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為什麼要「囤」700名數學家,中科院院士告訴你

長江日報 發佈 2020-01-14T16:05:40+00:00

去年5月,在華為被美國封禁的風口浪尖,甚少露面的華為創始人任正非,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做晶片光砸錢不行,企業更需要物理學家、數學家。

長江日報-長江網1月14日訊(記者周劼)去年5月,在華為被美國封禁的風口浪尖,甚少露面的華為創始人任正非,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做晶片光砸錢不行,企業更需要物理學家、數學家。他透露,華為至少有700名數學家。

說這話的20年前,1999年,華為在俄羅斯建立了專門的算法研究所。華為俄羅斯數學家曾在3G和2G在算法層面帶來了革命性突破,打通算法後,華為產品有了競爭力,技術實現歐洲領先。任正非將之歸功於「數學的力量」。

華為為什麼要「囤」這麼多數學家?數學對於創新為什麼這麼重要?聽聽著名數學家、中科院院士張景中怎麼說。

(圖為張景中院士)

當年蘇聯實現載人航天,美國人立刻反思:我們的數學教育是不是出了問題?

以中國通信領域的科技發展歷程來看,已有的突破依賴於數學研究,同樣,期待將來更大的突破,還得依賴於數學的研究,且是更基礎的數學研究。

在重大科技創新的無人區,數學是導航的北斗星。

通信技術的發展不求助於通信技術手段、材料的突破,而期待數學的突破,會不會有一種迂迴繞彎的感覺?

張景中院士認為,將科技的突破落腳到數學的研究,似迂實直,似慢實快,似遠實近,抓住了問題的關鍵。

他舉了一個例子:當年蘇聯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第一次實現載人航天,開創了人類航天新紀元,大幅領先美國,美國的反應耐人尋味,美國人立刻反思:我們的數學教育是不是出問題了,是不是落伍了?

張景中解釋,很多科技問題,歸根結底是算法問題,解決一個問題就是找到一種算法。不同的算法針對的是不同的需求、問題和發展的階段。所以很多科技問題本質上是數學問題。抓住了數學,便綱舉目張,便快刀斬亂麻。

「數學家的眼光」顛覆日常的認知,將人類思考帶入一個新的天地

最常聽到的一句話是說「數學是工具」,而張景中卻認為,數學不僅是科學的工具,更是一種科學思維和文化。

數學思維,張景中稱之為「數學家的眼光」。他舉過一個顛覆我們平常認知的例子:

大數學家陳省身有一次在北京大學的講座中語驚四座:「人們常說三角形內角和等於180°,這是不對的。」大家愕然,三角形內角和是180°,這不是數學常識嗎?接著陳省身做了精闢的解答:說「三角形內角和為180°」不對,不是說這個事實不對,而是說這種看問題的方法不對,應當說「三角形外角和是360°」。

把眼光盯住內角,只能看到三角形內角和是180°,四邊形內角和是360°,五邊形內角和是540°……如果看外角呢,三角形的外角和是360°,四邊形的外角和是360°,五邊形的外角和是360°……任意n邊形外角和都是360°。這樣就把多種情形用一個十分簡單的結論概括起來了,一個與邊無關的常數代替了與邊有關的公式,找到了更一般的規律。

「多邊形外角和等於360°」這條普遍規律把幾何學引入了新的天地,由此發展出來「陳氏類」理論被譽為劃時代的貢獻,在理論物理學上有重要的應用。

顛覆了日常的認知,將人類的思考帶入到一個新的天地,這便是數學家的眼光。

這種眼光是怎樣的,張景中有一個概括:「數學家的眼光是抽象的,我們覺得不同的問題,他們看來卻是相同的。數學家的眼光是精確的、嚴密的,我們覺得一樣的東西,他們看來卻有天地之別。數學家的眼光是透徹的、犀利的,我們覺得很滿足的數學結論他們卻窮追不捨。數學家的眼光是辯證的,我們覺得一是一、二是二,他們卻常常盯住變中不變的東西,不變中變的東西。」

【對話張景中】

做人工智慧也好,做信息技術也好,數學是靈魂

記者:任正非關於數學和數學家的言論在網上引起了很大的反響,您對此怎麼看?當科技發展到了一定的程度,為什麼需要數學的助益?

張景中:做人工智慧也好,做信息技術也好,數學是靈魂。什麼東西都要有算法,任何一個科技過程需要用數學來描述、來做模型,其中的計算問題,哪怕從機器的一個動作到一套措施都需要一種算法。算法就是一個純數學問題,完全是數學家定義出來的。當然算法的提出和現實要解決的問題有密切的關係,你要找出一個辦法,一步一步地達到目的,但提煉到最後還是一個純粹數學的問題。

算法這個詞,最早是從古希臘歐幾里德那裡來的,歐幾里德算法最早就是求兩個數的最大公約數。中國古代這樣的問題,形成了自己的獨特方法。中國的方法很簡單,就是大數減小數,一直減下去,減到大的數變成小數,又以大減小,減到最後兩個數相等,這個數就是最大公約數。而古希臘歐幾里德算法則是採用我們現在常學到的除法求余的方法。這兩種方法一比較就會發現,中國的表達非常簡單,而歐幾里德的計算比較經濟。從這個角度來講,中國的方法和古希臘的方法就是不同的算法。

算法其實就是一套程序,進來兩個數,兩個數怎麼算,是一套程序決定的。為了達到不同的目的,就要有不同的算法。

科技遇到瓶頸,有時就是一個算法沒有突破

記者:為什麼很多科技問題,人工智慧也好,大數據也好,最後是一個算法問題呢?

張景中:要解決問題啊,而它們解決問題是要由機器執行,不像人,人執行,可以開會討論,有時候討論,方法還定不下來。機器呢,必須一直運行下去,怎麼運行必須有一套事先制定的程序,而編程必須用算法。

(記者:插一句題外話,如果人工智慧發展,會不會有一天它也會自我編程?)就算是自我編程,也需要算法呀,而算法是按照人類的規則定的。我們可以設想,人工智慧的程序是可生長的、是可以變的,但怎麼生長、怎麼變也需要一個算法。

解決任何問題,只要讓計算機執行,而不是人,就必須涉及到算法問題。從這個角度想,很多時候科技遇到了瓶頸,其實就是一個算法沒有突破的問題。

沒有微積分,飛機不可能上天,輪船不可能下水

記者:數學是自然科學的基礎,幾乎所有的重大發現都與數學的發展與進步相關。您研究了數學發展史,從歷史上看,是這樣嗎?

張景中:這是近代以來大家的共識。比如如果沒有微積分原理的發現,機械、輪船、飛機這些發明都是不可能的。它的設計本身就要面臨很多數學問題,比如速度問題、面積問題、體積計算、重量等等,這些問題的解決必須要用到微積分。沒有微積分,飛機不可能上天,輪船不可能下水。

再比如核武器的試驗,就要涉及到極其複雜的計算等等,所以數學問題可以說是科技問題的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一方面數學是工具,所有的計算都離不開它,另外一方面它也提供思想思考的方法。因為思考問題、細緻觀察永遠離不開數量關係。任何事物都表現為數量。

數學很多東西是違反人的直覺的,能把人從思維桎梏中解放出來

記者:您認為數學思維和我們平常人的思維有什麼不一樣?

張景中:只能說平常人的思維里也有數學的部分。但是數學家想得更深刻一些。

數學裡有這樣一種現象:有些問題多年搞不清楚,忽然有人想到了一點,一下子大家都通了。很多數學認知,可能顛覆了我們日常的思維方式,但是只要它證出來了,就不得不承認。數學的很多東西是違反人的直覺的。人類幾千年都沒有解決的問題,即使過去大的、天才式的科學家、哲學家,也感到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可能一點想通了就可以證出來了。這就是人類思維的奧妙和豐富。

人類的思維很多時候局限於日常、局限於直覺、局限於已知,有一種慣性或者惰性,但是數學思維能夠顛覆這些,把人從思維的桎梏中解放出來,不斷地解放。萊布尼茨曾經說,過去很多飽學之士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一旦有了微積分,馬上普通人都可以很好地解決。從這個角度說,微積分不僅僅是數學上的一次革命,它對人類的思維也是一次大的顛覆。

數學上很多新的發現都具有這樣的特點。過去很難的問題,一旦發現了、想通了、解決了,大家也都接受了。知識就是力量,馬上生產力就大發展,大家的思維方式也相應提高了。我們可以理出這樣的一條邏輯線:創新在於思想的解放,而思想的解放在於數學思考的助益。

【編輯:劉益謙】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