,我們用一個大家隨身攜帶的工具—自己的手。有三個部位你可以自己選擇:小指的掌指關節、中指或者是大拇指的指間關節。


沿著這條線,手臂立起來,從肘關節敲擊到腕關節,你在敲擊的時候首先發力的角度是垂直的,力距不要超過三厘米,發力稍微重一點不怕,重要的是角度一定是垂直的。多數朋友在敲擊三遍以後,在肘關節下方三指寬的地方會有疼痛明顯的感覺,這個穴位叫手三里,它的疼痛意味著現在有經絡的堵塞。



我們沿著這條線進行敲擊的時候,使裡面經絡的氣血被動地活躍起來。就像外面的道路一樣,不管在城市生活還是在縣城生活,每一個高峰出行的時候,總會有固定的堵塞點。


現在這個手三里穴就是大腸經上一個容易擁堵的點,疼痛越厲害的朋友,說明我們的氣血還可以;如果導引後猛烈的敲擊這個堵塞穴位卻沒有感覺,或者疼痛不明顯,那就說明氣血是不夠的。


重點提示:

疼痛的位置大家可以採用敲揉、按揉的方式,也許五分鐘以後,這個疼痛的感覺就會下降,堅持三到五天的時候這個痛感就消失了。


人體有十二個經絡,對應十二個臟腑,每一條經絡上,都會有兩三個這樣容易堵塞的穴位,我們可以針對性地在堵塞穴位處進行按揉。


認識第二條經絡

手厥陰心包經


下面我們再做一個實驗,將手掌心向上放平,從肩關節到肘關節,在正中線上畫一條線,這一次我們探查的是哪條經絡呢?它是心包經。心包經和情緒的關聯比較密切。



用我們的手垂直發力,力距兩到三厘米,從肩關節依次敲擊到肘關節。


如果在敲擊的過程中發現,肱二頭肌的中上段有一個痛點,讓你難以忍受、難以下手了,大家不要太緊張,對於我們使用很長時間的身體來說,它有些擁堵是非常正常的。


剩下要做的,就是要在探查到的堵塞穴位處,進行按揉或者是敲揉,堅持三到五天,每天兩次,每次三分鐘,希望大家能夠堅持下去。


深層認識第三條經絡

足太陰脾經


了解經絡,是了解傳統文化、了解中醫的一個捷徑,經絡是我們中國人的人體解剖學,也就是說想了解自己的身體,你不僅要知道外在的解剖結構,也應該知道內在的解剖結構。



給大家看一組圖,這是我們脾經的循行線路圖,下面這段話是《黃帝內經》裡面對它的一個解讀。


脾足太陰之脈,起於大指之端,循指內側白肉際,過核骨後,上內踝前廉,上踹內,循脛骨後,交出厥陰之前,上循膝股內前廉,入腹,屬脾,絡胃,上膈,挾咽,連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復從胃,別上膈,注心中。

——《黃帝內經·靈樞·經脈》


為什麼說痛風和脾經有關?



有句話說,經脈所過,主治所及,凡是它經過的區域,它出現的問題,你就找這條經絡的堵塞位置即可。


「脾足太陰之脈,起於大指之端,循指內側白肉際,過核骨後」。核骨,就是痛風人群脾經上的堵塞位置,它指的就是大腳趾和腳掌相連的關節。臨床上常常發現很多痛風病人這個位置疼痛。


「入腹,屬脾,絡胃,上膈,挾咽,連舌本,散舌下」。上膈,挾咽走咽喉的,所以如果有咽炎的病人,一定要考慮到是不是有脾虛的表現。


「連舌本,散舌下」,為什麼中醫看病要看舌頭,看這個舌相,看舌的狀態,看舌苔的狀態,其實它是反映體內臟腑功能的一個很重要的標誌。


「其支者,復從胃,別上膈,注心中」,臨床上我們常常會發現有的人心慌氣短胸悶,可是你摸脈,他的左寸心脈是很正常的,節奏也挺好,跳動彈性也不錯。那為什麼他會心慌氣短,可能是勞累之後,脾的氣血不能注入心中,不能與手少陰心經相銜接。所以這種情況下,我們健脾用人參歸脾丸可能就解決他一個心慌氣短的問題。


深層認識第四條經絡

足少陰腎經



再看這張圖,這張是足少陰腎經循行圖,我們現在習慣關注在肌表軀幹部位有形穴位的聯絡線,而忽視了它在胸腹腔內所走的線路,這個線路對於我們了解自己的身體其實更重要。


腎足少陰之脈,起於小指之下,邪走足心,出於然骨之下,循內踝之後,別入跟中,以上踹內,出膕內廉,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絡膀胱。其直者,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挾舌本。

——《黃帝內經·靈樞·經脈》


比如說「腎足少陰之脈,起於小指之下」,「邪走足心,出於然谷之下,循內踝之後」。其實在內踝這一個區域,分布著大鐘穴、太溪穴、水泉穴、照海穴這幾個重要的穴位。


在當下的足底反射全息理論方面,內踝這一個區域是和我們生殖、泌尿系統有著很大的關聯。


分享一個案例:有一位醫生遇到了一位痛風患者,他疼痛的部位就完全不是剛才所說的脾的循行線(大腳趾後面),而是足內踝紅腫刺痛,這位醫生在腎經的上面給他找了個痛點,揉了那個痛點之後大概不超過五分鐘,他走路的疼痛明顯就減輕,醫生吃完飯之後就發現那個紅腫的地方已經不是特別紅腫了。


有的朋友說,上課時說話聲音不足夠洪亮,當一個人說話說多了的時候,會傷肺氣,傷肺氣間接的就是傷腎。經絡接著往上走,「循咽喉,挾舌本」「其支者,從肺出絡心,注胸中」,因為心腎相交。


有一個朋友嗓子特別啞說不出話,咽喉走七條經絡,他試了試腎經和脾經的堵塞穴位按揉,腎經按的是大鐘穴和水泉穴,脾經揉的是太白和公孫穴,因為它們特別容易淤堵。




結果不超過二十分鐘嗓子能夠說出話來了,所以為什麼有的地方一針能解決核心問題,因為找到了問題關鍵。


一切都印證了這句話——經脈所過,主治所及。

#今日話題#

今天的文章對你有幫助嗎?如果有的話,歡迎關注正元中醫,也歡迎轉發給更多你身邊有需要的人,讓更多人受惠於正元中醫!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