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經絡——人體經絡系統總論

執念清風 發佈 2020-03-10T16:19:41+00:00

經"的原意是"縱絲",有路徑的意思,簡單說就是經絡系統中的主要路徑,存在於機體內部,貫穿上下,溝通內外;"絡"的原意是"網絡",簡單說就是主路分出的輔路,存在於機體的表面,縱橫交錯,遍布全身。《靈樞·脈度》說:"經脈為里,支而橫者為絡,絡之別者為孫。"這是將脈按大小、深淺的差異分



經絡一通,百病不生。「通經絡」這個詞成了時下最時髦的養生用詞,以後幾天的我將從經絡的分布、生理作用、常見病症和如何疏通經絡幾個方面,為大家詳細分析人體的經絡系統。

一、什麼是經絡

經絡是運行氣血、聯繫臟腑和體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體功能的調控系統。經絡學是針灸和按摩的基礎,是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經絡學說是祖國醫學基礎理論的核心之一,源於遠古,服務當今。在兩千多年的醫學長河中,一直為保障中華民族的健康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經"的原意是"縱絲",有路徑的意思,簡單說就是經絡系統中的主要路徑,存在於機體內部,貫穿上下,溝通內外;"絡"的原意是"網絡",簡單說就是主路分出的輔路,存在於機體的表面,縱橫交錯,遍布全身。《靈樞·脈度》說:"經脈為里,支而橫者為絡,絡之別者為孫。"這是將脈按大小、深淺的差異分別稱為"經脈"、"絡脈"和"孫脈"。經絡的主要內容有:十二經脈、十二經別、奇經八脈、十五絡脈、十二經筋、十二皮部等。其中屬於經脈方面的,以十二經脈為主,屬於絡脈方面的,以十五絡脈為主。它們縱橫交貫,遍布全身,將人體內外、臟腑、肢節聯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


二、經絡的生理功能

經絡的生理功能稱為"經氣"。其生理功能主要表現在溝通表理上下,聯繫臟腑器官;通行氣血,濡養臟腑組織;

1、溝通表理上下,聯繫臟腑器官:人體由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竅、皮肉筋骨等組成,它們各有其獨特的生理功能。只有通過經絡的聯繫作用,這些功能才能達到相互配合、相互協調,從而使人體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2、通行氣血,濡養臟腑組織:氣血是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必須通過經絡才能輸布周身,以溫養濡潤各臟腑、組織和器官,維持機體的正常生理功能。

3、感應傳導:經絡有感應刺激、傳導信息的作用。當人體的某一部位受到刺激時,這個刺激就可沿著經脈傳入人體內有關臟腑,使其發生相應的生理或病理變化。而這些變化,又可通過經絡反應於體表。針刺中的"得氣"就是經絡感應、傳導功能的具體體現。

4、調節臟腑器官的機能活動:經絡能調節人體的機能活動,使之保持協調、平衡。當人體的某一臟器功能異常時,可運用針刺等治療方法來進一步激發經絡的調節功能,從而使功能異常的臟器恢復正常。



三、經絡系統的應用

經絡學說在臨床上可以應用於解釋病理變化、協助疾病診斷,以及指導臨床治療三個方面。

1、解釋病理變化

經絡與疾病的發生、傳變有密切的關係。某一經絡功能異常,就易遭受外邪的侵襲,既病之後,外邪又可沿著經絡進一步內傳臟腑。經絡不僅是外邪由表入里的傳變途徑,而且也是內臟之間、內臟與體表組織間病變相互影響的途徑。

2、協助疾病診斷

由於經絡有一定的循行部位和臟腑絡屬,可以反映所屬臟腑的病證。因而在臨床上,就可以根據疾病所出現的症狀,結合經絡循行的部位及所聯繫的臟腑,作為臨床診斷的依據。如脅痛,多病在肝膽,脅部是肝經和膽經的循行之處。人們根據經絡循行通路,或經氣聚集的某些穴位上出現的疼痛、結節、條索狀等反應物,以及皮膚的形態、溫度、電阻改變等來診斷和治療疾病,如肺臟有病,中府穴可有壓痛。

3、指導臨床治療

經絡學說早已被廣泛用於指導臨床各科的治療,特別是針灸、按摩和中藥處方。如針灸中的"循經取穴法",就是經絡學說的具體應用。如胃病,常循經遠取足三里穴;脅痛則取太沖等穴。中藥治療亦是通過經絡這一渠道,使藥達病所,以發揮其治療作用。如麻黃入肺、膀胱經,故能發汗、平喘和利尿。金元四大家中的張潔古、李杲還根據經絡學說,創立了"引經報使藥"理論。如治頭痛,屬太陽經的用羌活;屬少陽經的用柴胡。


四、經絡系統的組成

經絡包括十二經脈、奇經八脈、十二經別、十五絡脈等。十二經脈是經絡的主幹,"內藏於府藏(臟腑),外絡於支節"(【靈樞·海論】)。

十二經別是十二經脈在胸腹及頭部的內行支脈。奇經八脈具有特殊分布和一定的作用。十五絡脈是指人體十二經脈加上軀幹前的任脈、軀幹後的督脈各自別出的一絡和軀幹側的脾之大絡,共十五條。十二經脈按其循行順序分別成為: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和足厥陰肝經。十二經脈是經絡系統的主體,所以稱其為"正經"。


五、經絡系統的循行走向

循行走向是:手三陰經從胸走手,手三陽經從手走頭,足三陽經從頭走足,足三陰經從足走腹(胸)。正如 《靈樞·逆順肥瘦》所載:"手之三陰從藏走手,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之三陰從足走腹。"

六、經絡系統的作用

1.聯繫臟腑

《靈樞·海論》指出:"夫十二經脈者,內屬於腑臟,外絡於肢節。"人體的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竅、皮肉筋骨等組織器官,之所以能保持相對的協調與統一,完成正常的生理活動,是依靠經絡系統的聯絡溝通而實現的。經絡中的經脈、經別與奇經八脈、十五絡脈,縱橫交錯,入里出表,通上達下,聯繫人體各臟腑組織;經筋、皮部聯繫肢體筋肉皮膚;浮絡和孫絡聯繫人體各細微部分。這樣,經絡將人體聯繫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

經絡的聯絡溝通作用,還反映在經絡具有傳導功能。體表感受病邪和各種刺激,可傳導於臟腑;臟腑的生理功能失常,亦可反映於體表。這些都是經絡聯絡溝通作用的具體表現。


2.運行氣血

《靈樞·本藏》指出:"經脈者,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者也。"氣血是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全身各組織器官只有得到氣血的溫養和濡潤才能完成正常的生理功能。經絡是人體氣血運行的通道,能將營養物質輸布到全身各組織臟器,使臟腑組織得以營養,筋骨得以濡潤,關節得以通利。

3.抗禦病邪

營氣行於脈中,衛氣行於脈外。經絡"行血氣"而使營衛之氣密布周身,在內和調於五臟,灑陳於六腑,在外抗禦病邪,防止內侵。外邪侵犯人體由表及里,先從皮毛開始。衛氣充實於絡脈,絡脈散布於全身而密布於皮部,當外邪侵犯機體時,衛氣首當其衝發揮其抗禦外邪、保衛機體的屏障作用。如《素問·繆刺論》所說:"夫邪客於形也,必先舍於皮毛,留而不去,人舍於孫脈,留而不去,人舍於絡脈,留而不去,人舍於經脈,內連五臟,散於腸胃。"

七、經絡系統的各個組成部分:

(一)十二經脈

"十二經脈者,內屬於府藏,外絡於肢節",這概括說明了十二經脈的分布特點:內部,隸屬於臟腑:外部, 分布於軀體。又因為經脈是"行血氣"的,其循行有一定方向;就是所說的"脈行之逆順",後來稱為"流注";各經脈之間還通過分支互相聯繫,就是所說的"外內之應,皆有表里"。

手太陰肺經

手太陰肺經主要分布在上肢內側前緣,其絡脈、經別與之內外連接,經筋分布其外部。

手陽明大腸經

手陽明大腸經主要分布在上肢外側前緣,其絡脈、經別與之內外連接,經筋分布其外部。

足陽明胃經

足陽明胃經主要分布在頭面、胸腹第二側線及下肢外側前緣,其絡脈、經別與之內外連接,經筋分布其外部。

足太陰脾經

足太陰脾經主要分布在胸腹任脈旁開第二側線及下肢內側前緣, 其絡脈、經別與之內外連接,經筋 分布其外部。

手少陰心經

手少陰心經主要分布在上肢內側後緣,其絡脈、經別與之內外連接,經筋分布其外部。

手太陽小腸經

手太陽小腸經主要分布在上肢外側後緣,其絡脈、經別與之內外連接,經筋分布其外部。

足太陽膀胱經

足太陽膀胱經主要分布在腰背第一、二側線及下肢外側後緣,其絡脈、經別與之內外連接,經筋分 布其外部。

足少陰腎經

足少陰腎經主要分布在下肢內側後緣及胸腹第一側線,其絡脈、經別與之內外連接,經筋分布其外 部。

手厥陰心包經

手厥陰心包經主要分布在上肢內側中間,其絡脈、經別與之內外連接,經筋分布其外部。

手少陽三焦經

手少陽三焦經主要分布在上肢 外側中間,其絡脈、經別與之內外連接,經筋分布其外部。

足少陽膽經

足少陽膽經主要分布在下肢的 外側中間,其絡脈、經別與之內外連接,經筋分布其外部。

足厥陰肝經

足厥陰肝經主要分布在下肢內 側的中間,其絡脈、經別與之內外連接,經筋分布其外部。


(二)十二經別

經別,就是別行的正經。十二經別的循行,都是從十二經脈的四肢部分(多為肘、膝以上)別出(稱為"離"),走入體腔臟腑深部(稱為"入"),然後淺出體表(稱為"出")而上頭面,陰經的經別合入陽經的經別而分別注入六陽經脈(稱為"合")。所以,十二經別的循行特點,可用"離、合、出、入"來概括。每一對相為表里經別組成一"合",十二經別共組成"六合"。十二經別的功能主要是加強和協調經脈與經脈之間、經脈與臟腑之間,以及人體各器官組織之間的聯繫。

足太陽與足少陰

(一合):

1、足太陽經別:從足太陽經脈的膕窩部分出,其中一條支脈在骶骨下五寸處別行進入肛門,上行歸屬膀胱,散布聯絡腎臟,沿脊柱兩旁的肌肉到心臟後散布於心臟內;直行的一條支脈,從脊柱兩旁的肌肉處繼續上行,淺出項部,脈氣仍注入足太陽本經。

2、足少陰經別:從足少陰經脈的膕窩部分出,與足太陽的經別相合併行,上至腎,在十四椎(第二腰)處分出,歸屬帶脈;直行的一條繼續上行,系舌根,再淺出項部,脈氣注入足太陽的經別。

足少陽與足厥陰

(二合):

3、足少陽經別:從足少陽經脈在大腿外側循行部位分出,繞過大腿前側,進入毛際,同足厥陰的經別會合,上行進入季脅之間,沿胸腔里,歸屬於膽,散布而上達肝臟,通過心臟,挾食道上行,淺出下頜、口旁,散布在面部,系目系,當目外眥部,脈氣仍注入足少陽經。

4、足厥陰經別:從足厥陰經脈的足背上處分出,上行至毛際,與足少陽的經別會合併行。

足陽明與足太陰

(三合):

5、足陽明經別:從足陽明經脈的大腿前面處分出,進入腹腔裡面,歸屬於胃,散布到脾臟,向上通過心臟,沿食道淺出口腔,上達鼻根及目眶下,回過來聯繫目系,脈氣仍注入足陽明本經。

6、足太陰經別:從足太陰經脈的股內側分出後到大腿前面,同足陽明的經別相合併行,向上結於咽,貫通舌中。

手太陽與手少陰

(四合):

7、手太陽經別:從手太陽經脈的肩關節部分出,向下入於腋窩,行向心臟,聯繫小腸。

8、手少陰經別:從手少陰經脈的腋窩兩筋之間分出後,進入胸腔,歸屬於心臟,向上走到喉嚨,淺出面部,在目內眥與手太陽經相合。

手少陽與手厥陰

(五合):

9、手少陽經別:從手少陽經脈的頭頂部分出,向下進入鎖骨上窩。經過上、中、下三焦,散布於胸中。

10、手厥陰經別:從手厥陰經脈的腋下三寸處分出,進入胸腔,分別歸屬於上、中、下三焦,向上沿著喉嚨,淺出於耳後,於乳突下同手少陽經會合。

手陽明與手太陰

(六合):

11、手陽明經別:手陽明經別:從手陽明經脈的肩髁穴分出,進入項後柱骨,向下者走向大腸,歸屬於肺;向上者,沿喉嚨,淺出於鎖骨上窩。脈氣仍歸屬於手陽明本經。

12、手太陰經別:從手太陰經脈的淵腋處分出,行於手少陰經別之前,進入胸腔,走向肺臟,散布於大腸,向上淺出鎖骨上窩,沿喉嚨,合於手陽明的經別。


(三)十五絡脈

⑴手太陰之別絡:從列缺穴處分出,起於腕關節上方,在腕後半寸處走向手陽明經;其支脈與手太陰經相併,直入掌中,散布於魚際部。

⑵ 手陽明之別絡:從偏歷穴處分出,在腕後三寸處走向手太陰經;其支脈向上沿著臂膊,經過肩髃,上行至下頜角,遍布於牙齒,其支脈進入耳中,與宗脈會合。

⑶ 足陽明之別絡:從豐隆穴處分出,在外踝上八寸處,走向足太陰經;其支脈沿著脛骨外緣,向上聯絡頭項,與各經的脈氣相合,向下聯絡咽喉部。

⑷ 足太陰之別絡:從公孫穴處分出,在第一趾跖關節後一寸處,走向足陽明經;其支脈進入腹腔,聯絡腸胃。

⑸ 手少陰之別絡:從通里穴處分出,在腕後一寸處走向手太陽經;其支脈在腕後一寸半處別而上行,沿著本經進入心中,向上系舌本,連屬目系。

⑹ 手太陽之別絡:從支正穴處分出,在腕後五寸處向內注入手少陰經;其支脈上行經肘部,網絡肩髃部。

⑺ 足太陽之別絡:從飛陽穴處分出,在外踝上七寸處,走向足少陰經。

⑻ 足少陰之別絡:從大鐘穴處分出,在內踝後繞過足跟,走向足太陽經;其支脈與本經相併上行,走到心包下,外行通貫腰脊。

⑼ 手厥陰之別絡:從內關穴處分出,在腕後二寸處淺出於兩筋之間,沿著本經上行,維繫心包,絡心系。

⑽ 手少陽之別絡:從外關穴處分出,在腕後二寸處,繞行於臂膊外側,進入胸中,與手厥陰經會合。

⑾ 足少陽之別絡:從光明穴處分出,在內踝上五寸處,走向足厥陰經,向下聯絡足背。

⑿ 足厥陰之別絡:從蠡溝穴處分出,在內踝上五寸處,走向足少陽經;其支脈經過脛骨,上行到睪丸部,結聚在陰莖處。

⒀任脈之別絡:從鳩尾(尾翳)穴處分出,自胸骨劍下行,散布於腹部。

⒁督脈之別絡:從長強穴處分出,挾脊柱兩旁上行到項部,散布在頭上;下行的絡脈從肩胛部開始,從左右別走足太陽經,進入脊柱兩旁的肌肉。

⒂ 脾之大絡:從大包穴處分出,淺出於淵腋穴下三寸處,散布於胸脅部。


(四)奇經八脈

奇經八脈是督脈、任脈、沖脈、帶脈、陰維脈、陽維脈、陰蹺脈、陽蹺脈的總稱。它們與十二正經不同,既不直屬臟腑,又無表里配合關係,"別道奇行",故稱"奇經"。八脈中的督、任、沖脈皆起於胞中,同出會陰,稱為"一源三岐",其中督脈行於腰背正中,上至頭面;任脈行於胸腹正中,上抵頦部;沖脈與足少陰腎經相併上行,環繞口唇。帶脈起於脅下,環行腰間一周。陰維脈起於小腿內側,沿腿股內側上行,,至咽喉與任脈會合。陽維脈起於足跗外側,沿腿膝外側上行,至項後與督脈會合。陰蹺脈起於足跟內側,隨足少陰等經上行,至目內眥與踵陽蹺脈會合。陽蹺脈起於足跟外側,伴足太陽等經上行,至目內眥與陰蹺脈會合,沿足太陽經上額,於項後會合足少陽經。

奇經八脈交錯地循行分布於十二經之間,其作用主要體現於兩方面。其一,溝通了十二經脈之間的聯繫。奇經八脈將部位相近、功能相似的經脈聯繫起來,達到統攝有關經脈氣血、協調陰陽的作用。督脈與六陽經有聯繫,稱為"陽脈之海", 具有調節全身陽經經氣的作用;任脈與六陰經有聯繫,稱為"陰脈之海",具有調節全身諸陰經經氣的作用;沖脈與任、督脈,足陽明、足少陰等經有聯繫,故有"十二經之海"、"血海"之稱,具有涵蓄十二經氣血的作用;帶脈約束聯繫了縱行軀幹部的諸條足經;陰、陽維脈聯繫陰經與陽經,分別主管一身之表里;陰、陽蹺脈主持陽動陰靜,共司下肢運動與寤寐。其二,奇經八脈對十二經氣血有蓄積和滲灌的調節作用。當十二經脈及臟腑氣血旺盛時,奇經八脈能加以蓄積,當人體功能活動需要時,奇經八脈又能滲灌供應。

沖、帶、蹺、維六脈腧穴,都寄附於十二經與任、督脈之中,惟任、督二脈各有其所屬腧穴,故與十二經相提並論,合稱為"十四經"。十四經具有一定的循行路線、病候及所屬腧穴,是經絡系統的主要部分,在臨床上是針灸治療及藥物歸經的基礎。

1.督脈:督,有總督的意思。督脈行於背正中,能總督一身之陽經,故又稱"陽脈之海"。

[循行部位] 起於胞中,下出會陰,後行於腰背正中,經項部,進入腦內,屬腦,並由項沿頭部正中線,經頭頂、額部、鼻部、上唇、到上唇系帶處。並有地脈絡腎、貫心。

主要病證:脊柱強直、角弓反張、脊背疼痛、精神失常、小兒驚劂等。

2.任脈:任,即擔任。任脈行於胸腹部的正中,能總任一身之陰經,故有"陰脈之海"的稱號。

[循行部位] 起於胞中,下出會陰,經陰鼻,沿腹部正中線上行,通過胸部,頸部,到達下唇內,環繞口唇,上至齦交,分行至兩目下。

主要病證:疝氣、帶下、少腹腫塊、月經不調、流產、不孕等。

3.沖脈:為總領諸經氣血的要衝。

[循行部位] 起於胞中,並在此分為三支:一支沿腹腔後壁,上行於脊柱內;一支沿腹腔前壁挾臍上行,散布於胸中,再向上行,經喉,環繞口唇;一支下出會陰,分別沿股內側下行至大趾間。

主要病證:月經不調、經閉、崩漏、乳少、吐血及氣逆上沖等。

4.帶脈:帶脈圍腰一周,有如束帶,能約束諸脈,所以有"諸脈皆屬於帶"的說法。

[循行部位] 起於季脅,斜向下行至帶脈穴,繞身一周。

5.陰蹺脈、陽蹺脈:蹺,有輕健蹺捷的意思。生理功能是:陽蹺主一身左右之陽,陰蹺主一身左右之陰。同時還有濡養眼目,司眼瞼的開合和下肢運動的作用。

[循行部位] 蹺脈左右成對。陰陽蹺脈均起於足眼。

主要病證:陰蹺為病,肢體外側肌肉馳緩而內側肌肉拘急、喉痛、嗜睡;陰蹺為病,肢體內側肌肉馳緩而外側肌肉拘急、癲狂、不眠、目內眥赤痛。

6.陰維脈、陽維脈:維,有維繫的意思。陰維脈維繫三陰經,陽維脈維繫三陽經。

[循行部位] 陰維起於小腿內側足三陰經交會之處,沿下肢內側上行,到腹部,與足太陰脾經同行,到脅部,與足劂陽肝相合,然後上行至咽喉,與任脈相會。

主要病證:陰維脈發生病變時,常患胸痛、心痛、胃痛等證。


(五)十二經筋

1、足太陽經筋:起於足小趾,向上結於外踝,斜上結於膝部,在下者沿外踝結於足跟,向上沿跟腱結於膕部,其分支結於小腿肚(腨外),上向膕內則,與膕部另支合併上行結於臀部,向上挾脊到達項部;分支入結入舌根;直行者結於枕骨,上行至頭頂,從額部下,結於鼻;分支形成"目上網"(即上瞼),向下結於鼻旁,背部的分支從腋行外側結於肩髃;一支進入腋下,向上出缺盆出,上方結於耳行乳突(完骨)。又有分支從缺盆出,斜上結於鼻旁。

2、足少陽經筋:起於第四趾,向上結於外踝,上行沿脛外側緣,結於膝外側;其分支起於腓骨部。上走大腿外側,前邊結於"伏兔",後邊結於骶部。直行者,經季脅,上走腋前緣,繫於胸側和乳部,結於缺盆。直行者,上出腋部,通過缺盆,行於太陽筋的前方,沿耳後,上額角,交會於頭頂,向下走向下頜,上結於鼻旁。分支結於目外眥,成"外維"。

3、足陽明經筋:起於第二、三、四趾,結於足背;斜向外上蓋於腓骨,上結於膝外側,直上結於髀樞(大轉子部),向上沿脅肋,連屬脊椎。直行者,上沿脛骨,結於膝部。分支結於腓骨部,併合足少陽的經筋。直行者,沿伏兔向上,結於股骨前,聚集於陰部,向上分布於腹部,結於缺盆,上頸部,挾口旁,會合於鼻旁,上方合於足太陽經筋--太陽為"目上網"(下瞼)。其中分支從面頰結於耳前。

4、足太陰經筋:起於大足趾內側端,向上結於內踝;直行者,絡於膝內輔骨(脛骨內踝部),向上沿大腿內側,結於股骨前,聚集於陰部,上向腹部,結於臍,沿腹內,結於肋骨,散布於胸中;其在里的,附著於脊椎。

5、足少陰經筋:起於足小趾的下邊,同足太陽經筋並斜行內踝下方,結於足跟,與足太陽經筋會合,向上結於脛骨內踝下,同足太陰經筋一起向上,沿大腿內側,結於陰部,沿脊里,挾膂,向上至項,結於枕骨,與足太陽經會合。


6、足厥陰經筋:起於足大趾上邊向上結於內踝之前。沿脛骨向上結於脛骨內踝之上,向上沿大腿內側,結於陰部,聯絡各經筋。

7、手太陽經筋:起於手小指上邊,結於腕背,向上沿前臂內側緣,結於肘內銳骨(肱骨內上踝)的後面,進入並結於腋下,其分支向後走腋後側緣,向上繞肩胛,沿頸旁出走足太陽經筋的前方,結於耳後乳突;分支進入耳中;直行者,出耳上,向下結於下額,上方連屬目外眥。還有一條支筋從頜部分出,上下頜角部,沿耳前,連屬目不暇接外眥,上額,結於額角。

8、手少陽經筋:起於和無名指末端,結於腕背,向上沿前臂結於肘部,上繞上臂外側緣上肩,走向頸部,合於手太陽經筋。其分支當下額角處進入,聯繫舌根;另一支從下頜角上行,沿耳前,連屬目眥,上額,結於額角。

9、手陽明經筋:起於食指末端,結於腕背,向上沿前臂外側,結於肩髃;其分支,繞肩胛,挾脊旁;直行者,從肩髃部上頸;分支上面頰,結於鼻旁;直行的上出手太陽經筋的前方,上額角,絡頭部,下向對側下額。

10、手太陰經筋:起於手大拇指上,結於魚際後,行於寸口動脈外側,上沿前臂,結於肘中;再向上沿上臂內側,進入腋下,出缺盆,結於肩髃前方,上面結於缺盆,下面結於胸里,分散通過膈部,到達季脅。

11、手厥陰經筋:起於手中指,與手太陰經筋並行,結於肘內側,上經上臂內側,結於腋下,向下散布於脅的前後;其分支進入腋內,散布於胸中,結於膈。

12、手少陰經筋:起於手小指內側,結於腕後銳骨(豆骨),向上結於肘內側,再向上進入腋內,交手太陰經筋,行於乳里,結於胸中,沿膈向下,繫於臍部。


八、總之:

經絡,是經脈和絡脈的總稱。經脈是主幹,絡脈是分支。

經絡是運行全身氣血、聯絡臟腑肢節,溝通上下內外的通路。

正常生理情況下,經絡有運行氣血,感應傳導的作用,而在發生病變情況下,經絡就成為傳遞病邪和反映病變的途徑。

由於經絡有一定的循行部位和絡屬臟腑,可以反映所屬臟腑的病證,因而在臨床上,就可根據疾病症狀出現的部位,結合經絡循行的部位及所聯繫的臟腑,作為疾病的診斷依據。

在治療和養生上,無論是針灸、推拿或藥物治療,都是通過調整經絡氣血的功能活動,調節臟腑機能,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點關注,持續關注、了解更詳細的經絡知識。

關鍵字: